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百歲》:戰勝慢性疾病的秘密武器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週週。
天我們繼續共讀《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
在上一節我們說到,在醫學3.0時代,我們要成為自己健康的掌舵者,透過提前干預,減少慢性疾病出現的可能性。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來看看,長壽的人有哪些共性,戰勝慢性疾病又有哪些“秘密武器”?

長壽的秘密
活得長久,幾乎是全人類共同的渴望,在神話和歷史記載中,有著許多關於長生不老的傳奇故事。
比如,在中國的神話中,壽命最長的人大概是彭祖,據說他擅長養生之道,活了800多歲。
在神話中,運氣比較好的人,嫦娥也要算一個。
她在機緣巧合之下吃了西王母贈送的仙藥,飛昇月宮,從此青春永駐,長生不死。
那在西方的神話中,“諾亞方舟”的打造者諾亞,在大洪水中得以倖存,並度過了漫長而充實的一生。
根據《聖經》的記載,他活了950歲。
這些神話故事代代相傳,引發了人們心中對長生不老和飛昇成仙的嚮往。
在後世,許多人為了追尋長壽的秘密,付出了無數努力。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遣術士為他尋找“長生不老藥”。
然而,儘管他幾乎動用了所有資源,最終卻未能如願,在50歲時就去世了。
後來,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等人,都曾試圖獲得長生不老的秘方,但都失敗了。
羅馬帝國的首任皇帝奧古斯都,也多次向祭司尋求長生的辦法,還嘗試了不少神秘的藥物,卻依然未能擺脫死亡的命運。
到了現代社會,我們依然渴望長壽。
俗語中的“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祝壽時常說的祝福語“長命百歲、壽比南山”,都是對這種渴望的直觀表達。
然而,在全世界範圍內,真正活到100歲的人是很稀少的,活到110歲,則更是被視為“超級百歲老人”。
在阿提亞博士撰寫本書的21世紀,世界上每出現1位超級百歲老人,與之對應的億萬富翁數量大約為9個,由此可見成為超級百歲老人的難度之高。
活到百歲如此難得,以至於許多人都去研究百歲老人的生活方式,試圖找到他們長壽的秘密。
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記載中最長壽的人,是法國女性讓娜·卡爾芒。
她活到了122歲,在100歲時仍然騎腳踏車,每天吸菸、吃大量巧克力,似乎與常規的健康生活方式背道而馳。
她在110歲時開始受到媒體關注,並且,直到她去世前,都保持著較好的健康狀況。
其他的百歲老人,也有著各自獨特的生活習慣。
比如,退伍軍人理查德活到了112歲,他喜歡一邊喝威士忌,一邊抽雪茄;
106歲的米爾德麗德,堅持每天下午4點準時喝一瓶冰鎮啤酒;
104歲的特蕾莎認為,無糖可樂是她長壽的秘訣;
109歲的露絲則每天都吃培根和薯條。
看起來,他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似乎並沒有影響他們的壽命。
人們因此感到困惑,甚至曾經有人懷疑,長壽和生活習慣沒有關係,而是由基因和運氣決定的。
但科學家們沒有被這些個例所迷惑,他們透過長期的研究,揭開了長壽的真正秘密。
研究表明,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大約佔20%到30%,在基因之外,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是“恢復力”。
波士頓大學的“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發現,百歲老人的健康狀況遠超同齡人。
普通人在72歲時,約五分之一會被診斷出癌症,而百歲老人通常要到接近100歲時,才會達到類似的患病率。
同樣,普通人在75歲時,四分之一會罹患心血管疾病,而百歲老人通常要到92歲左右,才會出現類似問題。
並且,在患病後,百歲老人的身體狀況也會比一般人好一些。
科學家們稱這種現象為“延遲衰老”,這得益於他們強大的恢復力。
這種特質使他們患病更晚、活得更久,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也能保持較高的生活質量。

普通人長壽的方法
那麼,什麼是恢復力呢?
它指的是個體在面對壓力、疾病或重大變故時,能夠迅速調整和恢復的能力,包括心理上的適應能力和生理上的自我修復能力。
百歲老人的心理通常都很強大,他們樂觀而靈活,注重享受生活,很少因為壓力而過度焦慮,而是以平和心態應對挑戰。
許多百歲老人在經歷戰爭、經濟危機和親人離世等重大打擊後,依然能迅速調整情緒,繼續前行。
在生理上,百歲老人的恢復力同樣出色。他們通常比普通人晚10到20年才開始患上慢性病。
即便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臟病,他們的病情一般較輕,發展也比較緩慢。
在生病後,他們的身體也能較快恢復,保持相對高的生活質量。
許多百歲老人,在90歲時往往比一般人在60歲時還要健康。
而當他們確實在衰退時,其衰退通常也是短暫的。
這正是我們想要的:
在身體機能良好、沒有慢性病的情況下活得更久,並且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受疾病折磨的時間較短。
幸運的是,對於大部分不具備長壽基因的普通人來說,這種恢復力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在書中,阿提亞博士提出了很多科學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預防慢性疾病,改善身心狀況,從而延長健康壽命。

怎麼預防慢性疾病
心臟病、癌症、阿爾茨海默症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常被稱為“現代文明病”。
也就是說,到了現代,它們才變得突出而普遍。
在原始部落以及現代文明之前的時代,它們出現的機率是非常低的。
比如說,2型糖尿病的症狀,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古埃及和古印度。
但直到古希臘時代,阿雷泰烏斯醫生才將其命名為“糖尿病”,並將其描述為“肉體和四肢融化成尿液”。
它主要是由代謝功能障礙引起的,也就是身體的代謝過程出現異常,導致正常的新陳代謝無法順利進行。
18世紀初,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主要是教皇、藝術家和貴族,比如作曲家巴赫就被認為患有這個病。
因為在那個時候,“糖”還是奢侈食品,普通人很難買得起,患糖尿病的風險也較低。
進入20世紀,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2型糖尿病逐漸變得普遍化,尤其是1970年之後,其發病率更是急劇上升。
客觀來說,在導致人們死亡的原因中,2型糖尿病要排在腎病、阿爾茨海默症等原因之後。
但是阿提亞博士認為,2型糖尿病造成的實際死亡原因要多得多。
因為它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風險,最終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可以說,糖尿病和相關的代謝功能障礙,是這些疾病的共同點。
因此,阿提亞博士認為,要預防慢性疾病,我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代謝問題。
人類的新陳代謝系統,是在過去幾千年間進化形成的,它的本質是為了幫助我們在食物短缺時生存下來。
在遠古時代,食物並不總是充足,我們的祖先需要在豐收時儘可能多地儲存能量,以應對可能到來的饑荒。
因此,人體逐漸形成了一套高效的能量儲存機制:
當食物豐富時,我們會傾向於儲存多餘的能量,主要以脂肪的形式囤積,以備不時之需。
那時候,這種機制能幫人們熬過饑荒,甚至決定生死。
然而,在過去一百多年裡,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我們生活在食物充足的環境中,每天都能輕易獲取高熱量、高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
可是,我們的基因並沒有隨之改變,身體依然按照“能量儲存優先”的邏輯運作,導致脂肪堆積過多,最終引發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問題。
換句話說,過去幫助我們生存的本能,在現代社會反而成了健康隱患。
此外,缺乏運動、睡眠不足、壓力過大等因素,也容易導致代謝功能障礙。
因此,想要預防慢性病,我們需要主動調整生活方式,讓身體適應當下的環境,而不是被進化留下的“節能模式”牽著走。
透過運動、飲食、睡眠和情緒等方面的調整,我們可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讓疾病和衰老來得更晚,對我們的影響更小。
此外,定期體檢也是預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
比如,定期檢測血糖水平,以預防2型糖尿病;
關注血壓、血脂和炎症指標,以預防心血管疾病;
如果有癌症家族史,則要定期進行癌症篩查,儘早發現問題。
這些措施,可以提高我們的恢復力,延緩甚至避免我們患上慢性疾病,享受更長時間的健康和幸福。
好,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我們將會說到,如何科學運動,讓它為我們的健康長壽服務。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成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