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未來會不會抑鬱,從“週日晚上”就能看出來……

作者 | 小番茄
來源 |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一位心理諮詢師,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憂心忡忡地打電話來諮詢。
她的女兒今年14歲,剛上初二。
女兒小學的時候成績很好,還是班裡的班長,年年是三好學生,平常經常代表班級參加詩歌、演講比賽等。
上了初中之後,女兒成績沒那麼拔尖了,只能排到中等。
這位媽媽說,她心裡肯定是有落差的,所以經常和孩子說要加把勁兒,繼續努力等等,但從來沒有責備過女兒。
但不知道為什麼女兒總是悶悶不樂的,對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
唯一開心的時候,就是週末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時候,但每次回到家後,孩子就又蔫了。
她還變得特別情緒化,在週日晚上尤其明顯。
女兒的作業一般都拖到週日晚上才寫,寫著寫著,就開始一邊掉眼淚一邊抱怨不想上學,情緒激烈時還伴隨大吼大叫,撕扯作業。
心理諮詢師聽完媽媽的描述後,說孩子可能是抑鬱了,建議她帶孩子去醫院看一下。
這位媽媽還不信,好好的孩子,怎麼可能說抑鬱就抑鬱。
結果去醫院診斷髮現,女兒確實已經患上中度抑鬱。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顯示:
18歲以下的孩子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28%;其中五成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很多時候,孩子的抑鬱,其實早有徵兆。
01
孩子厭學、情緒化
是“心理”在發出求救訊號
知乎上有一位媽媽求助:女兒得了抑鬱症,我遊走在崩潰邊緣,我該怎麼辦?
她說,女兒高中的時候有一天情緒突然變得很奇怪,不願意去上學,還整天將自己關在房間裡面。
媽媽給她換到了其他學校,依然沒有改變。
後來帶孩子去看了醫生,才知道她得了抑鬱症。
嚴重的時候,會把媽媽當成仇人一樣來罵;心情不好,就會把家裡的東西都砸一遍,然後躲在房間裡幾天不出來;
最嚴重的一次還試過“燒炭自殺”。
這位媽媽感覺很痛苦,每天都很崩潰,都要撐不下去了。
然而,一位叫精神科劉華偉的醫生卻這樣回答她:
很多家長有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無法理解兒女的抑鬱症,認為一個孩子不應該抑鬱,孩子很可能是單純的厭學。
其實這就是家長們最急需改變的,因為這樣的理解,常常會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央視新聞《相對論》記者@莊勝春曾為了蹲點青少年抑鬱,採訪過十幾個家庭。
今年18歲的浩然,四年前被確診為重度抑鬱,休學至今。
在他上小學前,家裡充滿著包容和愛。
但後來“一定要考一個好的高中、好的大學,然後讀研、讀博,找一個好的工作……”成了父母和他全部愛的連線。
成績不好,會被爸爸暴打一頓,還被關在家門外,
初三那年,當疫情結束重新回到學校,他每天都被無力感和窒息感包裹,他哭著打電話給媽媽,表示自己要崩潰了。
接下來,他從請一天假,請一週假,到長時間不去學校,最後休學、復學、再休學……
那段時間,每次聽媽媽提到“回學校”三個字,都像點燃了浩然情緒的炸藥。
他會忍不住動手打媽媽,好幾次掐著她脖子把她按到牆角。
而媽媽回憶起兒子生病期間的狀態,則覺得“天塌了,我的孩子怎麼說躺下就躺下了。”
很多父母,總以為孩子厭學,叛逆、情緒化就是矯情,熬過去就好了;
殊不知,孩子並非偷懶、矯情、故意和你作對,他們的內心可能正在經歷激烈的抗爭與吶喊,那是一場不可承受之重。
如果孩子出現了類似的行為,很可能是身體在向你求救,作為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02
為什麼現在抑鬱的孩子
越來越多?
臨近開學,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門診又一次人滿為患。
來自全國各地的家長,把困惑塞滿這間七平米的診室:
“一說話他就急,看見我就像仇人一樣。”
“他最近半年一直在家,現在這種情況,上學有沒有問題?”
“孩子是不是要終生吃藥?將來還會回到正常的生活嗎?”
他們急切地發出一聲聲疑問:“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是啊,好好的孩子,到底為什麼會走向抑鬱?
我想,離不開以下兩大原因。
1. 揹負沉重壓力的孩子
我們今天的孩子,是很可憐,很慘的,因為他們要揹負來自學校、家庭、社會的多重壓力。
小紅書上,刷到過一所寄宿學校初一孩子的課表:
每天早晨5:20就要起床,晚上10點才能上床睡覺。
許多孩子,不僅平常要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週末的自由也要被壓榨,去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
清華大學教授王文湛在一次演講中說,他10歲的孫子,在學習奧數時,遇到了一題比較難的奧數題去問他。
他看了下,結果發現這個知識點是高二數學才能學到的知識。
大學副教授蔡先生說,他三年級外甥女的一套語文作業,遠遠超出三年級教材的難易程度:
不得不說,如今的教育現狀,真是卷的可怕。
兒童精神科醫生曹慶久說:
“社會壓力大,一層層傳導下去,最薄弱的環節就是這些孩子。”
這些無聲的壓力,激烈的競爭就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來。
2. 過度焦慮的父母
如果說,巨大的升學壓力和沉重的課業負擔,是一個萬丈深淵。
那麼,父母的高期望和焦慮情緒,就是將孩子最終推向那個深淵的無形之手。
@莊勝春所拍攝的紀錄片裡,現場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心理諮詢師讓家長們站成一排,分別代表1歲、2歲、3歲……對孩子講一句自己對這個年齡的孩子經常講的一句話。
1歲時是“寶寶真棒”,2歲時是“要小心喲”,3歲時是“今天你在外面跑得真快”,4歲時是“注意安全”;
但到了6歲以後,就成了:“趕緊起床,再不起來就遲到了”、“快點做作業”、“作業做完了嗎”、“這次考試排名怎麼樣”……
所有人都發現:幼兒園之後,家長不再向孩子優先傳遞感情,而是在傳遞焦慮。
試想,當一個孩子回到家,感受不到任何美好和溫暖,每天耳邊只剩下父母冷冰冰的“作業”、“成績”和“分數”。
每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不瘋不病不成魔才怪。
03
越是內卷的時代
越要保護孩子的心理
內卷時代,很多父母都拼了命地雞娃,卯足勁想讓孩子拼一個更好的未來。
可事實上,過度的競爭和壓力不僅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還可能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就像心理學博士陳海賢說的:越是內卷的時代,越要關注和保護孩子,為他們築起心理的防護牆。
想要讓孩子遠離抑鬱,送給各位父母3個建議:
1. 父母克服焦慮,保持鬆弛的心態
一位博主曾在微博上說起自己讀書的一段經歷。
初二時,他考試發揮失常,成績一下跌到了十名開外。
但他媽媽反倒鼓勵道:“這麼難的題能考80多分很了不起了。”
還要帶他去買好吃的,慶祝他解鎖人生的新體驗;
高三時,他一模二模考試成績都不理想,擔心自己考不上一本,情緒特別低落。
媽媽卻溫柔地寬慰他:
“考不上一本沒關係,上個二本也可以,只要你健康快樂就好了。”
他曾問媽媽,為什麼不像別的家長一樣對他有所期待。
媽媽一番話很感人:“你的學習壓力已經很大了,我再加壓,還不得把你壓垮呀!”
在當今內卷的大環境下,孩子們本來就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如果父母再不斷地傳遞焦慮,孩子很可能在日復一日的內耗中壓抑成傷。
真正聰明的父母,早就學會了共情孩子,建立鬆弛感,不讓焦慮拖垮孩子和自己。
2. 做好孩子的減壓閥
心理專家陳默曾說:“孩子上了初中後,來自外界的壓力會越來越多。我們當父母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透過家庭,幫孩子減輕壓力。”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減壓閥。
之前看到這樣一條熱搜,特別感動。
一位媽媽發現高三女兒學業壓力太大了,就想各種辦法哄女兒開心。
她還特意在網上買了一臺棉花糖機,陪女兒曠課了一節晚自習,讓女兒自己做棉花糖玩兒。
那天晚上,女兒臉上終於有了無憂無慮的笑容。
父母平常要幫孩子做好情緒疏導,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心事、多帶孩子去散心、去玩耍、運動來解壓。
孩子才能在繁重的壓力中,尋得喘息之機。
3. 理解孩子內心的困境
@莊勝春的紀錄片裡,有這樣一個診療場景:
女孩就因為想在家裡“養蛇、養蜘蛛”和父親產生了分歧。
爸爸看著哽咽的女兒,表示無法理解:“家裡小,不適合養這種東西。”
後來經過心理醫生引導,才得知,女孩最近升入初中,新環境壓力太大,加上父母最近離婚,家裡支離破碎,爬寵對她來說是一種治癒,也是陪伴。
父親聽後愧疚不已:“我平時很少在家,今年跟她媽媽離了婚,對她心理打擊比較大。”
他還鄭重地表示:以後會帶女兒出去打個球、散散步,在後方做好女兒的支援。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
當父母能夠看到孩子的困境,理解孩子的痛苦,及時排解他們負面的情緒,很多心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04
曾看過一個讓人深思的問答:

“為什麼醫生養孩子都比較佛系,老師養孩子卻比較嚴厲?”
“因為老師見過最優秀的孩子,而醫生見過最後悔的家長。”
千萬別等收到孩子的一紙病歷,才後悔當初把孩子逼得太狠。
真正厲害的父母,都做到了反焦慮、反內卷、反內耗。
當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讓鬆弛迴歸家庭,把自由還給孩子,多傾聽孩子的聲音,自然會成為孩子的能量與支撐來源。
點個“在看”,與各位父母共勉。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


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養育,從來都不是父母對孩子單向的施予和饋贈,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與所有父母共勉!歡迎關注!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