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大家支援,豹鄉田認養的人數已經破千了!
豹鄉田的三件新小事:為小動物保護灌叢作為“過街通道”,搭建本傑士堆作為動物的過冬旅館,為來年的鳥準備30個“好朝向”巢箱,已於今天開放認養,歡迎大家掃下面的二維碼參與認養:
編輯的話
八月下旬的時候我來了趟豹鄉田,在鴛鴦池塘遇到一條蛇。
一條紅脖子的大綠蛇,嘴裡叼著一隻棕色的小蛙,連我對爬行類動物兩眼一抹黑,都認得這是俗稱“野雞脖子”的虎斑頸槽蛇。我怕驚動了它,遠遠地拍下糊成一坨的影片後,立即跑到同事那裡報信。不幸的是,等貓盟成員浩浩蕩蕩趕到,蛇已經不見蹤影。
這條蛇引出了一個問題:這兩年貓盟一直在唸叨“農田裡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豹鄉田為和順的野生動物提供了更好的棲息地嗎?下面大貓的這篇文章,可以看到貓盟在豹鄉田的許多觀察和記錄,以及對保護性耕作未來的展望。
因為距離太遠/拍攝者水平太差,糊得厲害的虎斑頸槽蛇 ©紅後
保護性耕作起作用了嗎?
貓盟在豹鄉田透過生態友好的方式來耕作,保護生物多樣性,那首先就要搞清楚,什麼樣的耕作方式是生態友好的呢?讓我們來看看保護性耕作的定義:
(保護性耕作)其核心技術包括少耕、免耕、緩坡地等高耕作、溝壟耕作、殘茬覆蓋耕作、秸稈覆蓋等農田土壤表面耕作技術及其配套的專用機具等,配套技術包括綠色覆蓋種植、作物輪作、帶狀種植、多作種植、合理密植、沙化草地恢復以及農田防護林建設等。
保護性耕作追求的是少耕地或者乾脆不耕地。以期最大程度減少土壤裡面生物群落的破壞。但我們現在確實還做不到。除了傳統的旋耕土地,我們暫時還沒掌握別的讓土壤更加適合播種的方式,明年貓盟會做一些新的嘗試。
除此之外,我們試驗了各種保護性耕作的手段:多種農作物套種,以增加生境異質性,吸引更多種類的動物逗留;給鳥類和昆蟲種植一些食源蜜源植物,留一部份土地給當地的動物;種植固氮和固碳植物,如大豆、火麻等,增強土地自身的營養儲備和加強其生態調節功能;收割完的土地用秸稈鋪蓋或堆積,一方面給土地保溼保溫,同時也給動物提供躲避空間。

交錯種植多種農作物,不僅能增加生物多樣性,也能減少病蟲害蔓延
我們不用地膜、化肥、農藥,當然,也付出了一些代價,比如難以抵禦乾旱、低溫、蟲害等等。
當我們做了這些之後,豹鄉田的生物多樣性增加了多少?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因為豹鄉田本身地處生態質量比較好的山裡面,總會有山裡的動物跑到田裡來,不能說就是因為我們進行了保護性耕作,它們才來的,它們可能就是習慣性路過一下。

任專科叔在村口發現了一條虎斑頸槽蛇 ©大貓
因此要量化地評價豹鄉田的保護作用,就需要非常精細地觀察和記錄,並且不斷去做縱向和橫向的對比。
先說一些粗略的發現:豹鄉田裡的蟲子比其他地裡多,獸類會更多地光顧豹鄉田,鳥類中部分種類和遷徙個體會偏愛豹鄉田,兩棲爬行類在豹鄉田的恢復保護區域遇見率有所保證,原生植物在豹鄉田更加豐富。

沙參的花 ©大貓
先說蟲
豹鄉田不打殺蟲劑和除草劑,至少土壤裡面的蟲子獲得了生活的機會——今年鰓金龜的蠐螬吃了我們三分之一的土豆就是證明。同時這些鰓金龜也成為了繁殖期紅角鴞的食物。
田裡面蜘蛛的數量很多,是保護性耕作的受益者,這一點肉眼可見。但是土壤裡面的蚯蚓我們還沒有做過具體的調查,尚不能確定保護性耕作的效益。
由於豹鄉田附近的植被比較原生態,甚至地裡也有不少雜草,因此到了秋季豹鄉田周邊就能看到很多直翅目昆蟲,通俗點說就是螞蚱和蛐蛐。這些蟲子會成為鳥類的重要食物。

螞蚱可能造成嚴重的蟲害,但也是鳥類重要的食物來源 ©大貓
蝴蝶比較好看,也適合作為環境指示物種,所以我把蝴蝶單獨統計了一下。在豹鄉田,從4月到9月,大約能看到30多種蝴蝶,其中有些出現的時間很短(偶見,再想去找就找不到了)、有些數量太少(如幾種鳳蝶,也沒拍到)、有些則是因為我當時可能在看鳥或者別的,就忽略了……
其中我拍下並識別了27種蝴蝶。由於缺乏相關知識積累,識別大多數是問人或者靠文浩識蝶小程式。總體來說,豹鄉田我記錄到的蝴蝶種類不算多,相比起山西省總記錄302種(2019年)來說,只佔到了約十分之一;比起山西中部地區記錄的134種來說,大約也只佔到22%。這個結果肯定偏低,我估計更加貼近實際情況的蝴蝶種類數量應該是在50~60種。考慮到豹鄉田所處位置的地理因素(海拔高氣候寒冷、生境單一),這裡的蝴蝶種類可能並不多。不過這不是重點,我們關注的點在於,這近30種蝴蝶對我們農田的接受度如何。

豹鄉田蝴蝶觀察記錄表
這裡就能看出多種作物套種的優勢。我們在選擇作物時考慮到了植物的開花情況,包括花期、花朵數量都是選擇理由。油菜花、苜蓿、向日葵、莜麥等作物都會開花,特別是油菜花,花期特別長,這就給很多蝴蝶蜜蜂之類提供了一個大食堂。直到9月底,豹鄉田猛禽灣的油菜花地還在盡情綻放,我感覺別的地方已經看不到什麼蝴蝶了,但在這裡還是有一些豆粉蝶在飛舞,偶爾還會出現個把的老豹蛺蝶。

東亞豆粉蝶 ©大貓

落在牛蒡上的老豹蛺蝶 ©大貓
總體而言,除了4月早春就出現的蝴蝶,如樸喙蝶、深山珠弄蝶等以及一些主要活動在山林裡的蝴蝶(這些我也沒有刻意去記錄)不怎麼會光臨豹鄉田,上述的蝴蝶都能在豹鄉田看到。

樸喙蝶 ©大貓

深山珠弄蝶 ©大貓
一些喜花的種類數量眾多,如幾種粉蝶和絹粉蝶,以及大多數灰蝶和蛺蝶。像孔雀蛺蝶這樣當地數量稀少的蝴蝶,守著豹鄉田也遲早能看到。

絹粉蝶 ©大貓
除了農作物本身,我們的豹鄉田植被修復工作中種了許多黃刺玫和其他果樹,加上明年計劃種植的植物中,我們會特別考慮到一些蝴蝶的寄主植物,這樣想必會進一步提升豹鄉田的蝴蝶多樣性。鑑於這件事情非常有趣,明年我們需要進行更加細緻的蝴蝶觀察。

灑灰蝶 ©大貓
鳥有上百種!
在豹鄉田一帶(含周邊3公里以內,主要是田邊地頭),我大概記錄了100種鳥。可能還要多一些,但有些確實不記得了。由於豹鄉田不在太行山的主要遷徙通道上,因此遷徙鳥種類記錄不多。而且這片山谷沒有大面積溼地,因此也沒有很多水鳥。鳥類的構成以林鳥為主,其他類群都不多。山區比較缺乏專性依賴農田、荒地的鳥種,因此要去評估保護性耕作對於鳥類的影響,還需要從多個精細的尺度著眼。

來看看這些鳥名吧!製圖:hannah
唯一我所看到對農田利用率較高的鳥,是冬季的鐵爪鵐。以往我只在大片荒地見過它們,但是去年冬季在豹鄉田我也看到了成群的鐵爪鵐在地裡覓食。其他的鳥只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利用豹鄉田。

成群結隊的鐵爪鵐 ©大貓
由於鳥類活動範圍比較大,因此我很難判斷豹鄉田的保護性耕作對它們的影響。只有幾種愛吃糧食的鳥出現比較穩定,比如山斑鳩和珠頸斑鳩。它們很喜歡吃我們種的一些作物,因此從6月開始到10月,它們從蕎麥吃到向日葵再到高粱。有一次我路過蕎麥地,出現了令人震驚的一幕:至少有30只斑鳩從蕎麥地裡飛出來,這讓我頓時產生了一種要一炮把它們全部轟死的想法。但轉念一想,似乎這本來也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只是我已經把自己帶入了一個合格農民的角色,因為產生憤怒是很自然的。

山斑鳩在高粱地裡大吃特吃 ©大貓
當我離開後,這些厚顏無恥的鳥立刻就回到了蕎麥地裡。
相比之下,雉雞要更加含蓄一些。它們主要在春播時和秋收後在地裡活動,刨食那些埋在土裡的糧食種子。

雉雞一家 ©大貓
保護性耕作一個明顯的現象就是草多蟲子多。我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現象:秋季遷徙的鳥會在豹鄉田的玉米地附近停留。它們都站在玉米稈上,伺機捉蟲子吃。但是它們的捕獵取向各有差異:北紅尾鴝會傾向捕捉地面的螞蚱,這時候真的是太多了,紅喉姬鶲也一樣;但是東亞石䳭就相反,它主要飛起捕捉飛行的蟲子,也就是說它不是在抓螞蚱吃。但那些飛來飛去的蟲子我就不認識了,這說明我的觀察和關於豹鄉田的知識積累還很不夠。

雄性北紅尾鴝為雛鳥捕獵蟲蟲 ©大貓

紅喉姬鶲落在玉米田裡 ©大貓

東亞石䳭落在大豆上 ©大貓
我猜測,生長季的時候由於山裡食物眾多,因此鳥類對農田的需求度並不高。而等到田裡莊稼收完,而越冬鳥來到的時候,保護性耕作的價值可能才會體現得更加明顯。比如我們會刻意留一些作物種子在地裡,那麼冬季到來的鳥以及山裡缺乏食物的鳥,可能就會發現這塊地的好處。
讓我們拭目以待。
一夜看到11只狍子
獸類的情況比較複雜,因為它們很難被看見。
我知道狍子是比較喜歡來我們地裡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7月的一個夜晚,我們看到了11只狍子,其中10只都在我們地裡。

“你看不見我看不見我……” ©大貓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由於連續乾旱,山上的草長得不好,而我們地裡的莊稼種類較多,有蕎麥、莜麥、大豆、土豆等,還有一些蔬菜。
7月份玉米已經長高,特別是別人家用地膜的。根據觀察,狍子不愛吃玉米葉子,豆子地裡會進去但不多,在蕎麥和莜麥地裡狍子比較常見,蕎麥和莜麥也確實有被啃食的痕跡。
但由於這個觀察並沒有持續並做好科學取樣的設計,因此結論可能也不全面。只有一點能肯定:當8月份雨水多起來之後,在地裡看到很多狍子的事情就再沒發生過。
其實今年野豬也下來得不多。除去去年野豬由於豬瘟而大範圍死亡這個因素外,我觀察到今年山上是櫟樹大年,9月份滿地都是橡子兒,野豬根本就不愁吃,所以也不用來冒險吃莊稼。

容易破壞莊稼引發人獸衝突的野豬,今年卻來的不多 ©鳳子
赤狐主要是在播種的時候來地裡翻玉米種子吃,入夏後我們就很少看到狐狸了。

赤狐在地裡找玉米粒 ©大貓
豹貓雖然肯定在地裡活動(會留下糞便和足跡),但它們可能只是巡視領地時偏愛走人類道路或者草不茂密的農田,地裡的老鼠未必就比林子裡更多。

夜晚豹鄉田裡到處都是黑線姬鼠的蹤跡 ©大貓
因為我晚上用熱成像儀觀察,鼠類、鼩鼱都在地裡見過,但林子裡也有,很難說哪裡更多。

體型很小的山東小麝鼩,這些小動物的生命很脆弱,可能一場大雨就凍死了 ©大貓
狗獾會在8月出現在玉米地裡,它們在玉米結穗後就開始惦記。它們在田裡挖出一些臨時洞,並經常出沒。它們會吃掉一些玉米,其他的作物沒有發現被狗獾啃食。
所以我現在所能描述的是:1.獸類確實會來吃莊稼;2.相比天然食物,我並不能確定獸類更偏愛吃莊稼;3.豹鄉田的套種方式,確實從4月到9月都給一些動物提供了食物。
我想除了狍子吃莊稼這種顯而易見的情況,獸類對於保護性耕作最明顯的反應,應該出現在鼠類和鼩鼱身上,進而再反映到捕食鼠類的中小型食肉動物身上。但由於區系限制,這邊的鼠類註定不會很多。我們也無法樂觀地預測豹鄉田會讓小型食肉動物多麼“興旺”。畢竟地邊的豹貓可能就那麼2只,就算老鼠多了它們也就是多來幾次而已。

南豹溝的這隻豹貓有時候會來到地邊活動,地裡的老鼠是它的目標 ©大貓
但無論如何,從今年秋季開始,豹鄉田裡處在這個食物鏈上的獸類,是值得我們重點關注的。
豹鄉田裡有多少蛇?
華北山地的兩棲爬行類本身不多。受限於地理環境,豹鄉田所在的地方兩爬資源就更加匱乏。
我們在豹鄉田觀察的兩棲爬行動物如下:
種類
|
觀察時間地點
|
數量
|
其他資訊
|
麗斑麻蜥
|
7月豹鄉田地標邊灌草叢
|
1
|
今年就見到2次,都在這裡
|
白條錦蛇
|
8月小院門口
|
1
|
一條小苗子,說明附近還有
|
7月牛圈附近
|
1
|
成體,村民看到的
|
|
華北蝮
|
6月小院門口
|
1
|
一條小苗子,說明附近還有
|
7月牛圈附近
|
1
|
成體,村民看到的
|
|
8月南豹溝
|
1
|
成體一條,多次走僅見一次
|
|
虎斑頸槽蛇
|
6月樂毅村村口
|
1
|
巨大的一條成體
|
7月小院裡
|
1
|
一條被鳥類啄死的小苗子
|
|
|
8月鴛鴦池塘
|
1
|
紅後看到一條在吃林蛙
|
太行林蛙
|
4月-11月均可見
|
眾多
|
鴛鴦池塘、田那溪、山上溼潤的溝裡
|
中華大蟾蜍
|
4月-10月均可見
|
眾多
|
除了山上基本上哪都有,村口地邊,近水就行
|
豹鄉田兩棲爬行類觀察記錄表
從這個記錄表可見,豹鄉田這邊的兩爬多樣性並不豐富。由於氣候較冷,且缺水,蛇類和蜥蜴的種類和數量都很少。相比之下兩棲動物種類雖少,但數量上卻很多。

華北蝮 ©大貓

麗斑麻蜥 ©大貓
我們今年在豹鄉田的鴛鴦池塘和周邊草地做了一些針對兩棲爬行類的生境最佳化工作。如今看來,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這塊草地的位置在鴛鴦池塘到山之間,山腳下就是田那溪,大約有五六十米寬。之前最大的問題在於:這塊地是村裡人去山上放牛必經之地,被牛啃得光禿禿的。
鴛鴦池塘裡是林蛙和蟾蜍繁殖的理想場所,偶爾一些鳥類也會在這裡活動,比如遷徙時的鴛鴦、斑嘴鴨,以及蒼鷺偶爾來覓食。而林蛙出來繁殖後會上山,但是這塊裸露的開闊地林蛙經過時非常危險,或者由於過於開闊,林蛙不願從草地上過去。另外林蛙本身也是藍翡翠、蒼鷺、虎斑頸槽蛇等動物的重要食物。

中華大蟾蜍 ©大貓
鴛鴦池塘林蛙數量豐富,理論上講這裡應該是虎斑頸槽蛇的樂園才對。但是以往我們在這裡沒有見過虎斑頸槽蛇,原因應該是一樣的:過於暴露的環境使得蛇身處險境,很容易被鳥類或其他獸類捕捉。
我們的解決方案是:
1.用石頭和樹枝搭建本傑士堆供林蛙和蛇類躲避;
2.搭建防牛圍欄讓草長高;
3.在鴛鴦池塘周邊堆滿樹枝,避免牛靠近鴛鴦池塘。
這三個招數都是有用的。本傑士堆裡經過驗證,林蛙是喜歡在裡面躲藏的。甚至在防牛圍欄裡面扔在地下的竹竿下面都有不少林蛙。

林蛙躲在搭圍欄的竹竿下面 ©大貓
文章開頭處提及的事件,紅後在鴛鴦池塘裡看到了一條虎斑頸槽蛇吞食林蛙,可謂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
即便寫了這麼多,實際上也只是對豹鄉田生物多樣性一個非常籠統的描述。還有很多奇妙的自然故事沒有時間講出來,比如豹鄉田的4種龍膽和3種鐵線蓮,山麻雀與村口大樹林,4種杜鵑、夜鷹和紅角鴞的夏季小夜曲,田那溪裡高原鰍的四季,以及許許多多其他的故事。最重要的是:我們今天知道的僅僅是豹鄉田自然世界中的冰山一角,我們不知道的遠遠比我們知道的更多。

地頭的達烏里秦艽 ©紅後
如果你願意支援我們在豹鄉田的保護實踐,可以掃碼成為豹鄉田守望者,一起支援“新鮮食堂”“過街通道”“過冬旅館”“巢箱臥室”的建設:

掃碼來認養一塊“豹子的田”吧!
-End-

成為貓盟月捐人,共守中國荒野
………關於農田棲息地 ,你還可以讀………


長按二維碼關注貓盟,記得給我們標
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