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表明人一生的心跳次數大約為 30 億次。如果人一生的心跳是有限的,那是不是心率越慢,活得越久?鍛鍊對長壽真的有用嗎?一起來看看答主們的回答吧。
人類到底需不需要鍛鍊?
|答主:趙泠
如果人們只打算活到性成熟、不在乎壽命,那就不需要鍛鍊。
統計顯示,鍛鍊有助於延長一般人的總壽命和健康生存壽命。這不保證你鍛鍊了就一定能長壽。
-
這不限於刻意進行體育鍛煉,在統計上,每天步行約 5000 到 7000 步與降低全因死亡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相關[1] [2]。
-
參考文獻 1 報道對 2110 名成年黑人和白人進行的一項研究,參與者入組時年齡 38 至 50 歲,佩戴加速度計測量其步行狀況,平均隨訪時間 10.8 年。結果顯示,與每天步行少於 7000 步的參與者相比,每天步行至少 7000 步的參與者的死亡率降低了 50% 至 70%;
-
參考文獻 2 是對 15 項研究的薈萃分析。結果顯示,隨著每天步數的增加,60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的死亡風險逐漸降低,直至每天 6000 到 8000 步,走更多不會繼續降低死亡率;60 歲以下的成年人的死亡風險降低趨勢延伸至每天 8000 到 10000 步,走更多不會繼續降低死亡率。
-
每週進行數次合計持續時間較長的輕中度鍛鍊或數次合計持續時間較短的爆發式高強度鍛鍊,可以起到類似的作用。
-
爆發式高強度鍛鍊本身有一定風險,但在統計上風險小於收益。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身體素質較差的人無法有效爆發式鍛鍊的影響。
-
在 2015 年調查的 216 位長沙百歲老人(當時長沙百歲老人共 248 人,每人都發了調查表,回收到有效填寫的調查表 216 份)中只有 31.48% 報告說自己常鍛鍊,且「鍛鍊」有 56.02% 以散步為主,沒有一人從事劇烈運動;他們大多認為勞動不可太過,運動宜適可而止。在問及「鍛鍊對長壽的作用」時,32.4% 認為「有一定作用」,沒有一人認為起決定性作用[3]。
「研究表明人一生的心跳次數大約為 30 億次」的說法是二十世紀老謠言,數值是拿人的平均壽命跟平均心率乘出來的。
這類說法脫胎於稱所有非冬眠哺乳類和鳥的心跳次數有一定統計關係的不嚴謹論文[4],實際上的變化範圍十分巨大、缺乏統計價值。
-
一般人在靜息狀態下的心率約 60 到 100 次每分鐘(其中大部分人在 70 到 90 次)。1970 年,美國人的預期壽命為 70.81 歲(男性 67.1 歲,女性 74.7 歲),以 80 次每分鐘乘以 70.81 年(考慮閏年後約 3724 萬分鍾),可得心跳次數約 29.79 億次,四捨五入得到 30 億次。
-
2022 年 7 月 5 日,衛健委稱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 77.93 歲。你用 80 次每分鐘去乘,會得到心跳次數約 32.79 億次,四捨五入得到 33 億次,比所謂「研究表明」的多了十分之一。
-
你可以想象百歲老人的資料會是什麼樣。
-
百歲老人的心率並不慢於常人。人在靜息狀態下每分鐘的心跳次數不會隨正常衰老而顯著變化。美國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記錄的八位百歲老人的心率分佈在 73 到 79 次每分鐘[5],讓心臟每分鐘跳 73 次地跳動 100 年會得到約 38.4 億次心跳,跳動 105 年就會突破 40 億次。
-
這謠言容易讓一部分人相信的主要原因是人安靜時心率過快的現象經常來自心血管疾病,那些疾病會縮短患者的預期壽命;次要原因是人們知道老鼠等短壽命哺乳類的心率很快,但不是誰都知道一些壽命超過 40 年的蝙蝠的心率同樣非常快。
「只要運動就會心跳加快,無論是劇烈運動還是放鬆運動」的說法,忽略了經常鍛鍊會讓人的靜息心率減慢。
人的心跳次數並無特殊上限,用壽命乘以心率算出的馬後炮數值會被不斷重新整理。
限制攝入的熱量(包括減少每日攝入量和較長的飲食間隔)或增加運動量到刺激 Sirtuins 蛋白活躍的程度,可以改善細胞的表觀遺傳衰老狀況,延長多種實驗動物的壽命。
|答主:燒傷科醫生陳鄭禮
我的觀點是:人應該多運動。
讓我們追根溯源,從養生的源頭說起。
首先,什麼是養生?
養生就是能讓人活的很久很好的一種生活方式。
目標是活得更長,活得更好,也就是增加生命的長度和寬度。
第二,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如果說身體是硬體,養生就是軟體。
軟體和硬體互相配合,生活方式服務好身體,才能讓生命這臺機器執行地更快更久。
身體的結構是基因決定的,要了解自己的基因。
第三,硬體(基因)不能改變,軟體(養生)如何去匹配呢?
關鍵點在於要保護好自己脆弱的器官。
人的壽命是 「木桶效應」——由最脆弱的那個器官決定生命的長度。
可能有些人一輩子都把身體的各個零件保養得好好的,最後就因為一根血管爆了,或者是一個細胞癌變了,導致英年早逝。
所以認識到自己最脆弱的器官,就像知道鐵鏈裡最薄弱的一環,是舉足輕重的。

哪個器官是你的脆弱器官呢?
問問你的直系親屬。
人的所有基因都來自於父母,只不過是各種套餐的組合而已。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可以說是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產品,優點缺點都很相似。
我們經常說遺傳病,其實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會遺傳,或者說都有遺傳傾向。
之所以有時候父親的病沒有遺傳下來,是因為子女繼承了母親這邊健康的基因。所以,近親結婚的弊端並不是生出來的孩子都是傻子,而是一旦家族裡有遺傳病,幾乎沒有機會去迴避。
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器官呢?
要保護好一個脆弱的器官,不僅僅需要定期體檢,注意這個臟器的問題,有時還是一個全身的系統性工程。
舉個例子:一個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定期檢測血糖,透過藥物或者胰島素控制血糖外,平時飲食、運動也很有講究。不僅如何,糖尿病人也要注意足部的護理、趾甲的清理以及寬鬆鞋襪的穿著,以防糖尿病足的出現。
走路多了,可能出現足部充血、潰瘍;走的少了,運動量不夠,血糖又會上升。
養生需要一個總體思路、一個策略。
我覺得這個策略應該是:用祖先的方式生活。
為啥這種退步的生活方式,反而有利於身體呢?
並不是因為石器時代的環境有多適合人類,而是凡是不能適應石器時代的人,都已經死了。
因為我們的身體就是為了適應祖先的生活方式設計的。
現在只不過強行安裝了新的軟體,難免出現問題。比如:近視、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等等,本質上都是身體無法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

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化,為什麼現在的人就不能適應現代生活呢?」
答案是:時間不夠。
人類的進化是很緩慢的過程,上萬年的時間對於進化來說都只是一瞬間。
最後,讓我來回答一下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現代人需要多運動而不是多躺著?

想必您已經猜到答案了:
因為我們的身體結構是為了匹配祖先的那種運動量而進化的,和他們相比,現代社會的人類不用捕獵,不用逃命。
當然就相對運動的少了,所以我們應該多運動,而不是多躺著,這樣才符合身體的最佳狀態,也就是養生了。
總結一下,養生的總體思路應該是—— 一點一面:
一點——保護好自己脆弱的器官
一面——用祖先的方式生活
您可以根據這兩條來規劃適合自己的養生路線,對細節進行甄別和取捨。
題圖來源:《徒手攀巖》
中國人在長相上有沒有地域特點?
被皇帝賜自盡後,可以直接逃跑嗎?
有哪些帶給你極大震撼的書籍?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看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