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砍掉2/3中國區員工。


文|DorAemon
來源|三言Pro(ID:sycaijing)
封面來源|企業官方
近日,各社交平臺上有大量爆料稱,之前爆火的AI Agent Manus進行裁員。據鈦媒體報道,Manus在中國區的員工總數約為120人,其中40多名核心技術人員已轉崗至新加坡總部,其餘員工面臨裁員最佳化,裁員補償標準為N+3或2N。

今年6月中旬,Manus的相關廣告就已經出現在新加坡公交站臺以及地鐵站中。並且Manus已在新加坡展開招聘,崗位包括AI工程師、資料科學家、軟體開發經理等,薪資每月8000美元-16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1萬元/月,年薪超過130萬元。
距離Manus“橫空出世”,還不足半年。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Manus不得不作如此調整?

潛在原因:
監管收緊、技術受限、市場策略
此事可能首先與當前國際技術投資以及合作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據報道,Manus近期完成了由矽谷頂級風投Benchmark領投的7500萬美元融資,最新估值達到5億美元。然而,Benchmark在注資後隨即收到相關監管部門的問詢,詢問該筆投資是否涉及針對特定國家關鍵技術投資的新限制。鑑於外部環境原因,促使Manus將業務重心轉向海外市場。
此外,據南洋時訊和聯合早報報道,Manus AI研發負責人曾在內部會議中提到,由於無法及時獲取最新AI晶片,公司的智慧體迭代升級進度被迫延緩。因此,將總部遷往新加坡,或能夠降低在技術層面受限的潛在風險。
另一方面,Manus的市場戰略也是原因之一。據報道,Manus計劃在日本東京開設辦事處,以進軍東亞和中東市場。新加坡作為亞洲的關鍵算力節點,具備地緣意義上的行業交流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能夠為Manus的國際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援。

伴隨爭議誕生
仍獲得資本看好
Manus在今年3月一經發布便迅速走紅,被眾多自媒體吹捧為“全球首款通用AI智慧體”,甚至被稱為“下一個ChatGPT時刻”。其內測碼一度在二手平臺被炒至10萬元一個,引發了大量討論。
然而,Manus的爆火也伴隨著大量爭議。許多自媒體和網友質疑其為“套殼”產品,認為其技術並未取得重大突破,而是基於現有大模型的整合。此外,Manus的官網和註冊方式均面向海外市場,進一步引發了對其“飢餓營銷”策略的質疑。
2024年,Manus完成了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真格基金等。2025年,Manus再次獲得Benchmark領投的7500萬美元融資,估值達到5億美元。這表明資本市場對Manus的技術和市場潛力仍持樂觀態度。

熱度有衰退趨勢
據AI產品排行榜,Manus在釋出初期表現突出。在2025年3月的AI產品榜中,Manus的Web訪問量達到2376萬,位列第36位。然而,隨著時間推移,Manus的訪問量逐月下滑,4月降至1836萬,5月降至1663萬,6月小幅回升至1781萬。這似乎反映了市場對Manus的熱度消退,使用者流量呈現下滑態勢。
剛釋出時,Manus被大量自媒體吹捧為“炸裂級”創新,但其技術實質和市場表現卻受到多方質疑。外界批評其為“套殼工坊”,認為Manus並未實現真正的技術突破,而是透過整合現有大模型和工具鏈實現功能。此外,Manus的訪問量下滑也表明其使用者留存和市場熱度不足。

AI Agent發展之路
不會順風順水
但Manus裁員並不一定意味著其之前的熱度完全是炒作。AI Agent行業作為一個新興領域,面臨著技術、市場和監管等多方面的挑戰。Manus的裁員和戰略調整可能是其在競爭中尋求突破的一種方式。正如業內人士所言,Manus作為應用層產品,需要多個大模型支撐,遷往新加坡有助於其規避技術限制並獲取國際資源。
AI Agent行業需要在技術創新和產品力上取得突破,以避免陷入“爆紅後暴斃”的困境。行業需要更加理性和剋制的宣傳,避免過度吹捧導致公眾期望與實際表現之間的落差。最後,AI Agent公司需要在合規和國際化之間找到平衡,以應對日益嚴格的監管環境。
針對裁員一事,Manus回應稱,此次調整是基於公司自身經營效率的考量,旨在最佳化人員結構和資源配置,提升整體運營效率。Manus表示,公司將專注於核心業務發展,繼續加大研發和投入力度,以應對市場的挑戰並保持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