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狂飆到輿論危機,Manus在短短兩天裡經歷了什麼?

01 凌晨上線的“核彈”:一場技術狂歡的序幕
3月6日凌晨,北京中關村的一棟寫字樓裡,Manus的技術團隊屏息等待著伺服器啟動的倒計時。當螢幕上跳出“系統上線成功”的提示時,會議室爆發出一陣歡呼。沒人想到,接下來的48小時,這家初創公司會被捲入一場從資本狂歡到輿論風暴的過山車式劇情。
>>>“通用型AI智慧體”的誘惑
Manus的定位直擊市場痛點,它不像傳統聊天機器人那樣只能回答問題,而是號稱能“像人類一樣完成任務”。比如,使用者輸入“幫我篩選10份Java工程師簡歷”,它不僅能理解需求,還能呼叫招聘網站資料、分析候選人履歷,甚至生成一份評估報告。更誇張的是,使用者關掉電腦後,它還能在雲端繼續工作,直到任務完成——這種“數字打工人”的設定,讓內測使用者直呼“科幻片成真了”。
資本市場最先嗅到商機。當天上午A股開盤,凡是和“AI智慧體”沾邊的股票集體漲停,連上游的伺服器供應商都被資本瘋搶。某券商分析師在朋友圈感慨:“上一次看到這種盛況,還是ChatGPT剛出來的時候。”
02 流量的雙刃劍:從“全網刷屏”到伺服器崩潰
>>>瘋狂的邀請碼與失控的輿論
到了中午,社交平臺上開始出現“內測邀請碼被炒到5萬元”的截圖。有人發現,Manus官網的註冊入口僅開放了30分鐘就因流量過大崩潰,技術團隊緊急擴容伺服器,但使用者湧入速度遠超預期。一位參與內測的網友調侃:“搶到邀請碼的難度,堪比春運搶火車票。”
圖片來源:網路
針對關於 Manus 平臺邀請碼及內測情況的相關疑問,官方緊急做出澄清:
  • Manus 團隊從未設立任何付費獲取邀請碼的官方渠道;
  • 當前階段他們未投入任何市場推廣資源;
  • 內測期間,為確保系統穩定性,他們將優先保障現有使用者的服務體驗,並將按照既定計劃有序釋放邀請碼。
與此同時,第一批測評影片開始刷屏。某科技博主展示Manus自動生成股票分析報告的過程:輸入“分析寧德時代未來三個月走勢”,它先是呼叫財報資料,再結合行業新聞,最後用紅綠色塊標註風險等級,整個過程不到5分鐘。影片點贊量瞬間破10萬,評論區擠滿求碼的網友。
>>>技術神話的裂縫
但狂歡之下,質疑聲悄然浮現。有使用者發現,Manus在處理複雜任務時會出現“卡殼”——比如要求它“設計一個寵物社交APP”,它雖然能畫出原型圖,但功能邏輯混亂,甚至把“狗狗匹配演算法”和“寵物糧商城”強行拼湊在一起。更尷尬的是,一位海外開發者發推稱:“在谷歌學術搜不到Manus的任何論文,他們的技術突破是魔術還是營銷?”
03 第二天:從“造神”到“弒神”的輿論反轉
>>>專家潑冷水,媒體開扒皮
3月7日,風向突變。先是某高校AI實驗室負責人公開質疑:“GAIA基準測試只能證明Manus在特定任務上的能力,離真正的‘通用型’還差得遠。”接著,財經媒體挖出Manus創始團隊的背景——CEO肖弘曾在某網際網路大廠負責過失敗的專案,CTO張濤則被曝出與加密貨幣專案有交集。一時間,“PPT造AI”“收割韭菜”的標籤鋪天蓋地。
>>>加密貨幣詐騙的“黑天鵝”
圖片來源:ithome
中午12點,一場意外將輿論推向高潮:Manus的官方X賬號突然被凍結!這一訊息迅速引發猜測,有傳言稱Manus涉嫌加密貨幣詐騙。
隨後,團隊緊急釋出宣告,澄清賬號被凍結是因為第三方冒用其名義進行詐騙活動,與Manus無關。團隊還表示,已啟動法律行動,並將加強品牌保護。儘管如此,投機者卻早已聞風而動。在幣安交易所,名為“Manus Coin”的山寨幣價格半小時暴漲300%,隨後又暴跌歸零。一位受害者憤怒地留言:“AI沒學會打工,騙子先學會了用AI騙錢!”
04 48小時生死局:Manus如何應對危機?
面對失控的局面,Manus團隊在3月7日晚連出三招:
1. 切割炒作:合夥人張濤直播銷燬剩餘邀請碼,宣佈“所有使用者排隊註冊,拒絕黃牛”;
2. 技術透明化:公布部分任務日誌,證明AI確實能獨立完成程式碼修復等操作;
3. 抱緊B端大腿:緊急上線中文介面,宣佈優先服務金融、醫療等企業客戶,試圖用“務實”形象挽回口碑。
這些措施穩住了部分核心使用者。某私募基金經理表示:“就算Manus現在只能完成70%的任務,也比僱三個實習生划算。”但更多人仍在觀望。一位網友的評論被頂到熱搜:“我寧願它是個只會聊天的傻子,也不想看到一個自作聰明的AI把我簡歷篩錯了!”
05 風暴中心的啟示:AI創業的冰與火之歌
>>>技術≠信任:AI需要“自證清白”
Manus的遭遇暴露了AI行業的深層矛盾:技術越先進,公眾的信任門檻越高。當AI從“玩具”變成“生產力工具”時,一次任務失誤就可能導致企業損失百萬。正如某風投人士所說:“ChatGPT寫錯詩沒關係,但Manus要是篩錯了CEO候選人,誰還敢用?”
>>>資本狂歡背後的隱憂
這場風波也撕開了AI投資的泡沫。二級市場上,那些蹭熱點的概念股在3月8日普遍回落,某家靠改名“智慧體科技”漲停的公司,市值一天蒸發20億。一位投資人私下吐槽:“行業里人人都在談Agent(智慧體),但90%的公司連基礎大模型都沒摸透。”
06 未來之戰:Manus能否成為下一個“安卓”?
>>>開源生態的豪賭
面對質疑,Manus宣佈年內將開源部分技術。這步棋風險極大——如果開發者湧入並完善生態,它可能成為AI時代的“安卓系統”;但如果巨頭下場複製模式(比如百度推出免費版),Manus的商業化路徑將瞬間被堵死。
一位開發者社群的意見領袖直言:“開源是把雙刃劍,當年馬斯克開放特斯拉專利,是因為他有電池工廠。Manus有什麼?”
>>>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更大的變數來自政策。3月8日下午,工信部下屬機構宣佈啟動AI智慧體合規評估,重點審查資料安全和倫理風險。Manus的簡歷篩選功能首當其衝——如果AI因訓練資料偏見導致歧視,企業可能面臨訴訟。某法律專家警告:“用AI開除員工的公司已經被罰過,誰敢保證Manus不會踩雷?”
07 一場關於“替代人類”的社會實驗
Manus的48小時風暴,本質上是一場社會心理的碰撞:有人興奮於“甩鍋給AI”的解脫感,有人恐懼被機器取代的失業潮,更多人則在質疑與期待中搖擺。正如其創始人肖弘在內部信中所寫:“我們不是要取代人類,而是想證明,AI可以成為人的延伸。”
這場實驗的終局,或許不取決於程式碼是否完美,而在於人們是否願意接受一個事實:當AI開始“上班”,人類必須學會如何當它的“老闆”。無論是Manus,還是未來的競爭者,只有跨過技術、倫理、商業的三重門,才能真正推開智慧時代的大門。
源 |  盧山說AI精進(ID:mayi_zzfriend
作者  盧山 LUCENT LU  ;  編輯 | 蝦餃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