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度抑鬱的人,多半有這幾句口頭禪,希望你一句也沒說過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CC
來源|十點讀書

“感覺自己不會快樂了。”
朋友完這句話後,本來熱鬧的聚會頓時沉默下來。
如今的人,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但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
每個人都在生活中扮演“情緒穩定”的大人。
受到傷害,會笑著說“沒關係”,壓力太大,會強撐著說“我可以”。
上班短短幾年,撐不起錢包,又掏空了心身。
於是很多人感慨:小時候盼望長大,可長大後心中的苦楚遠比快樂多,似乎越活越不開心。
別懷疑,你的感覺並沒有欺騙你。
人體是一部複雜而精妙的系統,面對任何病變,其實都有預警階段。
如果你經常說下面這3句口頭禪,正是大腦在給你提示:
需要關注自己的身心了。
輕抑鬱的3個層次
你在第幾層
哪幾句口頭禪呢?
第一句:“怎麼這麼倒黴啊!”
常說這句話的人,看待自我是悲觀消極的,總覺得自己有缺陷,甚至一無是處。
習慣性地否定自己,貶低自己,覺得自己不如他人,對自身能力缺乏信心。
於是,情緒時常低落,對日常生活、工作、交際失去愉悅感;
對批評和失敗過度敏感,常因為承受不住挫折而自怨自艾。
第二句:“當時要是……就好了!”
常說這句話的人,總是很容易沉溺於往事,常常陷入對過去的悔恨和遺憾中。
比如總是陷入負性思維的反芻中,習慣性地反覆思考過去的錯誤和不愉快,忽視已取得的成績和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或是覺得他人對自己冷漠,周圍人都不理解自己;
最終感到孤獨和被世界拋棄,無法從消極情緒中解脫。
第三句:“以後肯定也是這樣!”
常說這句話的人,對未來抱著悲觀的態度;
總覺得生活毫無希望,事情永遠不會有轉機。
哪怕對生活現狀不滿,也缺乏改變的勇氣和魄力。
最終成為“習得性無助”,在哀嘆和抱怨中,失去對自己人生的掌控力。
心理學家貝克(Beck)提出過一個“抑鬱認知三聯徵”。
他說,抑鬱會使人消極地看待自我、世界和未來,這三個方面的消極感知形成“認知黑三角”。
表現在個人身上,就是對自我、過去和未來持有消極看法,從淺層往上依次為:
個體對自己做消極評價、對以往經驗做消極解釋、對未來持悲觀預期。
後來,我們經常用這三個層次來衡量一個人的精神狀態。
也開始用三個層次表現出的“口頭禪”,來評估一個人的抑鬱層級。
聽過一句話:沉溺在抑鬱情緒中久了的人,潛意識會幫他們反映在日常語言中。
確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驗。
比如:
聽了領導無意間的一句話,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得不好,陷入“怎麼這麼倒黴啊”的內耗中,沒心思去做其它工作;
婚姻不順利時,總忍不住抱怨“早知道當初不嫁給他……就好了”,把如今的生活貶得一文不值,生活也停滯不前;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口頭禪,往往最容易被忽視,以為是偶然事件。
但實際上卻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覺中損壞你的健康,把你的生活拖入無底深淵。
抑鬱,是大腦在告訴我們
按下暫停鍵 
知乎上,有人問:
當我感覺內耗不斷、焦慮抑鬱時,能做點什麼拯救自己?
高贊回答一針見血:按下暫停鍵,並嘗試改變現有生活。
朋友曉曉今年研究生剛畢業,進入一家新媒體公司。
她業務水平不高,不僅寫不出爆款,主管還開會公開批評她文章邏輯不通。
她因此在深夜痛哭過幾回,在同事面前也抬不起頭,對周圍人的聲音變得十分多疑。
到後來,甚至逐漸對工作和生活失去興趣,不願和朋友交流,下班後也不想參加任何聚會。
從心理角度看,這種逃避行為是大腦發出的“逃跑”訊號。
潛意識透過這種消極情緒暗示曉曉,當前的工作或方向可能不適合她,需要重新調整。
於是告訴大腦:快逃。
當然,這裡的“快逃”,指的不是必須辭職,逃離當下環境。
而是要想辦法擺脫當前的狀態,按下暫停鍵,給自己中場休息的時間。
這很像電腦執行過快時需要重啟,大腦在壓力過大時也需要暫停,重新整理思緒,找到新的方向。
按下暫停鍵,不是逃避,而是為了更好的出發。
想起之前看過一部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感觸頗深。
男主高野千夫是一個謹小慎微、性格內向老實的人。
他在一家網路公司做售後,每天不僅要應付形形色色的客戶,還面對領導的苛責。
每天早出晚歸,很少請假,漸漸地,他開始一點點表現抑鬱症的症狀:
身體各部位莫名的疼痛;
精神萎靡、食慾降低,經常胡思亂想;
晚上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睡不著覺。
後來,高野被診斷患上了抑鬱症,但為了家人,他還是強撐精神,回到公司繼續上班。
好在妻子晴子及時發現了丈夫的情緒變化,讓丈夫暫時停止手頭的工作,做點其他事轉移注意力。
當生活慢下來,生活重心調整後,高野的抑鬱狀態才逐漸好轉。
看過一位認知神經科學家講過一項“社會競爭理論”研究:
抑鬱,是人類身體的一套自我適應行為。
當人們感覺壓力過大時,行為上會表現出退縮、萎靡、低自尊心,來換取肉體活命。
所以,不必談抑鬱色變。
輕度抑鬱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是大腦開啟了“自我保護”機制。
讓你不得不減少對外界的過度索取,避免進一步受傷害。
就像我一直認同的一句話:
輕度抑鬱其實是大腦在提醒你,該放緩腳步了,學會向內看,學會愛自己。
現代人的情緒調節指南
聊了這麼多,你們有沒有感覺,我一直在強調:
重視輕度抑鬱的後果,但不必害怕它。
雖然,如今很多人“談抑鬱色變”,把它稱為新時代不死的癌症。
但正如哈佛大學心理學專家劉軒在《幸福的最小行動》中提及的那樣:
為自己做正面的改變,能夠更快從負面情緒中彈回來。
那我們可以做哪些改變呢?
我給大家準備了一份現代人的情緒調節指南。
1.每天練習“快樂333法則”
暢銷書《別想太多啦》中有一個觀點:
你太在乎,別人才有了傷害你的能力,所有的煩惱都來源於想太多。
關閉那些聲音,把人生調成靜音模式,才能找回人生的主動權。
人生寥寥幾十載,與其考慮太多,不如靜下來享受,經常使用“快樂333法則”(可以替換成你自己喜歡的事情):
每天3次暫停:設定手機鬧鐘,正午12點/傍晚6點/睡前10點,深呼吸10秒;
每週3件小事:買支向日葵、給舊友聊聊天、跟著影片跳幼稚舞蹈;
每月3次出走:去咖啡館寫日記、坐隨機公交車看風景、參加一次脫口秀開放麥。
2.嘗試4-7-8呼吸法
什麼是4-7-8呼吸法?
這是《抑鬱症自救指南》的作者安德魯·韋爾博士基於一種古老的瑜伽練習“調息法”普及開的一種呼吸方式。
心情煩悶抑鬱時,舌尖抵住上顎,用4秒深深吸氣,屏住呼吸7秒;
想象抑鬱情緒化作黑霧,緊接著緩緩呼氣8秒,舌尖輕彈發出“呼”聲。
有科學研究表面:
如果連續6周練習4-7-8呼吸法,可以降低生活中23%的焦慮,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爭吵。
3.允許自己“當個廢物”
之前在看電影《心靈捕手》時,肖恩和威爾有一段對話讓人動容。
主人公威爾本是天賦異稟的天才數學家,但因為童年時的遭遇讓他無法進入親密關係。
威爾認為女方非常完美,而自己身上有無數瑕疵。
肖恩為了幫助威爾卸下這個心理包袱,對他說了一段話:
我太太一緊張就放屁,她有各種奇妙的小特質。
這些小特質讓她成為我的太太,她也知道我所有的小瑕疵。
人們稱之為不完美,其實不然,那才是好東西,能選擇讓誰進入我們的世界。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
既然沒有人能做到完美,那就不必完美。
允許自己做一個廢物,做一個凡人。
每天不必強制性告訴自己must be ,而是給自己每天合理設定2小時“擺爛時間”,順便告訴自己I can't。
4.每週進行一次“轉念”
聽過一句話:問題真正的根源並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思想給生活造成的混亂。
如果你感覺自己抑鬱,內耗,可以試試拜倫·凱蒂在《一念之轉》中提到的“轉念”工具。
在你糾結苦悶時,先捫心自問4個問題:
那是真的嗎?
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嗎?
當你心中有那個想法時,你會如何反應呢?
沒有那個想法時,你又會怎麼做呢?
當你靜下心來,用這4個問題捋順思緒,可能你會發現:
事情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糟糕,你也依然有能力去做些什麼改變它。
 寫在最後 
《人類簡史》裡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把體內所有的DNA搓成一根細細的線,它能延伸100億英里,比從地球到冥王星的距離還遠。
光靠你自己就足夠離開太陽系了。
從字面意義來看,你就是宇宙。
那些崩潰時的“怎麼這麼倒黴啊”,那些說不出口的“我累了”,那些深夜刪除的朋友圈,那些假裝開心的表情包……  
都不是軟弱,而是星星在提醒你:該給靈魂充充電了。 
從今天起:
把“我怎麼這麼倒黴”換成“我真幸運”。
把“當時要是……就好了”換成“我已經盡力了”。
把“以後肯定也會這樣”換成“試試看,說不定下次會有驚喜”。
畢竟,能挺過這麼多不如意的你,早已是自己的英雄。
曾奇峰老師說過一句話:精神分析可以是育兒學、關係學、人格鑑賞學,也是最能深度探索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工具。
從這個角度來說, 精神分析不僅僅是一門學科,而是每個人都應該瞭解的,通向積攢內在力量、真實面對自己和他人的一條路。
推薦閱讀
曾奇峰著作:
《曾奇峰的心理課》
《幻想即現實》
《你不知道的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的精神分析課
你可以成為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廣告)
作者介紹
作者:CC。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絡十點讀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