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小孩的抑鬱症,是父母卷出來的

最近刷到央視的一條影片,講到一個14歲確診重度抑鬱後休學至今的男孩。
12歲那年,他父母離婚。皓然聽著無止境的爭吵進入青春期,渾身都是反骨。
別人說要做什麼,他就偏不做什麼;別人說不要做什麼,他就偏要試試。
渾渾噩噩唸到初三,書沒讀進去多少,只聽到周圍人成天唸叨:“你一定要考一個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好像人生只有這件事。
媽媽那代人都是靠讀書走出來的,他們覺得不讀書就沒前途,覺得“躺平”意味著失敗。
這種潛意識被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成為壓力的來源。高壓之下,崩潰是早晚的事。
終於,皓然發現自己不太對勁。
沒法呼吸,心臟怦怦跳個不停。
“像把我團成一個團,鎖在箱子裡面,一點一點把箱子裡的空氣抽出去。”
他問,“媽媽,我是不是得抑鬱症了?”
媽媽覺得天都塌了。
她不明白,好好一個孩子怎麼突然變了?
不說話,不吃飯,不打遊戲,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除了睡就是睡。
沒法繼續上學,皓然休學在家。
但媽媽接受不了孩子就這樣掉隊,自顧自給他辦了復學,還勸他回去上課。
皓然被逼得情緒崩潰,掐著媽媽的脖子把人按在牆角,聽到一句“你掐死我吧。”
清醒過後,孩子也後悔,自責自己為什麼要動手,懷疑自己是個不理智的混蛋、瘋子,還嘗試過自殺。幸好被救回來了。
於是接著休學,繼續和內心的情緒做鬥爭。
這樣的故事不是孤例。
中大醫院接診過一位高二學生。
初中時,這孩子一直是學霸,成績名列前茅。等考入重點高中後,儘管每天學習到凌晨,成績卻再難有所突破,學習壓力特別大。
他開始頻繁頭痛、注意力渙散、記憶力下降,最終因一次考試失利徹底崩潰。
最終確診為抑鬱症,並休學治療。
有媒體提到,某重點高中同班的45名學生中,“19人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3人已休學。”
光看案例不夠普遍,資料更觸目驚心。
國家衛健委最新公開的資料稱,我國的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為2%。
看似比例不高,但按人口基數推算,仍有超300萬青少年被抑鬱症折磨。
此外,被抑鬱情緒困擾的青少年更多。
中科院心理所釋出《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提到,我國有14.8%的青少年存在抑鬱風險。
《2023年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指出,高中生抑鬱檢出率超40%,初中生抑鬱檢出率超30%,而小學生的抑鬱檢出率超10%。


《2024兒童青少年抑鬱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則提到,首次確診的平均年齡為13.41歲,其中男孩佔51.0%。首次休學的平均年齡為13.74歲,主要集中在14歲。
其中三成面臨著睡眠障礙的問題,強迫症、人格障礙、應激、進食障礙也普遍存在。
難怪最近幾年,各大醫院的兒童精神科都人滿為患了,專家號要靠黃牛才搶得到。
學業壓力被認為是引發抑鬱的“頭號兇手”。
現如今,人人反對優績主義,但人人都不自覺地向優績主義靠攏。
最拼命的顯然是高中生。高考近在咫尺,就算他們不拼,外界也在逼他們拼。
衡水高中的教學模式盛名在外,於是廣西也創造性發明瞭“黃金六小時”。
一週休息六小時,把學生牢牢鎖在學校裡。
再往前,初中生的壓力也不少。
面臨50%的中考分流,老師們佈置的任務多,學生們付出的心血更多。


意外的是,連小學生都揹負著重任。
作業寫到晚上十點,是常有的事情。
小孩崩潰,家長也無所適從。
作業多、課外班多、睡眠不足幾乎是學生們的常態。報告提到,我國60.4%兒童參與課外班,中小學生睡眠不達標率78.30%。
如此處境下,如果還學不好,孩子很容易產生挫敗感,開始內耗,引發情緒問題。
網路上曾經盛傳一份12歲女孩的遺書,她說:“媽媽,我好累!”
“每天睜開眼睛,看到的是堆積如山的作業,無論我怎麼努力,作業總是寫不完。”
“可是作業沒寫完…老師會批評我,我還會被罰站,全班同學都會嘲笑我。”
“每當我睜開眼睛,看到的不是陽光,而是成堆的作業。我累了,想永遠閉上眼睛。”
字裡行間都是“崩潰”兩個字。
而現在不少地方為了應對這一問題,還搞出“作業熔斷機制”,簡直可笑又可悲。
往深層追溯,學業壓力是家庭壓力的轉嫁。
以文章開頭那位皓然媽媽為代表,他們作為社會上升期裡卷出來的一代人,堅定不移地相信,卷能夠帶來好結果,卷就會贏。
因為他們就是這樣成功的。
所以才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經驗搬到孩子身上,想要再打造出一個成功案例。
於是開始“雞娃”。
被雞的孩子怎樣想不重要,他們的父母早已計劃好了一切,從重點小學一路讀進重點大學,最後找個好工作,如此才有好未來。
當然,也有部分父母苦於自己沒能成功,就一股腦把希望都放在孩子們身上。
他們共享同一套說辭:
“別幹那些沒用的,先把題做了。”
“教育就是投資。”
“多一分就多一條出路。”
“考不上重點,就是社會渣滓。”
“上不了大學,一輩子就完了。”
。。。
這是養孩子,還是訓犯人?
很多孩子的現實感非常弱,因為從小到大的一切事物都被安排了,只知道好好學習。
時間長了,他們越來越覺得父母提供的一切,都需要自己付出優異的成績作為交換。
他們分不清,自己到底是父母的孩子,還是父母用來對外展示的一張成績單。
此時此刻,一次偶爾的考試失利,或者父母的冷漠對待,都容易讓他們崩潰。
這也是為什麼每逢開學兒童精神科更會爆滿的原因之一。不上課時,孩子們壓力少,情緒會平緩過來,家長可能覺得沒啥問題。
等到開學,回到那個帶來壓力的環境源,孩子們堅持了一陣子,又覺得沒法去上學了,家長這才意識到好像問題依舊存在。
這樣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或許擅長解數學題,卻解不開“為何活著”的困惑。
同樣在開頭的影片中,有個就診的小妹妹問醫生,“我想知道你們把這些(抑鬱症青少年的故事)播出去是為什麼呢?”
“是為了讓更多人不像我們這樣嗎?”
醫生回答:“也希望更多爸爸媽媽們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小妹妹毫不猶豫地說:“他們不會知道的。”
這就是另一個恐怖之處,很多家長意識不到抑鬱情緒帶來的危害,還認為是“矯情”。
是“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在家長的視角里,孩子吃穿不愁,比他們幸福多了,有啥好抑鬱的?都是瞎胡鬧!
“調研發現,超過四成(41.8%)的家長在孩子主動求助3次及以上才帶其就醫。”他們覺得不需要看醫生,因為“都是慣出來的”。
就算去看了醫生,也會反覆確認,“不是裝的嗎?”“怎麼可能呢?”“他懂什麼?”
好像覺得醫生聯手孩子下套似的。
一位父親在被告知孩子病了時,覺得不可思議。哪怕孩子服藥自殺過,他還是堅持,孩子不是真想死,因為他沒有吃完一整瓶藥。
有孩子因為抑鬱而自殘。
但每次都只敢用刀劃同一個地方,“因為把別的地方割了,他們又會罵我。”
看到這裡,大家也該頓悟了,想要解決孩子們的情緒問題,更需要解決家長。
事實也確實如此。
有醫生髮現,當孩子和家長被隔離開,他們的情緒就會得到有效緩解。
而很多機構要求首次就診的青少年患者,帶上父母一起來做心理測評。
無須否認,生病的孩子往往源於有病的父母,只是父母們還沒來得及察覺。
實際上,心理諮詢師做過一個測試,讓父母講出自己對不同年齡孩子最常說的話:
1歲:“寶寶真棒”
2歲:“要小心喲”
3歲:“今天你在外面跑得真快”
4歲:“注意安全”
       “不要碰這,不要碰那”
5歲:“幼兒園吃什麼晚飯了”
6歲:“趕緊起來,再不起來就遲到了”
7歲:“快點,該做作業
       “你作業怎麼還沒做完”
8歲:“快點寫作業”
9歲:“你作業做完了嗎”
10歲:“寶貝,今天作業多不多”
         “寫完了嗎?”
11歲:“快點寫作業
12歲:“快點寫作業
         “上課認真聽講”
13歲:“今天考試排名怎麼樣”
14歲:“找個補習班吧”
15歲:“到培訓機構去上學”
16歲:“麻溜的,趕緊的,都快上大學了”
隨著孩子長大,父母的期望從快樂、健康地長大,變成了更好的成績、更成功的未來。
他們苦口婆心地勸孩子聽話,逼他們學習,拿著規劃的劇本洋洋得意,自認為給孩子選了一條不會出錯、通往勝利的康莊大道。
開口閉口都是那些話,“你還小你不懂”,“我是為你好”,“以後你會感謝我”。
但是時代已經變了啊。沒有永遠上漲的K線,正如沒有保證成功的教育模板。
學歷貶值的速度遠超預期,經濟持續放緩意味著人們能獲得機會更少了。202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1200萬,“985”畢業生湧入外賣、直播行業,“北大碩士送外賣”不再是新聞。
換言之,“內卷”不再能兌換穩定的未來,反而會施加給人們成倍疊加的焦慮。
如果卷有用,孩子捲了就有機率成人上人,那你再怎麼禁止,大家也還是會卷孩子。
如果卷沒用,孩子再卷也沒意義,那你就算鼓勵卷,大家也不願意卷孩子了。
這就和買房一樣的。

房價漲的時候,大家假離婚也要買房,刷爆六個信用卡也要買房,掏空所有親戚口袋也要買房。房價跌的時候,甭管你怎麼勸怎麼放開,大家打死就是不買了。
現在的矛盾恰好卡在兩者之間。
家長們停留在上個時代版本里,相信內卷有用;而孩子已經意識到就算捲到最後,依舊只是就業市場裡待價而沽的標準化零件。
那麼越卷,只會讓他們崩潰得越快。

社會將成功窄化為“高學歷、高收入”,很多“現實”的人,千辛萬苦想讓自己成為成功、有用的人,未來生活裡除了賺錢就只有賺錢。
但成功是誰來定義的呢?
有用是給誰用呢?
誰有權力使用我們呢?
答案當然是沒有人。
沒有人能定義我們,每個人使用我們,所以沒有人能評判我們是否有用。
我們的人生也沒有任何目的,生下來就是為了體驗更多的東西,為了快樂。
更甚至,很多純粹的快樂都是童年時才能享受到的,錯過了真的就再也沒有了。
所以不要等到孩子錯過了才意識到,原來看螞蟻搬家比做奧數題更好玩,原來浪費時間發呆、做夢、觀察一朵花也很有趣。
不要忘記,人生的快樂不在於於有多大的成就,而在於能體驗到多少種活著的可能。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7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還會線下組織吃飯、打網球等活動。
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