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百歲》:高質量長壽的秘訣是什麼?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週週

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週週。
從今天起,我們將一起共讀《超越百歲:長壽的科學與藝術》。
這本書由著名長壽專家阿提亞博士撰寫,他是斯坦福大學的醫學博士;
擁有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多年的外科臨床經驗,並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進行腫瘤學與癌症的免疫療法研究。
同時,他還開通了個人播客,邀請行業專家,一起探討肥胖、心理健康、睡眠等問題,希望改善人們對長壽和健康的認知,並積累了大量的忠實粉絲。
在本書中,阿提亞博士結合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介紹了“預防醫學”的重要性;
並提供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幫助我們從長遠角度規劃人生,過更加健康與自由的生活。
那麼,他都帶來了哪些珍貴的建議呢?
下面我們就正式走進本書的內容。
老年的生活質量很重要
我們常常以為,長壽就是活得久,實際上這樣還不夠,如果年老之時病痛纏身,行動不便,認知衰退,這種長壽其實並不美好。
真正的長壽,不僅意味著維持長久的生命,還意味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能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生活得有質量。
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提託諾斯的人。
他得到了神的偏愛,實現了永生。
可是,他在祈願的時候,忘記了請求“青春永駐”。
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他的身體逐漸衰老,最終變得老態龍鍾、痛苦不堪。
他雖然壽命很長,卻無法感受到生命延長的幸福。
這樣的處境,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難題,有著不少相似之處。
自19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醫療技術得到了飛速發展,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從1900年的31歲,飛躍到2024年的73.3歲。
許多曾經致命的疾病,比如天花、結核病等,已經不再是無法攻克的難題。
但是,新的挑戰也隨之出現。
大部分活到高齡的人,在生命的最後歲月裡,往往受到心臟病、癌症、阿爾茨海默症等慢性疾病的折磨,身心痛苦,難以過得幸福。
基於這種現實,阿提亞博士提出,長壽有兩個組成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我們能活多久,也就是我們的實際壽命。
第二個部分則是我們能活得多好,這關係到我們的生活質量,它被稱作“健康壽命”。
“健康壽命”通常被定義為“人們一生中沒有疾病或殘疾”的時期,但阿提亞博士認為,這個定義過於簡單化了。
拿他自己來說,在20歲和50歲的時候,他都處於“沒有疾病和殘疾”的時期。
但在20歲時,他的身體狀況和精神面貌,都遠超50歲的時候,生活質量也大不相同。
因此,我們需要追求的,不僅僅是活下去,還要努力維護良好的身心功能,讓生命在每個階段都充滿活力。
比如,著名動畫導演和漫畫家宮崎駿,在85歲時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能力,並於2023年推出了新電影《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鋰電池技術的奠基人、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90多歲時還活躍在科研一線,並於2019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當時他已經97歲高齡了。
到了晚年,這些藝術家和科學家,依然思維敏捷、精力旺盛,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熱。
阿提亞博士認為,透過合理的方式,我們也可以做到這一點。


關注早期預防
在約翰斯·霍普金斯醫院接受住院醫師培訓時,阿提亞博士常常做一個夢。
在夢裡,他手裡拿著一個放著軟墊的籃子,站在人行道上,試圖接住從樓頂掉落的雞蛋。
然而,儘管他東奔西跑,拼盡全力,卻也只能接住一些雞蛋,那些沒被接住的雞蛋砸在地上,顯得一片狼藉。
最終,他意識到,只是去接掉落的雞蛋,起到的作用始終有限。
要徹底解決問題,他應該去樓頂,阻止那些往下扔雞蛋的人。
這個反覆出現的奇怪的夢,恰恰映射了阿提亞博士在醫療體系中面臨的困境。
在傳統的醫學實踐中,醫生們更關注的,往往是急性病症的救治,比如打架或交通事故造成的身體傷害。
只要病情不是太嚴重,患者一般都能活下來,並且恢復健康。
然而,阿提亞博士也接觸到了很多慢性病患者,比如心血管疾病、癌症、阿爾茨海默症、糖尿病等很多病情真正被發現時,已經到了晚期,醫生們通常只能延緩病程,卻無法根治。
比如,患者如果被診斷出胰腺癌,能夠接受手術的機會通常只有20%到30%。
手術後,患者或許可以多活幾個月,卻很少有機會被治癒。
大部分的患者,不得不面臨病痛的折磨,最終在煎熬中告別人世。
在職業生涯中,阿提亞博士雖然經常見到這種情況,卻始終無法坦然接受。
他開始反思舊有的醫療模式,並且提出,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癒率和存活率極低,其根本原因在於治療的時機太晚;
病入膏肓時,現有的醫學手段往往無法阻止病情的惡化。
但是,如果在慢性病形成之前就加以干預,而不是等病症出現後才開始治療,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那些緩慢而無聲的死亡。
這就像是跑到樓頂,阻止那些扔雞蛋的人。
不得不說,阿提亞博士的思路是很有道理的。
1971年12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簽署了《國家癌症法》,決定大規模增加癌症的研究經費,消除癌症帶來的死亡。
可是,全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花掉了鉅額的研究經費,癌症的死亡率卻幾乎沒有下降。
與此相反的是,在過去20年裡,全球患肺癌的人數大大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廣泛實施的禁菸令。
從統計資料看,全球超過80%的肺癌,是由吸菸引起的,二手菸暴露也會顯著增加患肺癌的風險。
因此,呼籲和幫助人們戒菸,從根本上減少吸菸人群,意味著從源頭切斷了大部分肺癌的成因。
醫學上對晚期肺癌的任何一種治療方法,都比不上降低吸菸率這種簡單的預防措施來得有效。
因此,不等待疾病的顯現,而是提早進行預防,是更合乎邏輯的做法。

改變思維定勢
在舊有醫學模式的基礎上,阿提亞博士提出了“醫學3.0”的概念。
它強調提前干預,倡導透過改變思維定勢和調整生活方式,延緩甚至避免慢性病的出現。
它的目標不是盡力給患者“打補丁”,切除腫瘤或是進行化療,讓患者在難以預測的風險和漫長的痛苦中等待命運的審判,而是從一開始就防止某些病症的出現和擴散。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很多健康問題,並不是由單一的因素所導致,而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這也就需要我們關注身體的整體狀況,隨時進行調整。
這種思維的轉變,讓“活得久”與“活得好”真正成為可能。
不過,要跳出傳統醫學的框架,改變思維定勢,對許多人來說或許並不容易。
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在為蔡桓公診斷時,發現他患上了疾病。
在幾次拜見中,扁鵲都苦口婆心地勸說蔡桓公及時接受治療。
然而,蔡桓公沒有察覺到身體的不適,不相信扁鵲的的診斷。
最終,他病入膏肓,不治身亡。
戰國時期醫療水平有限,“望聞問切”的診療方式,更多依賴於醫者本人的判斷。
患者無法看到具體的證據,這就不容易在醫患之間建立充分的信任,也使得蔡桓公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幸運的是,到了現代社會,我們擁有了先進的科學手段,這可以幫助人們提早發現身體存在的問題,持續監測身體狀況,採取合適的行動,消除潛在風險。
比如,在2型糖尿病的診斷過程中,血糖水平是一個重要指標,當患者的血糖水平達到一定數值時,就會被確診,並接受全方位的治療。
不過,2型糖尿病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透過監測血糖水平,我們可以在血糖水平達到閾值之前,及時意識到患病的可能性。
並透過運動和飲食等方式加以干預,從而避免發展成2型糖尿病。
再比如,很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其病症表現是輕微且間斷的,在心電圖檢查時往往表現正常,不容易發現問題。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智慧手錶等可穿戴裝置,持續監測心率;
這樣一來,我們就有機會及時發現心臟活動的異常,儘早診斷出病變,從而為健康贏得更多的時間。
這種個性化、精準化的健康管理方式,不僅是對傳統治療手段的補充,也是健康管理思維的全面升級。
其中的關鍵在於,我們不再對自己的身體缺乏關注,被動接受疾病的到來,在生死存亡面前束手無策,而是主動預防和改善健康狀況,成為自己生命的掌舵者。
好了,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我們將會說到,長壽的人有哪些共性,戰勝慢性疾病又有哪些“秘密武器”?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