
花面狸(果子狸)從涵洞通道里爬了出來
這是最近我們在青蘭高速沿線的過路涵洞旁拍攝到的一段影像,這個涵洞一側是一個深度超過1米的坑,可能除了一些身手矯捷的動物能夠勉強利用,其他的動物只能“望坑止步”了,為了讓周圍的動物能夠更方便的利用這裡穿過道路,我們在坑邊架起了一座木橋,沒兩天花面狸、豹貓就開始光顧這座木橋。

為野生動物搭橋 ©李琦
為野生動物開道
南北走向的六盤山由大、小關山兩列山脈組成,分列兩廂,山地是這裡野生動物的主要活動區域,華北豹也隱匿其中,中間的低海拔地帶則是人類聚居區域。曾幾何時,這裡的人還過著簡單的農業生產生活,華北豹還能夠相對自由地穿梭於大、小關山之間。隨著經濟的發展,高速、國道、省道,各級道路逐漸在兩山之間架了起來,華北豹等野生動物再想要穿越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大關山和小關山山脈之間有許多道路 ©心悅
自2019年我們聯合復旦大學、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起開始監測六盤山華北豹的種群數量,截止2024年底,共記錄到華北豹個體36只,但其中超過30只都僅在西側的大關山活動,東側小關山僅記錄到3只個體(其中有一隻還跑到了西邊再也沒回來),呈現出明顯的“西多東少”的分佈格局。對於需要大面積家域的華北豹來說,大、小關山之間或內部所產生的道路阻隔可能已經對六盤山華北豹的種群擴散和壯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六盤山華北豹的分佈西多東少
道路建設、運營無疑會對野生動物造成諸如棲息地破碎化、路殺等負面影響,甚至威脅種群穩定。為了降低這種影響,目前國內外普遍採用的是設定野生動物通道,如荷蘭的“生態綠橋”、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的動物穿越橋以及國內專門為青藏高原野生動物設計的動物通道等。事實說明,野生動物通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道路對周圍野生動物種群的影響。
一般來說,道路建設前需要評估周圍野生動物的情況,並相應地在合適的位置預留出可供動物透過的通道,如高架橋、小型過路橋、小型過路涵洞等,野生動物過路通道的設計標準需要按照現行的《陸生野生動物廊道設計技術規程》來執行,判斷預留的過路通道動物是否合適則需要後續道路建成後進行日常監測。

方形的過路涵洞 ©李琦

G70高速公路的高架橋(塗黃的部分),動物可以從底下透過

高架橋下的豹貓糞,說明有動物透過
不同的野生動物對過路通道的需求有所差異,如一些有蹄類可能不太喜歡太小的過路涵洞,小型動物對過路通道的適應性可能會更強一些,瞭解野生動物的過路“偏好”,這樣也就能更好地幫助這些野生動物更加安全地過馬路。
為了搞清楚六盤山這邊不同的野生動物更喜歡什麼樣的過路通道,我們從去年下半年陸續在橫穿六盤山的福銀高速、青蘭高速以及G344國道沿線尋找高架橋、小型過路橋、小型過路涵洞安裝紅外相機,記錄道路沿線野生動物的過路瞬間。

六盤山豹個體 LP1903M
“狍來狍去”的高架橋
從去年我們就一直在關注福銀高速沿線的馬西坡特大橋一帶,這裡是東西兩邊山距離最近的地方,這個高架橋跨度有1200米,兩側有不少退耕還林的刺槐林。在橋兩側安裝了相機後我們驚訝地發現這一帶狍子特別喜歡光顧,半年多的時間裡在這裡拍到了168次,其中有9次拍到橫穿高架橋的畫面。

馬西坡特大橋周圍種植了不少刺槐 ©李琦
在我的印象裡,狍是一種比較膽小的動物,看見人百米外就會撒丫子跑,能在車來車往的高架橋底下拍到這麼多狍子的活動實屬沒有想到。後來貓盟又在其他地方的高架橋下安裝了紅外相機,以瞭解狍子是不是真的比較適應這種高干擾的環境,結果不盡如人意,目前只有在馬西坡特大橋周圍狍子活動比較頻繁。
狍路過一座高架橋
這一片區域退耕還林快20年,種植的刺槐基本成林,林下開闊,有比較多的蒿草。這種生境不僅能夠給狍子提供豐富的食物,也有很容易躲避的區域,可能這種能吃又能藏的地方對狍子有著比較大的吸引力,高速上來來往往的車輛也顯得比較能接受了。
不過,美味的食物並未能夠吸引到小麂、林麝這些更加謹慎膽小的有蹄類,幾乎所有道路沿線的監測點位都沒有拍到它們的身影。作為對比,在一些過路涵洞兩側不遠的溝裡,安裝的相機拍到了不少小麂、林麝活動的身影。
林麝和小麂出現在涵洞附近
由此來看,道路對不同種類的有蹄類產生的影響還是有一定的差異的,當通道兩側的引導生境不錯的時候(有食物、有躲避的地方),狍子、野豬這些有蹄類還是可以克服,但對小麂、林麝這樣生性極為膽小的小型有蹄類則不那麼友好,往來車輛產生的噪音、燈光都讓它們不願靠近道路。
小通道過小動物
對比資料,我們可以發現,道路周圍的野生動物對高架橋和一些小的過路涵洞的利用率存在很明顯的差異。
我們從來沒有拍到過狍子、野豬等有蹄類透過小型過路涵洞,這種物種利用的差異可能是開闊率的差異導致的。開闊率主要用來評估動物對通道的利用率(開闊率=通道高度×通道寬度/通道長度),高架橋的跨度大,開闊率也更大,而一些小型的過路涵洞跨度一般都不會超過3米,開闊率都比較小。
小型過路橋旁的野豬
一般而言,有蹄類更喜歡開闊的區域,這樣能夠及時發現危險並躲避,根據已有的研究資料,我們可以知道一些有蹄類願意透過的最小開闊率:如狍>0.75,馬鹿>1.5,藏羚羊、藏原羚>4.2,野犛牛>4.68、六盤山道路沿線的小型過路涵洞開闊率都比較小(方形涵洞開闊率0.1-0.3,圓形涵洞開闊率0.08),可能無法滿足狍、野豬等有蹄類的透過需求,僅有小型陸過路橋、高架橋能夠滿足狍等有蹄類的開闊度需求。
雖然有蹄類不喜歡這種小型的過路涵洞,一些更小的獸類卻對這種過路通道情有獨鍾,實地調查時,我們幾乎可以在每個小型涵洞的地面上發現豹貓的腳印。鏡頭下更是記錄到了更多的物種,攜家帶口的花面狸,一路小跑的亞洲狗獾,懶懶散散的豬獾,小心謹慎的赤狐,小巧玲瓏的香鼬,還有蒙古兔、巖松鼠以及一些鼠類,豹貓似乎對這種生境最為適應,幾乎每臺相機都能看到它從容的身影。
出現在過路涵洞中的豹貓和豬獾
我們做這些監測,一方面是想看看六盤山現有過路通道的動物利用情況,另一方面,更是希望我們獲取的資料,能夠在未來為過路通道改造工作提供參考。
六盤山現有的野生動物過路通道,還存在較多可改進的地方:比如在道路兩側多種植本土化植被,增加引導生境,拆除部分道路兩側的圍欄,在現有的過路通道兩側增設隔音隔光的設施等,讓豹子、狍子等“旅行家”,能夠更安全地走過馬路。
六盤山的豹LP1903M:你們加油哦!
-End-

成為貓盟月捐人,共守中國荒野
………關於生態廊道,你還可以讀………


長按二維碼關注貓盟,記得給我們標🌟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