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我和家牛交個朋友,還有什麼風險嗎?

今年一月,網上出現了一條新聞:雲南瀾滄發展河鄉,一頭白肢野牛混進了老鄉的牛群。村民表示,它是2009年來的,當時還是小牛犢,現在完全把家牛當成了同類,趕都趕不走。
家牛:哪裡來的雙開門冰箱猛牛?
這件事聽起來相當“有愛”,但並不算是好訊息。白肢野牛和家牛可以雜交。分佈在一些南亞、東南亞國家以及我國雲南的大額牛Bos frontalis,就可能是白肢野牛和家牛雜交的後代(也有研究認為它是獨立的物種)。在人類主導的環境下,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發生雜交,會導致野生動物保護的諸多問題。
為什麼要小心雜交呢?
雜交對動物生存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包括以下幾點:
基因淹沒(genetic swamping
因為雜交基因的灌入,導致一些基因“失傳”。這可能對物種基因的完整性產生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那些棲息地很小,數量很少的瀕危物種。例如蘇格蘭高地的歐洲野貓Felis silvestris silvestris,和家貓雜交程度嚴重,以至於現在英國已沒有純種的歐洲野貓了,甚至有人認為從基因組的角度上,英國野貓已經“滅絕”了。
貓盟在臨澤拍到的亞洲野貓Felis lybica ornata,和歐洲野貓隸屬於不同的亞種 
遠交衰退(outbreeding depression
每種動物都經過長久的進化,它們基因組內數以萬計的基因,都被自然選擇調整到一個協調的狀態,共同完成生存和繁殖的目的。這時橫插一腳加入外來的基因,往往會打亂這個和諧的整體。導致雜交的後代生存能力下降。
傑克·倫敦的小說《老頭子同盟》裡有個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白人的狗和美洲原住民的狗雜交,生下的小狗毛又短又稀,在原住民生活的育空河流域,這樣的狗根本扛不住嚴寒。
斑嘴鴨和青頭潛鴨一起梳理羽毛,野鴨子自然雜交的案例很多,另外人工引入新種的野鴨子,也會增加雜交後代的產生,綠頭鴨被人工引入到澳大利亞、美國、紐西蘭等地之後,已經與超過40種野鴨子發生了雜交 ©胡剛
家養動物的基因滲入
家養動物經過人類的選擇,其基因很可能已經不適應野生環境,而且它們可能發生了很多近親交配,導致基因多樣性太低,併產生近交衰退。讓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交配,可能會給野生動物的基因庫引入不健康的基因。  
形態異常(morphological anomaly
雜交出來奇形怪狀的特徵,大多是不利於生存的,但也有無害甚至有益的。有關哺乳動物雜交後代形態異常的研究很少,我們對此還所知不多。
左邊那隻大鳥是藍孔雀和雞的雜交後代
繁殖力下降
雜交後代的交配行為可能出現異常,無法正常交配,或者在雜交這一步就無法產生可育的後代,比如馬和驢生騾子。這會消耗大量的資源和時間,但無法對種群的數量有所貢獻,可以讓一個物種的數量迅速減少。
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雖然自然環境裡也會發生兩個不同物種的交配,但人類會促進雜交的放生,並對野生動物產生更大的不利影響。這可能是因為人類的家畜和野生動物接觸,產生雜交後代,比如家貓會和歐洲野貓雜交,家犬會和衣索比亞胡狼Canis simensis雜交。有時人們還會故意把家養動物放在野外,促成雜交,期望後代具有我們想要的某些特點,比如家豬和野豬,家犛牛和野犛牛。
福州市的山林裡,農民故意把家豬放在山上,以期得到和野豬的雜交後代 圖片來源:東南荒盟
另外,人類故意引入的外來野生動物,也會產生雜交。比如歐洲人為了打獵,引進了西伯利亞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狍子),和歐洲本土的西方狍雜交,導致義大利的西方狍(有人認為它是一個獨特的亞種Capreolus capreolus italicus)瀕臨滅絕。
圖片:
中國人熟悉的西伯利亞狍
家養動物和野生動物的基因差距不大,常常沒有生殖隔離,而且家養動物往往數量多,野生動物數量少,例如歐洲有7800萬隻家貓(歐盟2021年資料),而全歐洲的歐洲野貓只有5萬到7.5萬隻,所以外來基因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遠大於家養動物。這就像食堂的免費湯,你在一碗水裡打一個雞蛋,和在一桶水裡打一個雞蛋,當然是不一樣的。
家貓不僅會和歐洲野貓雜交,也會跟中國特有的荒漠貓雜交,這張圖反映了荒漠貓和家貓雜交的結果 圖片來源:北大羅述金實驗室
另外,人類活動造成的棲息地破碎和野生動物數量減少,更進一步擴大了雜交發生的頻率和影響。
在大多數時候,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都主張謹慎看待雜交,以保留“健康”的基因庫,保障野生動物在生存環境中的適應性。
再談談歐洲野貓的例子
歐洲野貓是一個人為因素導致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雜交的很好的例子。歐洲很多國家的歐洲野貓,或多或少都與家貓有雜交,其中英國的程度尤為嚴重。這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過去約六十年內,英國的歐洲野貓種群數量大大下降,同時棲息地嚴重碎片化,這導致它們特別容易跟家貓發生雜交
一隻歐洲野貓,拍攝於西班牙 圖片來源:janconl  / inaturalist
家貓在許多方面,都適應了人工的生活環境,比如頭骨形狀、腸道形態、繁殖率、性格的溫順度等。因此家貓和歐洲野貓的後代可能不適應像野貓那樣,在森林裡生活。另外雜交後代更加適應人工環境,可能會接觸更多家貓,使雜交問題更加嚴重,也可能因人類遭遇殺身之禍(比如狩獵和路殺)。
為了保護歐洲野貓基因的完整和健康,科學家呼籲,應該加強對歐洲野貓基因和種群的監測,搞清楚它們雜交的情況嚴重與否,數量是增是減,為防止雜交提供資料依據。此外,還要保護歐洲野貓棲息的原生林,在良好、完整的棲息地裡,野貓和家貓發生雜交的機率會減小。當然,在野貓棲息地的範圍內,普通人做到不要散養和遺棄家貓,給流浪貓做絕育,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不過,雜交也不是隻有百害,而無一利。對於極度瀕危的野生動物,基因多樣性已經降到危險的程度,這時候引入一些其他種或亞種的基因,可能是最後的保命手段。美洲獅最稀少的亞種,佛羅里達美洲獅Puma concolor coryi,因為嚴重的近交衰退,已經普遍出現了先天性心臟病、隱睪等遺傳病。在上世紀末,不得不引入德克薩斯美洲獅P. c. stanleyana來提高其基因多樣性。
佛羅里達州那不勒斯拍到的一隻美洲獅 圖片來源:samcook1 / inaturalist
另外,外來的基因也可能對雜交後代產生好處。202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極危蘇格蘭野貓的基因淹沒發生在最近,並被疾病加速》(Genetic swamping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Scottish wildcat was recent and accelerated by disease)顯示,“混跡”在歐洲野貓基因庫裡的家貓基因,跟免疫系統相關的基因特別多,比如一組叫“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簡稱MHC)的基因。這說明什麼呢?說明這些基因具有優勢,可能是因為它們提高了野貓的抵抗力。而且家貓(以及背後的人類)的入侵不僅會帶來家貓的基因,還會帶來許多傳染病,這樣,加強抵抗力的基因就更有用武之地了。
貓盟在臨澤拍到的小亞洲野貓
英國的歐洲野貓倖存數量極少,這種情況很容易像佛羅里達美洲獅一樣發生近交衰退。雖然歐洲野貓已經“不純”了,但這些“不純”的基因,也可能是它們的救命稻草。
人為導致的野生動物雜交,在大多數時候都應該謹慎對待。但在一個人類主導的世界裡,很多野生動物的基因庫和它們的棲息地一樣,已經被嚴重壓縮,無法恢復到一個“完美的狀態”。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有時我們也只能放下完美主義,允許雜交發生。
參考文獻

[1] Adavoudi R, Pilot M. Consequences of hybridization in mammals: A systematic review[J]. Genes, 2021, 13(1): 50.
[2] Howard-McCombe J, Jamieson A, Carmagnini A, et al. Genetic swamping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Scottish wildcat was recent and accelerated by disease[J]. Current Biology, 2023, 33(21): 4761-4769. e5.
[3] Nussberger B, Barbosa S, Beaumont M, et al. A common statement on anthropogenic hybridization of the European wildcat (Felis silvestris)[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3, 11: 1156387.
-End-

成為貓盟月捐人,共守中國荒野
………關於雜交和基因庫,你還可以讀………

長按二維碼關注貓盟,記得給我們標🌟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