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女兒養廢后,我才明白:家有這種氛圍,孩子很容易抑鬱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沒有哪個父母可以給孩子製造一個沒有任何傷害的、完全積極向上的原生家庭氛圍。
但只要父母相信,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是事出有因,孩子就有了抵抗生活中一切虛假和脆弱的底氣。
還記得前陣子看到《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裡邊的資料,深深嘆了口氣。
資料表明,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28%,青少年抑鬱症的患病率接近於成人。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資料
而造成青少年抑鬱症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親子關係。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資料
我看到有評論說,怎麼現在父母這麼重視教育,孩子抑鬱症還這麼高發?
是啊,我們期盼著孩子能快快樂樂生活,為什麼小小的他們,承載了這麼多負面情緒,甚至讓自己抑鬱了呢?
這讓我想起了外甥女娜娜。

“我哪敢說!”
娜娜今年上初二,是個非常優秀的女孩。
每次家族聚會,娜娜都是重點表揚物件:
“期中考試又考了年級前五。”
“同學們都喜歡她,只要是她說的都願意幫忙。”
“老師說她作文寫得特好,又被當範文了。”
……
可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娜娜的成績開始下滑,無緣無故哭泣,還常常無意識地摳手指…
表姐懷疑娜娜得了抑鬱症,就讓身為心理諮詢師的我去跟孩子聊聊。
事情並不複雜。
娜娜班上的一個男生喜歡娜娜,偷偷在她的書包裡塞了一封情書,娜娜看了之後很慌張。
她不知道如何拒絕,才不會傷害那個男生;又不敢問爸媽,因為爸媽嚴令禁止早戀,即便是別人喜歡她,也會盤問她,甚至“監視”她。
一時之間孩子不知如何是好,平衡不了這件事和學習,成績就下滑了。
娜娜說:
“小姨,你知道嗎?我爸媽看我情緒不好,連問都不問我怎麼了,就質問我成績為什麼下滑了。
為了讓我提成績,天天讓我做不知道從哪兒找來的卷子,然後跟我說什麼,你看這張卷子,是XX重點中學的,可是你爸媽求爺爺告奶奶,花了大價錢給你弄來的,你成績上不去就對不起我們!
我聽了就想死,就想成績上不去,我還活著幹啥……
要是得抑鬱症就不用想這些事兒了,我願意得。”
聽到娜娜這麼說,我特別心疼,但也並不意外。
表姐家的教育方式一向如此。
“我知道爸媽對我掏心掏肺!”
自打娜娜上學開始,表姐表姐夫就對她異常嚴格。
娜娜上小學三年級時,我到表姐家做客,表姐讓我幫孩子講幾道數學題。
我清楚地記得,表姐站在旁邊看我們做題時,娜娜坐得闆闆正正,我講完一個知識點,她就重複一次。之後表姐做飯去了,娜娜才放鬆下來,開始問一些她還沒明白的地方。
我問她,為什麼剛才不問?
她說,如果她問了,媽媽不是批評她不夠專心,就是批評她學得慢。
這種情況在娜娜上了初中後,愈演愈烈。
確實,表姐非常愛女兒,掏心掏肺為女兒計劃好了一切,娜娜也知道這點,所以對媽媽言聽計從。
但是,表姐很少肯定孩子的努力和天賦,在說完娜娜取得的成績後,總要跟著說一句——
“要不是我時時監督,她哪有今天的成績。”
或是——
“她呀,還是貪玩不夠勤奮,這個樣子想考清北還差太遠。”
而娜娜聽到這些話,就會失落地低下頭,小聲說:“我會繼續努力的。”
“爸媽,我好壓抑!”
作為媽媽,我能夠理解表姐的心情。
當父母的,誰不希望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呢?
然而,孩子畢竟不是機器,他們有自己的需求,也希望自己能被欣賞,活得更有價值。
娜娜是所有人眼中“品學兼優”的孩子,但她總是壓抑自己,滿足父母的期待,卻從未按照自己的想法活過。
這次的“早戀”事件,孩子特別想處理好,可她又不知道怎麼做,反倒影響了情緒導致成績下滑。
而父母逼得又緊,最後孩子可不就只剩下“抑鬱”一條路了嗎?
事實上,娜娜身上發生的事,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
曾在網上看過一位媽媽的傾訴。
因為她一直為自己的學歷自卑,所以從兒子上學開始,就花大價錢逼孩子上各種輔導班和興趣班。
即便兒子不喜歡,她也強迫孩子堅持學。
小學倒還好說,她只要強勢起來,孩子哭哭啼啼也就照做了。
可兒子上了初中後,就變得叛逆起來。面對她的指責,也敢大聲指控“你只知道逼我學習,你自己考不上好大學,就讓我考,有本事你自己考”。
這位媽媽聽了之後非常憤怒,對兒子又打又罵,更是下定決心要好好扳扳兒子的“壞毛病”。
不料,兒子被查出患了抑鬱症。
雖然不敢相信,但她也隱約意識到,是自己不當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生了病。
她想不明白,自己只是希望給孩子最好的,讓他以後能過上好的生活,為什麼孩子不但不理解,還抑鬱了?
記住這個問題,這可能是相當一部分父母最困惑的事。
“爸媽,我很痛苦!”
其實,孩子不是不理解父母,相反,他太能理解父母,對父母的情緒變化太敏感了。
小時候,他會把父母的焦慮內化成自己的,總想著犧牲自己滿足父母。到了青春期,獨立意識愈發強烈,孩子就想按照自己的意願活著。
面對不理解自己的父母,有的孩子不敢反抗,會選擇苛刻自己;有的孩子反抗了,但又會生出內疚感。
不管孩子如何做,內心都會產生強烈的內耗,他的痛苦程度是很高的。
孩子沒辦法解決這個困境,時間長了扛不住了,難免會出現心理問題。
父母看到的,可能是孩子突然之間變了、抑鬱了、狂躁了;沒看到的,是孩子一直以各種方式給父母發訊號卻被忽視,最後承受不住的大崩潰。
我知道,肯定有人會說,以前的孩子連飯都吃不飽,父母連打帶罵也沒出現什麼問題,是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遇到一點點事就接受不了,動不動就抑鬱、自殘。
借用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專家、資深家庭治療師林紅博士的話來回答:
如果一個人吃不上喝不上,關注點當然只會在溫飽上,顧不上去關注自己的情緒。溫飽解決之後,人們憂愁的境界就會更高。
我們要認識到,孩子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家長不能只把他當成物質生命,好像管吃管喝就盡到義務了,覺得孩子的痛苦都是無病呻吟。
孩子們的煩惱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物質豐富的條件下,孩子們自然會有更多精神層面的追求,去思考“我是誰”“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我們簡簡單單把問題歸咎為孩子脆弱、不抗挫,不去看孩子真實的狀態,也就別怪孩子用“生病”或極端的方式向我們表達——
“看看我,感受我,理解我!”
“爸媽,我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
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講,人都有好好活下去的原始動力。
尤其是孩子,身上就帶有一種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不用如何精心培育,他自己就能茁壯成長。
當他停止了生長,甚至開始自毀,我們就要想想,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被什麼人或事傷害了。
這不是說所有的坎兒都是父母造成的,有可能是老師、同學、親戚,甚至就是孩子身邊發生的一件事造成的。
關鍵是,父母用何種態度對待孩子。
比如,我聽說過一個這樣的案例。
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被班裡的同學霸凌了。
一開始孩子忍著不說,後來霸凌越來越過分,孩子實在受不了就跟父母說了。
父母的第一反應是質問:
“為什麼就欺負你不欺負別人?”
“你是不是做錯事了?”
“為什麼不反抗,怎麼這麼慫?”
孩子就沉默了,從此之後再也沒跟父母說過類似的事。
父母見孩子不再提起,以為自己的教育方法很有效,還得意地把這事兒告訴了周圍的人。
結果沒多久,孩子在家裡的衛生間割腕了。
幸運的是搶救及時,孩子沒有生命危險,但被醫院診斷為中度抑鬱,需要休學在家休養。
也是這個時候,孩子父母才真正意識到,霸凌一直存在,孩子不再跟他們說是因為,說了得到的也是批評。
父母不給孩子撐腰、不願看見孩子面臨的真實處境、不理解孩子苦悶的心情,反而簡單粗暴教育孩子一通,挑孩子毛病,把孩子進一步推到了孤立無援的深淵。
於是,孩子從失望慢慢走向了絕望,當孩子再也無法承受時,就選擇了用極端的方式,自己“解決”問題。
“爸媽,愛我、看見我、讓我做自己!”
怎麼說來說去,又成了父母的責任?
看到這,估計不少人心裡都冒出了這句話。
首先,我們得承認一點,在家庭中,未成年的孩子處於弱勢地位,他們離開父母很難生存,精神上也很容易被父母影響。
其次,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故事,意義不在於譴責父母,而在於警醒。
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打心底裡希望孩子好,希望孩子少走彎路,一生幸福順遂。
所以,面對孩子展現的各種“問題,我們不妨先問問自己:
當孩子摔破一隻碗,有沒有必要嚴厲批評他一頓?
當孩子偶爾成績下降,需不需要讓他把錯題抄上一百遍?
當孩子跟自己訴苦,要不要指責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
當孩子明確說了“不”,是不是一定要孩子繼續下去?
當孩子發出求助訊號,有沒有及時察覺並幫助他?
當孩子好不容易做好一件事,可不可以及時鼓勵孩子幾句?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我們確實需要反思一下自己。
那麼關鍵問題來了。
父母要怎麼做,才能最大程度預防和避免孩子抑鬱或出現其他心理問題呢?
尹建莉老師提出,母愛(家庭教育)的任務有兩個——
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
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親密,指向的是——
讓孩子時時刻刻感受到被愛著、被看見、被尊重、被欣賞、被理解。
而分離,則指向——
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允許他成為自己,活得有尊嚴、有價值、有意義。
說白了,養育的關鍵就在於,這些人格層面上的東西,父母有沒有給到。
但這並不是說,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完美無缺的原生家庭環境,畢竟父母是人不是神,我們在長大之前,也都是孩子,也都帶有各自原生家庭的烙印。
我們能做的,就是以育兒為契機,重新養育自己,不再重複上一代錯誤的教養方式。
教育是一件“秋後算賬”的事,以前種下的罌粟不會結出櫻桃,可現在種下的櫻桃,將來必然會結出甜美的果實。
帶著這個信念,我想,我們一定會成為孩子心目中,那個最好的父母。
與你共勉。
被《時代》雜誌譽為“人類潛能導師”的史蒂芬·柯維說過這麼一句話:“除了身體上的生存,人類最大的需求是心理上的生存,即被理解、被肯定、被認可、被欣賞。”
這句話在夫妻關係上尤為適用。
我想,幾乎所有的人也都樂於給予對方理解、肯定、認可、欣賞。
但當我們真正嘗試著去做的時候,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生活中的雞飛狗跳、雞毛蒜皮太多,根本無暇顧及。
為什麼會這樣呢?
問你幾個問題:
你想去同理伴侶,那麼你同理自己了嗎?
你覺察過自己內心最真實的需求了嗎?
你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過嗎?
有沒有苛責自己?
有沒有想過引發你焦慮、緊張的誘因是什麼?
人啊,要先理解、肯定、認可、欣賞自己,才能給予別人。
很難做到啊!
是不是想說這句話?
確實,需要我們做出很大的自我調整,內心有足夠的勇氣。
很多時候,往往我們還沒開始改變,內在力量就被自己耗沒了。
那麼,要如何自我調整,才能在顧好自己的同時,跟伴侶發展出良好的關係呢?
推薦老狼夫人卡總的影片分享:
《傾聽與回應:先理解,再被理解》
揭開傾聽和回應的真相
用大量真實案例、可實操的方法
幫你提高認知、升級思維、積攢內在力量
點選下方小程式
即可購買,反覆暢聽
在這個課程中,你將會收穫:
點選下方小程式
即可購買,反覆暢聽
下單後聯絡客服兌換課程
(廣告)
作者介紹
晴川,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編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育兒學習者、觀察者、分享者。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傳送“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