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來源:本文來自量子教育,企業人才培養優質內容及創新解決方案服務商。 分享嘉賓:王秀梅,暢銷書《組織羅盤》作者。
高階筆記達人 | 李雲 責編 | 柒 排版 | 拾零 第 8782 篇深度好文:9698字 | 25 分鐘閱讀
組織管理
筆記君說:
這段時間,各個企業都在做年終覆盤,也在制定新一年的目標及關鍵戰略。
在年終覆盤中,我們發現去年定下的目標又沒有實現,有人說是目標太大膽,戰略太超前;也有人說是外部環境太差,大家都不好過;還有人說是團隊沒有給予相應的支援。
當然,這些原因可能是其中之一,但最重要的原因,應該是大家沒有“同心”。就像拔河比賽一樣,如果你都不相信你能贏,你會想出贏的辦法來嗎?會做出贏的動作來嗎?
這篇文章,王秀梅老師透過“萬眾一心”“力出一孔”“關鍵一招”三招解決從戰略到落地的難題。
作為老闆,最大的希望是企業值錢。但只有業績持續增長,企業才能值錢;企業值錢了,員工、老闆和社會才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但在如今的環境下,很多人的反應是這樣的:業績不倒退就不錯了,怎麼還想談增長?在企業中更是如此,老闆想增長,員工又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骨幹的現實達到豐滿的理想,我們要自我審視,來個“捫心六問”。
其一,同心戰略。我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拔河比賽”來解釋“同心戰略”的具體含義。
想象你還在高中的校園裡,一天班主任對全班說:今年我們要拿下全年級拔河比賽的冠軍。但班上所有的同學都說:這不可能,班主任大概是瘋了。你看,最大的胖子在三班,第二胖的在六班,有他倆在,我們就甭想了。
這不和企業的增長是一個道理嗎?但凡提到“增長目標”,員工的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是老闆瘋了。
如何才能實現翻盤逆襲,戰勝“大胖”和“二胖”,奪得“企業市場份額”拔河比賽的冠軍呢?首先,企業上下要萬眾一心,認為增長是可能的,不是空想。但“增長”不只是一個口號,還要找到增長的節點和行動。
比如,在市場份額增長上,一是讓老客戶買得更多,就要不斷設計和推出新產品;二是用老產品和新產品開拓新的市場份額。在降本增效上,透過採購、生產降本和生產、研發上的增效,為客戶提供極致的價效比產品。
所以,與其說是“員工不想增長”,其實是我們沒有把“增長”落實成具體的行動計劃,來幫助員工克服“大胖”和“二胖”的恐懼。
其二,有了“同心戰略”之後,還要有“同心目標”。
拔河比賽中,也分為了前鋒、中鋒和後衛:前鋒主要的目的是要牽制住對方;中鋒的目的是說耗散對方的力量;後衛的目的是要穩住。所有人都要同步,力出一孔。
企業要實現增長,就要開發新客戶。

如果技術部開發的新產品很超前,銷售賣不出去,產品就沒有和客戶需求同步。
如果技術部開發的產品價效比極高,但銷售的人員、銷售的話術沒準備好,銷售和技術也沒有同步。
如果銷售拿來了訂單,但在大規模批次生產時發現產品質量問題,生產和銷售又沒有同步。
因此,有“萬眾一心”的同心戰略還不夠,還要有“力出一孔”的同心目標,要自上而下一起來設定目標,要對責任、對指標和對步調。
其三,在同心戰略和同心目標之後,要有同心策略。
在拔河比賽現場,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來來回回移動的繩結,而讓隊員熱血澎湃的是觀眾的助威加油聲。那麼,是喊“1、2、3,加油”好還是喊“1,2,加油”好呢?
其實喊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喊,不管是喊“1、2、3,加油”,還是喊“1,2,加油”,節奏才是拔河比賽的秘訣,這就是同心策略。力出一孔,所有人一起向左,一起向右,才是致勝的關鍵一招。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也要找到自己的關鍵一招,找差距、找根因、找突破。
有了同心戰略、同心目標、同心策略,增長就不再是不可能的,但“同心”之後,員工就會很積極、主動地幹這件事了嗎?
不會的!就像保姆帶孩子,只能做到盡力盡責,因為保姆拿的只是一份工資;但母親帶孩子,恨不得把自己的命都給孩子,所以她對孩子是全命以赴。所以,要打造一群小老闆,讓他們來生自己的孩子,自己來養自己的孩子。
怎麼才能做到像養孩子一樣地幹事呢?可能很多管理者認為是權和錢(資源)的事情,只要給了權,給了錢就能把事情幹成,其實不然,真正要做的是共權,老闆和這一群小老闆共權。
首先,共組織權。當小老闆們在前方打仗的時候,能夠自主地“全心經營”,因此要簡結構、簡部門,簡授權,要做到“事不過三”。
什麼是“事不過三”?一件事情不能超過三群人做決定,就如母親帶孩子,家裡既有爺爺奶奶有話語權,又有外公外婆有話語權,那到底聽爺爺奶奶還是聽外公外婆的呢?
這種場景下,讓母親自己做抉擇,顯然是做不到的。所以,要讓母親自主地帶孩子,自主地決策孩子培養的策略。
其次,共用人權。共用人權,就是讓小老闆們有自己的班底,有了班底,還得“全情練兵”,對員工要重輔導、重考核、重最佳化,練成一支戰無不勝的隊伍。
最後,共激勵權。母親對孩子不僅僅是全力以赴,更是全命以赴;對企業來說,就是要優總額、優人效和優分配。
優總額,是鼓勵小老闆把蛋糕做大;優人效,是用更少的人做更大的業績;優分配,透過激勵和分配讓小老闆來全力以赴。
經營性組織的打造,無非是同心共權:
“同心,同心戰略、同心目標和同心策略”,讓大家覺得這件事情是可能的,能看到行動路徑,能看到贏的希望。
“共權,共組織權、共用人權和共激勵權”,讓大家心甘情願地幹事情,最後享受勝利的成果。
1.戰略難落地,是所有老闆心中的痛
戰略不落地的根本原因,是戰略和組織出現斷層,戰略和執行是兩張皮。通常有這些表現:
其一,戰略年復一年,年年都走過場。因為戰略沒有靈魂,都在蜻蜓點水。都說戰略是務虛會,務虛定的是大方向,方向確定之後如果沒有把大節點、大行動拆解出來,怎麼能落地呢?
其二,願景只是畫餅,其實無人相信,因為缺乏共識的路徑。
一家做汽配零件的企業,原有的規模只有1.25億,老闆想增長到10億。透過戰略解碼,最後拆出了三大必贏之仗:
第一個必贏之仗,要從1.25億做到10億,要在現有市場拿到更多的份額,這需要極致的價效比和極致的服務。要做到極致價效比,需要降本增效,採購降本、製造降本、管理降本,比如透過無人工廠來降低製造成本。
第二個必贏之仗,除了中國汽配市場之外,還要拿到歐美汽車廠商的訂單,經過一年時間的談判,基本快拿下來了。
第三個必贏之仗,打造第二曲線。汽車配件市場競爭激烈,低空經濟漸火,如果用做汽車零配件的技術為飛機做零配件,這是不錯的第二曲線,為此,在年收入僅為1億多情況下,投入了3000萬進行開發。
經過一年時間,從1.25億做到了2.5億,公司所有人都相信這件事是能完成的了。第二年,又從2.5億做到了3億。
同時,公司的經營質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處於盈虧平衡,現在已經有了10%的淨利潤。接下來,隨著第二曲線逐漸成熟,營業額將做到5億。
從一件大家都認為不可能之事,透過戰略解碼,把所有必贏之仗,把所有的行動路徑列出來之後,就逐漸向願景靠近了。
其三,想幹的事太多,不知如何選擇。這時候資源要圍繞自己的核心能力更加聚焦,最忌諱的是資源平均分配,更不能盲目跟著熱點。
其四,缺乏行動路徑,講啥都是口號!開口就要增長,就要“翻倍”,沒有清晰的落地策略。
比如要採購降本,不能只要求供應商降價,能不能採用以量換價?或者透過供應鏈改革進行降本?亦或透過與供應商共成長?這一切都要把它變成行動路徑,變成每個月的計劃,這樣才能真正讓這件事情發生。
其五,沒有變成指標,戰略怎能落地?所以要自上而下,把戰略到目標一層一層地分解出來。唯有做到此處,組織就能支撐戰略。

2.如何有效戰略解碼?
第一,戰略解碼不等於分任務、壓指標,應該是物理反應加化學反應。
所謂物理反應,就是拆指標,總目標是10億,十個團隊,每個團隊就是1億。
所謂化學反應,就要落實到團隊的痛點上,比如做大客戶的團隊,要了解客戶的增長目標是多少?我們佔大客戶的份額是多少?如何讓大客戶買更多我司的新產品?
物理反應只是目標的機械拆解,化學反應要用加減乘除的方式把目標拆到可落地的行動計劃。
第二,戰略解碼不等於年度工作計劃。不是事無鉅細地把所有細節都寫出來,而是要聚焦必贏之仗,責任到人(崗)。
第三,戰略解碼不等於定高目標。要大膽假設,但目標不能成為口號;小心求證,要從客戶、產品、組織等方面來拆解目標的可能性。
比如一家美的空調的配件供應商,想從5.5億做到10億,從客戶來拆解,除了做美的供應商,能不能做格力的供應商?能不能做奧克斯的供應商?
另外,還要從產品方面進行拆解,現有產品能否支撐?需要開發哪些新產品?技術人員能不能跟得上?生產能不能跟得上?
最後,組織要跟得上。比如希望打造30個小的事業部,需要30個“小老闆”,而現在只有十幾個小老闆,而在設想中,做得最好的事業部能做到3億,中等的事業部能做到1億,做得不好的事業部也能做到3000萬,這樣才能支援未來做到20億。
小心求證重要的是打造機制,否則“大膽假設”,就只是腦袋一熱喊的口號,到年底卻什麼也沒達成,以後老闆再好的想法都沒人相信了。
第四,戰略解碼不等於任務落地。拆解出來的不一定能落地,還需要資源保障和跟進落實。
什麼是資源保障?假設從5.5億做到10億,需要的材料可能會翻倍,那麼現金流夠不夠?能不能從銀行拿到貸款?什麼是跟進落實?每個月都在開經營分析會,檢沒檢查這些動作是否都到位了?

戰略解碼實際上是實現三個轉變:由遠及近、由虛到實、由組織到個人。
從20年的使命願景到三年的目標,再到年度目標,就是由遠及近;從戰略的務虛會變成戰略解碼的務實會,把行動計劃拆解出來,即為由虛到實;從組織要做什麼,到具體由誰來負責,就完成了由組織到個人。
3.戰略解碼:從戰略到目標,從結果到過程
戰略解碼也是一個從長期目標到中期目標,再到近期目標逐步聚焦的過程。
比如,我相信未來人類能活到130歲,而要活到130歲是我的遠期目標,我相信到我80歲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可以活到130歲的藥物或者技術。那麼,活到80歲就是我的中期目標。
如何活到80歲呢?就要保證我每年年度體檢是健康的。如何保證年度體檢是健康的呢?假設某年體檢出現了三高的指標項,那麼就要根據這些指標去分析原因,並解決問題。
例如,三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這麼幾個:一是飲食油膩;二是睡眠不好;三是可能缺乏運動;四可能是心情不好,而心情不好往往是百病之源。
我們往往會發現:運動之後,睡眠的問題解決了,多巴胺也釋放出來了,心情也變好了。所以,根本問題是在運動。
假設這個人從來都不愛運動,怎麼讓他能堅持每週運動兩次呢?我的做法是加入一個運動群,然後對群友說:如果我每週沒有運動兩次,就給大家發紅包。如此,運動就堅持了下來。
從“活到130歲”的目標,再有“活到80歲”的中期目標,然後是“年度健康”的短期目標,如果短期目標沒達到,就要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找到關鍵一招——堅持運動,而堅持運動的關鍵一招是有一個群能進行監督、督促。
4.三步走,提煉必贏之仗
什麼是必贏之仗?首先,是實現願景必須採取的策略;其實,非贏不可,如果輸了就可能錯過最佳機遇,或者立刻造成被動局面;最後,必贏之仗是要具有挑戰性的,在勝利之後能產生巨大、長期的效益。
這裡有個“GPS”模型:G,拆目標;P,找痛點,發現問題;S,定戰役,解決問題,把必須打贏的幾仗找出來。
①拆目標:先加減、後乘除;大膽求證、小心求證
先加減,是按業務/產品/客戶分解目標,這是物理反應。
先按業務對總目標進行拆分,在前面的案例中,老業務汽車零配件有多少,新業務飛機零配件又佔多少。
然後,按產品線對總目標進行拆分,汽車零配件和飛機零配件各有幾個產品,每個產品各佔多數份額。
最後,按客戶對目標進行拆分,老客戶買多少老產品,推多少新產品,又開發多少新客戶,老產品和新產品各賣多少。
後乘除,是按轉化漏斗進行分解目標,這屬於化學反應。
在保證老客戶買老產品的同時,要推動老客戶買新產品。如何確定新客戶的畫像,透過什麼路徑獲取新客戶?降本增效的策略有哪些?如何針對不同客戶打造不同產品?

②找痛點:先發散、後收斂;聚焦重點,責任到人
透過痛點來窮盡更多的可能性,但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還是聚焦到重點中來。
有些問題是戰略性的問題,新客戶、新業務,包括打造第二曲線都是戰略性的問題;如果銷售出去了,但產品質量不行,這就屬於填坑的問題(彌補短板);團隊的打造,機制的建立,人才的招聘與培養,這就是種樹。
③ 拆解案例
第一步,從市場、客戶和產品三個維度拆目標,拆得越細,完成的可能性就會越大。
首先,企業營業收入,等於老客戶銷售收入加上新客戶銷售收入;其次,老客戶的銷售收入,等於老客戶復購老產品加上老客戶購買的新產品;然後,新客戶的銷售收入,等於新客戶購買的產品金額。
我們輔導的一家客戶,既有B端大客戶(區域性客戶),又有B端小客戶(經銷商)。
如何讓B端大客戶買得更多呢?可能需要幫他開發更多的區域。如何幫助經銷商客戶呢?一定是幫助他成功,否則,經銷商都賺不到錢,為什麼願意跟你共成長?所以除了自己做戰略解碼,還得幫經銷商拆解他的成功路徑和行動計劃。
第二步,找痛點。這家客戶是宜家的供應商,但要想保留宜家的份額,必須有4%的降本;除了做宜家業務之外,還必須開發新客戶(如Costco)。
對於宜家這個客戶,最大的痛點就是降本增效。在原材料採購方面,能不能降低成本?在生產製造方面,能不能提升質量,降低能耗,能否用機器代替人工?
對於新客戶,最大的痛點是產品要符合客戶的要求,這就需要一定的研發能力。如果當下的研發能力不足,那就先購買仿製,再內化提升。
第三步,定戰役。透過前面的梳理,得出四大必贏之仗:一是降本增效;而是開發新產品;三是開發新客戶;四是打造事業部制。
填坑的必贏之仗是老產品的降本增效;戰略性的必贏之仗是開發新產品和開發新客戶;種樹的必贏之仗,因為要開發新的客戶,要建立新的事業部,如果沒有合適的事業部人選,那就要從現在開始培養。
透過GPS模型三步走,就把企業的必贏之仗找出來了。公司層面的每一個必贏之仗對應一個總體目標,一個總體目標下面有多項關鍵舉措,每項舉措對應有分專案標,也有確定的負責部門和支援部門。
部門的必贏之仗,除了總體目標、關鍵舉措、分專案標之外,還有具體的行動計劃,包括完成的時間節點。
戰略解碼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萬眾一心,讓所有員工認識到這件事情是有可能完成的,所以要有大藍圖、大節點和大行動。
二、同心目標:
績效承接戰略,做到“力出一孔”
同心目標,要做到“力出一孔”。
首先,要對責任,就如拔河比賽的前鋒、中鋒和後衛都有自己明確的分工,企業的前臺、中臺和後臺都有各自的責任。
其次,要對指標,銷售、研發、生產都應有明確的指標要求。
最後,要對步調,如果產品太超前,銷售也賣不出去;產品開發好了,如果銷售沒準備好也不行;產品開發好了,銷售準備好了,生產出現問題也不行。因此大家步調要一致,就像拔河比賽時,所有人要同左和同右一樣。
1.痛點一:部門都完成了指標,公司指標卻沒有完成
①盲目銷售,可能帶來壞賬
對於銷售來說,完成指標很簡單,只要拉長賬期就可以了。
但拉長賬期之後,就變成了應收賬款,而應收賬款就是個三無貸款(無抵押、無擔保、無利息),時間長了就變成了壞賬。或者為了銷售目標,把價格壓得極低,公司根本沒有利潤。
因此,銷售指標,不僅要完成銷售目標,還有利潤指標,還有回款指標,這幾個指標對銷售來說是一體的。
②一味追求降本,可能也降低了質量
採購降本也很簡單,換一家供應商成本就降下去了,其實有兩種做法:一是降低質量,另外一種是縮短賬期。
因此,對採購來說,降本、質量、交期和資金成本這幾個指標都需要同步考慮。
2.痛點二:組織績效為個人績效的簡單相加
很多公司的指標是怎麼出來的?下面每個人把目標寫下來,然後自下而上地彙總相加,但這不是有效的目標拆解方式。
所有指標必須先自上而下,然後再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進行上下打通和左右拉通,最後達成共識。
績效目標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來自於戰略。

首先有戰略規劃,由遠及近,從20年的目標,到3年目標再到1年的目標,然後有必贏之仗。有了必贏之仗之後,再有組織績效指標,然後再有個人的績效指標,重點其實在必贏之仗。
需要強調的是,組織績效的重要性大於個人績效。假設組織績效完成了,大河有水小河滿;如果個人績效定得低低的,即使個人績效完成了,組織績效沒完成,哪來的錢分呢?
很多組織績效不清晰,卻忙著考核員工,這完全是錯誤的。組織績效決定了公司的整體獎金池子,決定了整體的調薪額度;個人績效決定了個人獎金和個人的調薪。
3.不僅要關注結果指標,更要關注前瞻指標
前瞻指標,就是黃仁勳說的EIOFS(early indicators of future success,即未來成功的早期指標)。
今年業績完成的好,不完全是今年的努力,因為有去年開發的新產品,有去年開發的新客戶,才導致今年的增長。
如果要想未來三年有所增長,就要從今年開始開發新產品,開發新客戶,要把組織的序列布置建立起來,就要打造小老闆。
採購的績效不僅在於今年降本的指標完成情況,如果今年供應商的管理工作沒做好,未來跟供應商硬降本是不可能的,因為降本是有盡頭的,所以以量換價,與供應商長期的合作才是重點。
要做大銷售收入,需考慮是否找到優質客戶以及開發新產品。在定指標時,不能僅著眼於營收和利潤這類財務指標,因為這些財務成果往往是過去努力的體現。
因此,定指標時不僅要關注財務指標,還應重視運營、客戶以及組織成長等方面,才有利於未來更好地發展。
績效目標的關鍵在於自上而下,透過對目標的拆解,要明確組織績效大於個人績效。
1.常覆盤,找到關鍵一招
同心戰略,是讓大家找到萬眾一心;同心目標,是為了力出一孔。拔河比賽,首先要相信我們能贏,其次是要找到贏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進行復盤,找到“關鍵一招”。
在前面的案例中,這個企業原來做的是宜家業務,但利潤非常低,所以要開拓costco的業務,其次是開發新產品。但他們自己又沒有研發能力,所以,購買研發能力,再進行內化,這是它的第一個“關鍵一招”。
當他們的產品開發完成了,也開始銷售了,在大規模生產的時候出現了問題。
因為costco業務和宜家業務是混同在一起的,宜家業務的生產流程是非常標準化的,而costco業務的生產流程是相對個性化的,這個時候的關鍵一招就變成了“成立單獨的Costco事業部”。
可見,我們要在過程中不斷覆盤,找差距,找根因,尋突破。

2.經營分析會的意義
現在是烏卡時代,外部變化非常快。企業原來都是做五年規劃,現在都變成做三年規劃了。但三年規劃的時間也很長,所以重點要放在年度必贏之仗。
年度必贏之仗就很確定了嗎?其實12個月的變化也非常快,所以要做月度的經營分析會,用12個月的確定性來替代一年的不確定性。
所以,每月都要持續地校準,做精準的改善。透過每個月的小步快走,實現年度的目標。
年度目標實現了,就會朝著三年目標奔跑。因此,月度經營分析會能夠讓我們用每一個月的確定性來替代12個月的不確定性,來實現我們的三年目標。
3.經營分析會的誤區
首先,經營分析會不是邀功會。所謂“邀功會”,是業績好的人誇誇其談,業績不好的自漸形穢,這偏離了經營分析會的本質,重要的不是取得了什麼成績,而是要找到未來發展的機會,找到過去做得不好的原因,尋求突破。
其次,經營分析會也不是故事會。所謂“故事會”,是員工反向給公司畫餅,銷售說有多少客戶正在談,卻一次次沒有簽下訂單;說“應收賬款馬上付”,而對方的付款流程都沒有開始。
最後,經營分析會也不是指責會、推諉會。老闆一開會就罵人,XX又沒完成;員工馬上說“是HR沒招到人,不關我的事”。
你會發現,這樣的經營分析會一點意義都沒有。要不就是邀功,要不就是編故事,要不就是指責,要不就推卸責任,這樣的經營分析會還不如不開。
4.開有效的經營分析會
①聚焦才能有效
什麼才是有效的經營分析會呢?經營分析會是作戰會議,目的是集中力量打勝仗,要聚焦在唯一的目標,也就是聚焦在年度經營目標上。
聚焦在目標上,要看結果完成得怎麼樣?差距在哪裡?還要有什麼行動計劃?
聚焦在問題上,要看業績差距,也要看經營風險,最重要的是找到問題根因及行動。
聚焦在機會上,要列出機會清單,並分析機會能否支援目標,還要梳理出機會的策略、行動以及所需的資源。
②有效開會的要求
首先,會前有準備。開會前,要確定好參加會議的人員、時間、地點,還要有主分析報告和業務分析報告。
為什麼經營分析會常開成推諉會呢?很多時候都是被臨時通知開會的人,因為沒有準備而產生的應激反應。如果讓他有時間思考,就會審視自己是不是隊伍沒打造好?是不是供應商沒管理好?是不是經銷商沒管理好?
其次,會中有討論。開會時不指責,不推諉,不講大話,而是分析原因,找到痛點,找到差距,從而尋求突破。
最後,會後有落地。如果開會沒有形成行動計劃,這個會也就白開了。
經營分析會有兩個材料,一個是主報告,一個是業務報告。
主報告透過資料來揭示問題,包括營收總額、毛利率、利潤額、資產週轉率等財務資料,也包括績效目標得分、績效差距以及沒有完成的關鍵必贏之仗。
業務報告重點放在沒有完成的事項上,通常由部門來撰寫。因為是提前準備,會上就少了很多推諉。
沒完成的專案有沒有按照計劃來執行?有哪些影響因素,是否對這些因素制定了新的行動計劃?假設採購降本的目標沒完成,原因是供應商不降價,這說明平時對供應商的管理還存在問題。
如果銷售目標沒達成,有經銷商的原因,那在經銷商的能力和意願上有沒有進行評估?有沒有對經銷商進行分層?要放棄市場空間有限,意願比較弱的經銷商,重點扶持能力強意願也強的經銷商,幫助他們做大做強。
假設本次的業務問題是銷售業績下降,分析原因後發現是很多銷售人員離職,而人力資源沒招到人。繼續分析銷售人員為什麼會離開呢?因為老客戶不復購,要達成業績,必須找到更多新客戶。
而新客戶開發的壓力是老客戶復購的十倍,銷售人員壓力非常大,因此紛紛離職。如果繼續深挖,為什麼老客戶不復購呢?是因為產品交付出現了問題,產品的質量下滑。
挖到這裡,你就會發現,真正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去招一批銷售人員,而是把生產質量抓起來,把交付服務做好。

5.從經營分析變成行動計劃
有一家企業的業務量翻倍增長,但經過經營分析會發現是應收賬款賬期帶來的增長。本身這家企業的現金流就非常緊張,應收賬款賬期拉長之後,現金流更加緊張。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找根因,尋突破,制定行動計劃。
首先,要盤點是哪些客戶賬期拉長了。假設是一家優秀的大企業賬期拉長,可以不用擔心,有可能給的是承兌票據,只是需要你貼現;如果是小客戶的賬期拉長,有可能變成壞賬。
其次,由財務來制定授信政策。比如,優質客戶可以給六個月賬期,小客戶只能給一個月賬期,甚至現款現貨,並給予較低的價格優惠,因為小客戶能彌補產能不足。
然後,如果客戶已經出現問題,可以在銷售政策上做調整。比如原來是三個月賬期,如果銷售一個月就能回款,可以加大銷售獎勵;如果銷售六個月才回款,銷售提成就要扣減。
最後,如果真的成了壞賬,催收部門就要跟進,做財產保全,到法院起訴等等動作。
至此,企業就做到了“同心,同心戰略、同心目標和同心策略”,讓大家看到了可能性,看到了行動路徑,看到了贏的希望,從而克服了對“大胖”和“二胖”的恐懼,開啟了奪取“企業市場份額”拔河比賽的冠軍旅程。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