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奴隸社會的第 3868 篇文章


題圖:來自 Pixabay。
作者:天上的雲,生物化學博士,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博士,研究蛋白質三維結構。曾創立生物醫藥企業,就職麥肯錫公司十年。目前是一傢俬募股權基金合夥人,主管醫療大健康投資。
出於健康長壽的目的,對百歲老人的研究很多,但收穫甚微。他們似乎抽菸、喝酒、吃垃圾食品都有,似乎只因基因強大,便可刀槍不入。
其實比百歲老人幹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健康長壽的路上避免了什麼坎。
查理·芒格的智慧
查理·芒格是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被譽為“幕後智囊”和“最後的秘密武器”。他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這座城市不僅是他的故鄉,也是他與巴菲特共同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總部所在地。 1972 年,芒格成功說服巴菲特,以 2500 萬美元收購了喜時糖果(See’s Candies),這筆交易後來被視為伯克希爾最經典的投資案例之一。1978 年,他正式出任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副董事長,直至去世,享年 99 歲。芒格一生長壽、健康、充滿活力,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在積極工作。2023 年 10 月 29 日,他完成了人生中的首次播客節目;僅一個月後的 11 月 28 日,他在加州的一家醫院安詳辭世。可謂完美離場。作為一位思想深邃的智者,芒格留下了無數發人深省的智慧箴言。本文核心思想便源自他在南加州大學畢業典禮上的一句名言:“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哪裡,這樣我就不去那兒了。”

▲ 來自網路
乍一聽,這句話似乎荒誕不經。如果我們能穿越時空,看到自己將來死於某家醫院,是否只要避開那家醫院就能躲過一劫?然而,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芒格所推崇的“逆向思維”哲學。芒格認為,在投資領域成功的關鍵並非精準預測未來,而是有效規避錯誤。芒格與巴菲特正是透過研究企業失敗的原因(如高負債、管理層短視、行業衰退等),從而避開這些“死亡陷阱”,確保投資更穩健。“如果我知道哪些投資必然失敗,就堅決避開它們。”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健康與長壽。作為一個群體,我們已經清楚人類最常見的致死原因,而這些風險中,許多是可以被規避的。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知道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會縮短壽命,那就儘量避免它們——這或許是保持健康長壽的最簡單策略。

生命的那些“坎”
資料顯示,人類的死亡原因高度集中。根據衛生部門的統計,心腦血管疾病(包括心梗和中風)是最大的“殺手”,佔比超過 40%。癌症緊隨其後,佔總死亡人數的約 25%。如果再加上糖尿病(屬於內分泌代謝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這四類慢性疾病的總佔比高達 77%。如果按照“二八原則”來看,成功避開這些慢性病,就意味著大幅提升預期壽命。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疾病並非突發事件,而是一個平均長達 30-40 年的發展過程。這也意味著,我們有充足的時間透過預防醫學、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調整來降低風險。後續我們將逐一探討如何跨越這些生命中的關鍵“坎”。

成功後的“煩惱”
與 40 年前相比,人類的死亡原因發生了明顯變化。1980 年,主要的致死因素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傳染病和外傷。而如今,慢性病的比例大幅上升。從某種角度來看,這是“成功後的煩惱”——中國幾十年以來在傳染病防治、呼吸系統健康和急性創傷救治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使得這些疾病的死亡率顯著下降。這一趨勢不僅在中國,在全球範圍內也大致相同。但與此同時,人均壽命的延長(過去40年裡增加了近10年),意味著人類不得不面對更高的老年病發病率。當然,更重要的因素是生活方式的變化。過去 40 年,“吃得多、動得少、壓力大”導致肥胖和“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人群激增,這直接推高了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可以說,現代社會的健康困境,某種程度上是過去幾十年高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今天,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回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讓生活節奏迴歸平衡,注重質量,而不僅僅是速度。

▲ 資料來自《中國衛生統計年鑑》等公開來源,經由DeepSeek分析
不同人群的“坎”
如果按照年齡段來看,每個人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健康風險是不同的。
40歲以下:意外傷害和傳染病
年輕人的主要健康風險並不是慢性病,而是外傷、中毒和傳染病。這包括交通事故、運動損傷、工傷等,以及因社交活動頻繁而增加的傳染病風險。此外,各種罕見病和先天性疾病在這一階段的死亡佔比也相對較高。
40-60歲:癌症高發期
40 歲後,癌症開始成為頭號風險,50-60 歲是癌症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此後佔比逐漸下降。這一階段的健康管理重點是癌症篩查、早期發現和生活方式改善。
60歲以上:心腦血管疾病成為主要威脅
進入老年,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直線上升,成為首要死亡原因。與此同時,阿爾茨海默病在 70 歲後發病率明顯上升。綜合起來,四大慢性病佔據了老年 86% 的死因。另外,呼吸系統疾病(如慢阻肺和肺部感染)仍是老年人的重要健康風險。
性別之間也有風險差別。一般來說,男性心腦血管風險更高,總體期望壽命低於女性。而女性的阿爾茨海默症發病率高於男性。有些癌症也與性別有關,比如乳腺癌、宮頸癌、前列腺癌等。
因此落到每個人,重點風險可能不同,要看年齡段、性別、家族史、體檢指標和醫療狀況、生活方式等。比如一個 50 歲白領,工作壓力大、缺乏運動,體檢血脂或血壓有超標,應該重點關注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一個 60 歲藍領,各項體檢指標正常,但家族有阿爾茨海默症,自己感覺經常健忘,可能需要關注阿爾茨海默症風險。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慢性病主要影響中老年人,但它們的“種子”早在年輕時就已埋下。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發生,往往源於幾十年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因此,年輕人也需要關注慢性病的預防。
開啟“超越百歲”之旅
彼得·阿提亞(Peter Attia)是當今最知名的長壽倡導者之一。他與比爾·吉福德(Bill Gifford)合著的暢銷書《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阿提亞博士不僅是一位傑出的醫學專家,還是一位耐力運動員。他曾成功橫渡卡特琳娜海峽,展現了非凡的體能。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儘管他擁有如此強健的體魄,卻在三十多歲時發現自己面臨早逝於心髒病的風險。這一發現促使他深入研究長壽的奧秘:我們為何會死亡,以及如何延緩甚至預防那些導致大多數人死亡的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癌症、阿爾茨海默病和 2 型糖尿病。阿提亞將這四種慢性病稱為“四騎士”,認為它們是目前阻礙人類實現健康長壽的主要挑戰。“四騎士”的說法來自聖經《啟示錄》,是末日降臨的象徵,意為帶來災難的毀滅使者。
1. 白馬騎士:象徵征服;2. 紅馬騎士:象徵戰爭;3. 黑馬騎士:象徵饑荒;4. 灰馬騎士:象徵死亡。
為了戰勝這四種慢性病的災難,書中提出了許多基於科學研究的建議。雖然其中一些建議,如鍛鍊、健康飲食、良好睡眠和培養人際關係,看似顯而易見,但阿提亞的獨特之處在於他能夠從大量科學資料中提煉出非常具體的指導。例如,他強調透過鍛鍊提高心肺功能指標(VO2Max),因為這一指標與長壽有著直接的關聯。定量地來說,心肺功能提升兩個四分位可降低一半死亡率。阿提亞的研究和建議不僅為個人提供了實現健康長壽的實用方法,也為科學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他的工作激勵著無數人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更長久、更健康的生命。
國家號召大家減肥了
2025 年 3 月 9 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民生主題記者會上宣佈,我國將實施“體重管理年”三年行動計劃,旨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加強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近年來,我國超重與肥胖問題日益嚴峻,超過 50% 的成年人面臨體重超標或肥胖的困擾,這一問題引發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給個人健康和社會醫療系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為此,國家多部門聯合推進體重管理倡議,並將其納入“健康中國”戰略,旨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肥胖的表現形式多樣,衡量標準也不盡相同,需要綜合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體重指數(BMI)
體重指數是衡量肥胖的常用指標,計算方法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 大於 24 為超重,超過 28 則為肥胖。雖然體重指數是最直觀的衡量標準,但它並不完全準確,尤其是在肌肉量較大的運動員身上,BMI 可能會被誤判為超標。更重要的是,脂肪分佈狀況尤為關鍵。從慢性病的角度來看,皮下脂肪相對較為安全,而內臟脂肪的積累則更具危險性。
腰圍與腰臀比
這兩個指標用於衡量“向心性肥胖”,即內臟脂肪的積聚。男性腰圍超過 90 釐米,女性腰圍超過 85 釐米,屬於向心性肥胖。此外,男性腰臀比大於 0.9,女性腰臀比大於 0.85,也可視為向心性肥胖的標誌。向心性肥胖通常意味著內臟脂肪過度積累,增大了患慢性病的風險。
隱性肥胖
隱性肥胖是一種難以察覺的肥胖形式,儘管 BMI 或腰圍看似正常,但實際上內臟脂肪可能過多,甚至伴有脂肪肝等問題。這種情況通常在“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等指標出現異常時才會引起關注,然而此時往往已經對身體造成了損害,因此需要特別警惕。隱性肥胖一般需要透過專業醫療檢查來診斷,常用的方法包括電導體脂率測量、DEXA(雙能X射線吸收法)掃描和肝彈性檢測等。
總結:那些“坎”其實可以避開
討論死亡,似乎是個沉重的話題。但好訊息是:
真正需要關注的健康風險並不複雜。四大慢性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阿爾茨海默病)佔據了約八成的死亡原因,而它們的根源往往指向同一個因素:肥胖。簡單來說,肥胖是百病之源。
大多數健康“坎”是可以避開的。透過平衡飲食、適量運動、良好作息和壓力疏導,每個人都可以大幅降低慢性病的風險,讓生命走得更遠、更穩。健康不是偶然,而是長期選擇的結果。掌握規律,提前規劃,我們都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少一些坎坷,多一些順遂。
最後,留下兩個問題給讀者:
1)綜合考慮你自己的年齡段、性別、家族史、體檢指標、醫療和健康狀況,生活方式和壓力,你目前最大的疾病風險是什麼?
2)你知道自己的 BMI 和腰圍在健康的範圍嗎?是否有“隱性肥胖”的可能?
– The End –
推薦閱讀

“未來十年,百歲不是夢!”

我們為什麼會生氣?生氣是健康的,有時也是正確的

當父母開始撒謊:意外之後的家庭守護日記
各位讀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歡迎點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們呀。投稿或者商業合作的朋友,請郵件聯絡([email protected])。
記得點一下在看和星標哦,期待每個清晨和“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你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