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5億融資後,Manus公測能否提上日程?

隨著其母公司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近期完成7500萬美元的融資,Manus的未來發展再次成為焦點。本文將深入探討Manus在獲得新融資後的發展前景,包括其技術實力、市場潛力以及面臨的挑戰,同時分析其公測的可能性和時間表。
———— / BEGIN / ————
還記得之前爆紅的AI manus嗎?
無論是“全球首個通用AI Agent(智慧體)”的稱號,還是“飢餓營銷+套殼工坊”的產品質疑都讓它賺足了眼球,甚至一度成為了年初的現象級話題。
現如今,隨著manus母公司再獲7500萬美元融資的訊息釋出,其飽受媒體、使用者討論的“伺服器承載能力不足”等問題也有望因此得到改善,甚至它和我們公測見面的速度也將有望提升。
蝴蝶效應完成新一輪融資
據媒體報道,manus的母公司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近期完成了7500萬美元(約合5.5億元 RMB)的融資事宜,使得自身估值較此前上漲約5倍,接近5億美元(約合36.4億元RMB)。
另有資訊顯示,本輪融資由矽谷知名風投Benchmark領投,其所籌資金將主要用於拓展美國、中東、日本等國際市場,且此前飽受媒體、使用者討論的“伺服器承載能力不足”等問題也有望因此得到改善。
除此以外,由於Benchmark曾投資過Twitter、Instagram、Uber等知名網際網路產品,它本次投資manus的行為也被視作了市場、資方對AI智慧體和蝴蝶效應本身的看好。
回望蝴蝶效應的發展史。
我們會發現這家成立於2022年的公司,此前曾把自身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Monica”這款遊覽器外掛上。而它第一次被眾人所熟知,還是因為在2025年3月釋出了manus的演示內容,進而藉助“全球首個通用AI Agent(智慧體)”的概念和“天價邀請碼”等事件走入了公眾視野。
但在圈內人士眼裡,蝴蝶效應便顯得沒那麼“小白”了。
據媒體報道,2024年11月,蝴蝶效應A輪融資由紅杉中國、騰訊領投,真格基金及王慧文跟投。另在2023年底公司估值達到1億美元時,蝴蝶效應創始人以“報價未達到預期”為由,拒絕了字節跳動的3000萬美元收購邀約。
由此可見,早在manus走到公眾視野前,各界投資人、行業大佬就已經嗅到了蝴蝶效應的商業潛力,並願意用真金白銀為其技術、願景產品而買單。
Manus曾陷入套殼爭議
老實講,雖然這一路走來屢獲大佬垂青,但無論是manus還是蝴蝶效應本身,它們的成長經歷都稱不上“一帆風順”。像是在釋出演示內容後,相關團隊就因為邀請碼一碼難求、網頁無中文等一系列事件而被眾人質疑為“解餓營銷+套殼工坊”,進而在使用者之間引爆了“信任輿論炸彈”。
舉幾個例子。
據媒體報道,曾有參與測試的網友發現manus在執行時,其沙盒程式碼會呼叫Anthropic的Claude Sonnet模型,並且將已經開源的browser_use程式碼嵌入其中。
針對這件事,Manus的聯合創始人季逸超則回應稱:“我們確實使用了browser_use的開原始碼。事實上,我們使用了許多不同的開源技術,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釋出影片中特別提到,如果沒有開源社群,manus就不會存在。我們將推出一系列致謝和合作。”
另在manus走紅後,國內的MetaGPT 團隊、隸屬於CAMEL-AI(開源平臺)的技術團隊也分別在短時間內復刻了前者,並在manus仍處於內測階段的時候將其釋出到了網上。
據悉,MetaGPT僅用時三個小時便推出了“Open Manus”,併為其賦予了自主遊覽網頁、主動查詢資訊、主動總結資訊等與manus本體相似的功能;CAMEL-AI推出的“OWL”除復刻了與manus類似的“主動執行任務”工作概念外,還接入了時下風頭正盛的DeepSeek用以最佳化模型效率,以至於該產品在開發者社群中迅速爆火。
與之相應的。
當有團隊能在短時間內復刻出與manus概念相似的產品,且manus官方仍因為“伺服器負載”問題而未向大部分使用者開放體驗入口的時候,市面上也就出現了針對它的技術質疑。
即,有網友認為蝴蝶效應並沒有取得重大技術創新、突破,manus不過是對現有的工具鏈、大模型產品進行了內容整合,產品本身並不存在所謂的“技術壁壘”或“技術護城河”。
口碑判定時刻即將來臨
儘管“套殼質疑”對manus產生了一定的輿論影響,但這些訊息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人們對manus和AI Agent的期待。
畢竟在網際網路上,某樣事物真正落幕收場的標誌是“再也沒有人討論,再也沒有人關注”,而非話題頻現。
據《中國企業家雜誌》報道,2024年,國內的網際網路大佬周鴻禕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如果說2023年是大模型之年,2024年是垂直應用之年,那2025年應該是智慧體之年。”
在周鴻禕看來,人們很快就會意識到日常工作僅靠“大模型”這一樣工具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它雖然可以推理、思考,但在任務鏈中卻只能完成“被動答覆”這一個環節,主要的任務模組還是需要人去手動執行。
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點。
大模型不能獨自完成任務,而人們、企業未來所需要的恰恰是能自己執行任務的工具。
“所以就需要以大模型為核心,打造一套智慧體——我更願意把它稱為數字員工。”在文章中,周鴻禕如此說道。
回到時下的AI產品市場。
我們會發現雖然目前市面上模型種類繁多,但滿足“通用AI Agent”“國產”這兩個概念的產品,貌似卻僅有manus一個。況且無論外界輿論如何,manus相關團隊的確拿到了各界資方、投資人的支援,其潛力也由此得到了各方專業團隊的認可。
另在技術支援層面。
目前manus已經和阿里通義千問團隊正式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相關人士將基於通義千問系列開源模型這一技術底座,來在國產算力平臺、國產模型上實現manus的全部功能。
相信隨著資金、技術支援的逐步到位,manus也有望快速結束內測程序,將完全體產品帶到使用者的面前任由體驗。屆時“套殼工坊”也罷,“行業新星”也好,一切有關manus和蝴蝶效應的評價,都將迎來真正的判定時刻。
參考:
錢江晚報:估值暴漲5倍,近五億美元!國產AI Agent黑馬Manus完成新一輪融資
每日經濟新聞:“第二個DeepSeek時刻”來了?Manus熱度傳到海外,聯合創始人透露底層大模型!AI“套殼”已成矽谷風口
每日經濟新聞:Manus公佈收費方案,機構稱4月會有優秀國產AI Agent湧現
光明網:一夜走紅後,Manus已被批次“復刻”
中國企業家雜誌:Manus再次燃爆AI界,“套殼”還是創新?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網際網路那些事,作者:網際網路那些事
👇 一群人比一個人走得更遠,掃碼加入AI共學交流群,資源、方法、工具全都有。
———— / 推薦閱讀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