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Deepseek!高質量的資料分析,這樣做

忙於取數、缺少領導指導、對業務不熟悉,是阻礙新人成長的三座大山。比如這位星友,簡直是各種困難都集齊了:
這位同學問題太過典型,今天詳細介紹一下:如何自己從0到1建立思路,並且用好Deepseek工具。因為,這個題目你直接問Deepseek,大機率會得到一堆空話(如下圖)
要怎麼提升呢?當然是從資料細節開始……
從客戶畫像開始
這位同學的業務場景是:toB餐飲生鮮供應+銷售場景(因為提到的大問題是業績下滑),toB和toC的最大區別,就是:toB場景下,大客戶是相對固定的,如果人家在我平臺採購少,只證明我司還沒搞掂他。
比如餐飲生鮮供應,可以預計到是:
1、大客戶:大型政企食堂/連鎖餐飲/大型酒樓/連鎖超市
2、中客戶:普通超市/二級批發商
3、散客:小型店鋪/小餐館/個人經營者
此時,基於客戶企業名稱、企業註冊資訊等,可以直接從資料庫裡,建立目標畫像,把大客戶/散客標識出來,並結合RFM方法,對客戶過往採購記錄劃分高中低水平,從而建立起toB客戶畫像(如下圖)
這樣,不但能加深自己對公司業務和行業的理解,而且能在解讀業績波動時,快速抓住重點,看:是大客戶少了,還是散客少了,從而深入分析
梳理指標關係
該同學描述指標的順序混亂,顯然不利於建立分析思路。因為它提到了“利潤率”,顯然相比之GMV(GMV-退貨=收入,收入-成本=毛利),淨利潤才是主指標,整個指標關係,應該重新梳理(如下圖)
這樣看資料思路更清楚,能從總體到區域性逐層深入,發現很多表象以下的問題,比如:
1、業績不行,是不是因為投入費用也少了,投產比實際上沒變
2、業績不行,是不是因為費用投入方向變了,做了無用功
3、業績不行,是不是產品結構變了,太多高質量高價/低質量低價產品

4、業績不行,具體是客戶數量少了,還是下單數量少了

總覽全域性,才好下結論
深入業務細節
業績直接和銷售流程有關,而toB類供應,可能有:業務員主動開發+客戶自己下單;兩個模式,可以結合新客戶拜訪流程/老客戶下單流程,理清銷售過程指標,再結合漏斗分析法,看具體哪個環節/哪類客戶出了問題(如下圖)

結合資料,可以發現:

1、如果是新客戶數量少了,就繼續深入到線索來源+拜訪成功率

2、如果是新客戶下單少了,就看主推產品品類+價格

3、如果是老客戶下單少了,先查之前是否有配送交貨問題
4、對於散客少了,只能努力拉新,大客戶則看銷售是否維護到位
資料就是這樣,逐步深入的。
衡量業務行為效果
“選商戶經常購買的品類提升價格”,就是一個業務做的提升業績的動作。這種對具體業務動作的分析,要先提分析假設,這樣很容易推出結論。
比如漲價提升業績:
  • 最好情況:選品是高溢價、高品質的非標品,比如小青龍,車釐子之類,客戶很難橫向對比價格,加上本身品質不錯,對價格沒那麼敏感,那漲價也能接收。
  • 最差情況:選品是普通的、品質區分度不大的標品,比如米麵油蛋,客戶一看“誒呀,你比市場價貴那麼多!”就跑掉了。
在做分析的時候,可以把上述假設表述如下:
這樣資料出來以後,直接觀察結果就行了
1、活動上線以後,整體業績是上升(成功)還是持平、下跌(失敗)
2、活動刺激的品類,哪些價格敏感度高(失敗)哪些敏感度低(成功)
3、參與活動的客戶,是否整體消費減少(失敗)是否轉向採購未提價商品(失敗)
這樣的分析,也能支撐到關鍵的業務決策
當然,如果有領導帶路的話,以上都不是事。但恰恰很多同學在工作中缺少領導指導,甚至連個能商量的人都沒有,這就很難熬了。
源 |  接地氣的陳老師(ID:gh_abf29df6ada8
作者  接地氣的陳老師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