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自推娃:內驅力的三要素

如果……
小朋友能主動吃健康食品,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好好學習,遇到困難不退縮,取得成績不驕傲,有理想,有目標,肯奮鬥,那該多好。
這種心甘情願,專心刻苦,積極主動把學習/生活當成自己感興趣的事在做的娃,人稱自推娃
可惜,現實是:
吃早飯,小朋友喜歡吃荷包蛋,媽媽覺得油煎的東西太上火,不讓吃,應該吃雞蛋羹或者水煮蛋。
期中考試成績出來,小朋友在全班排名中上,孩子自己覺得挺高興的,家長不滿意,覺得再努努力就能拼進前三名。
學鋼琴,小朋友雖然感興趣,但是不想每天練琴,更不想每天練一個小時。家長覺得,既然要學就要盡最大努力,不拿獎不考級,不是白學了?
上大學,孩子從小對建築感興趣,想學建築設計,爸媽覺得未來是電腦的時間,是AI的世界,要求小朋友學計算機學 AI。
怎麼辦?軟磨硬纏,威逼利誘,還是擺事實講道理?
家長不讓吃煎蛋,給蒸了雞蛋羹,我可以不吃那碗雞蛋羹,或者乾脆不吃雞蛋了。
媽媽讓我晚上好好學習,把手機Ipad漫畫書玩具全收走了, 我照樣可以只坐桌子前面發呆,你總不能給我腦子上發條吧?
雖然我一心想學廣告,但爸媽逼我學醫。即使我無心複習沒考上醫學院,爸媽還是想辦法花錢把我送去了菲律賓的醫學院(入學要求低),拿到了醫生執照。我無心從醫,行為失當,被吊銷執照。(這是身邊朋友的親身經歷)
不管家裡的孩子是6歲還是18歲,家長和孩子之間肯定逃不過如下矛盾:
  • 孩子不願意做的事,家長再逼,孩子也不一定會就範。
  • 孩子不感興趣的事,家長再勸,孩子還是不喜歡。
  • 孩子自己喜歡的事

    ,家長再阻攔,孩子還是會喜歡,甚至更喜歡。

當然了,不是說自推娃就會在所有方面都自推,也不是說跟家長之間完全沒有以上的矛盾。要判斷家裡的孩子是否自推(特別是學習方面),家庭環境是否有利於培養自推娃,咱們先來看一下這個列表,對號入座一下。
如果你們家大部分選項在B,那恭喜你,你們家已經有個自推娃,如果出現問題矛盾,那麼自主權在孩子手裡,他們有動力去解決。
如果你們家大部分選項在A,那麼估計家裡的情況或者是放養,或者是家長使勁推。
話又說回來了,誰不希望有個自推娃啊?不是逼不得已,哪個家長願意那麼費勁地推啊?
而且身邊的案例,有些家長確實能推出效果,這個培訓那個班的題海戰術也確實提高了成績,總比不推好吧。
所以,咱們再先強調一下培養自推娃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培養自推娃
肯定有家長說,這重要性還用說麼,自推娃成績好還不用家長操心,誰不想啊。問題是我不推,孩子就不學,我不得不推啊。
這裡首先要澄清一點,咱們這裡說的自推娃
強調的是自推這個特性
不是成績好這個結果。
被家長逼著推出來的高分娃,
不是我們的目標。
為什麼?
我們再來看看這第二個對比表
這裡的每一項區別,都是經過近四十年教育學和心理學實驗證明的,有興趣細究的話,可以讀一讀Edward Deci 教授寫的 Why We Do What We Do的書。
內驅力-自推的關鍵因素
    Edward Deci, Richard Flaste等教授在近四十年做了一系列實驗,專門研究小朋友和成年人學習工作的內在和外在驅動力。根據這些實驗結果,他們總結出來一個心理學的理論,叫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根據這個理論,人學習做事的動力可以分為
  • 外驅力(extrinsic motivation)
  • 內驅力 (intrinsic motivation)
外驅力主要包括金錢,名譽,獎勵,地位,別人的稱讚,外表樣貌,等等。
內驅力主要包括個人的興趣,愛好,自我提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社會的貢獻,等等
    兩者的對比包括:學習工作的目的,是否能快樂,是否有熱情,是否容易產生好奇心和創造力,等等。如下圖
    具體來說,外驅動力雖然很多情況下也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習成績,但是侷限性在於:
1. 因為驅動力來自於外界的反饋(壓力/評價/獎勵),容易造成心理壓力大,導致抑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特別是在自己達不到設定的外在目標的時候,會有整個世界都踏了的感覺。
2. 時限性。給個棒棒糖跑兩步的做法,一旦棒棒糖這個外在的驅動力消失,學習行為也會停止。(Deci最有名的一個實驗是,把實驗物件分成兩組玩拼圖。一組物件在拼到一定目標數後會有獎勵,另一組沒有任何獎勵。結果是有獎勵的這組,在獎勵結束之後的自由時間裡大多數人都沒興趣再碰拼圖了。沒獎勵的那組反而在自由時間裡還饒有興趣地拼圖。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實驗都證明了這個結果:獎勵是對內動力最有效的消除方法。即使是原本有興趣的事,一旦被系統性地附加上了獎勵,原有的興趣和內動力也會消失了)
3. 外驅力推動的學習,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遠遠低於內驅力推動的學習。因為內驅力會推動自己做最大努力,而外驅力只要做到能達到外在目標就好。
4.  外驅力推動的學習工作中,會更多地用死記硬背的方法達到目標,而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都遠低於內驅力推動的情景。
5.  過多受外驅力影響的人,過於在於別人的看法和反饋,失去主見,行成討好型人格。(如果這些條條太難理解,可以自動腦補一下小美好裡的英子,明明自己想吃豆漿油條,為了怕媽媽不高興,使勁誇媽媽做的早飯,即使吐了也不敢說海參不好吃。)
    而內驅力,因為是出於興趣,好奇心,發自內心的熱愛而主動學習,以上外動力的侷限性都不存在,而且一旦小朋友在小時候經歷過因為內驅力促成的成功,體驗過這種不受外界控制的快樂,長大後以後會更有信心地繼續追求這種成功和快樂。
    好處不用多說,內驅力的唯一侷限性就是:
不知道怎麼培養啊?!!!
其實自推娃,即使有某些天生的自推性格,也一定是要在後天相適應的環境中才能長成學有所成的自推娃。而再普通的孩子,也能透過改變環境和交流方式,大大提高小朋友的內驅力,變成自推娃。
構建內驅力的三個因素
    根據Deci教授的一系列研究,構建內驅力的有三個因素:
  • Competence: 能力和才幹;
  • Relatedness: 認同感和歸屬感;
  • Autonomy: 自主性
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專案,或者學科上同時擁有了這三點,就容易在努力的過程中有強大的意志力,驅動力,和專注性,從而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這就是最美好的自推經驗。
今天咱們就分別講講這三個因素,特別是如何透過相應的溝通教育方法,幫助小朋友獲得這三個因素。咱們按從易到難(對家長來說)的順序來說。
能力-內驅力因素I
《虎媽戰歌》裡有句名言“Nothing is fun until you are good at it.” 也就是說,任何學習,只有在你水平高的時候才會變得有意思。雖然這句話帶著最強烈的推媽色彩,但確實說對了一點
在任何學習和工作上,如果沒有一點能力和水平,就算一開始再有熱情,也難有持續的努力和投入,更不會再有那麼大的興趣。只有當一個人看到自己透過努力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後,才會繼續這份努力。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問了,之前不是說分數,獎勵,薪酬這些評估都是外在動力,不利於培養內驅力麼?。但是要培養內驅力,又得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那麼不看成績不看獎勵,怎麼知道成果呢?好像很矛盾啊。
這就涉及到了談論分數和給予獎勵的幾個最關鍵之處:
第一,分數和獎勵的關係
如果把孩子的分數作為家長給予獎勵的條件,那對於孩子來說,分數和獎勵都是外驅力,而且這個獎勵是被家長作為控制自己的工具。
舉個例子:如果在考試前就說,如果你這次能考xxx分,爸爸媽媽就給你買xxx,那麼無論家長的出發點是什麼(很可能就是想鼓勵激勵孩子),但是對孩子來說,這個分數和獎勵就很可能被理解成爸媽控制自己的工具。
而如果把分數和獎勵作為對孩子努力和成果的認可,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那分數和獎勵就是孩子認知自己能力的一個健康渠道。
再舉個例子:如果考試前只是鼓勵好好考,爸爸媽媽相信你會努力的,不附帶任何條件。然後等考試結束了,成績有進步,爸爸媽媽祝賀表揚吃個慶功宴買個玩具旅個遊,這對孩子來說就是真心的承認他們的成績。
第二, 學習的目標:理解 vs 高分
把對學科知識的理解作為目標,這是在鼓勵內驅力,而如果把分數作為最終目標,那就是鼓勵外驅力。
把分數作為學習的目標,在教育心理學裡稱為performance goals (表現性目標). 把掌握知識本身作為學習的目標,稱為mastery goals(掌握性目標). 
無數實驗的結果歸入上圖總結。
  • 以掌握知識為目標,孩子更願意接受挑戰,注重於提升自己的水平,願意為之努力。
  • 以分數為目標,孩子更注重於做給別人看,覺得學習可以透過捷徑獲取成果,等等。
具體來說,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家長強調小朋友要理解所學的內容,這也是在強調自身提高的重要性,真正理解了一個概念一個解題過程的小朋友,能把這個新知識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從而一點點擴大自己對這個學科的認識,會覺得更有意思,也更能靈活運用這個知識。分數只是對自己知識和能力的一個反映。
而如果把分數作為學習的目標,那麼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除了理解所學的內容,還有很多其他捷徑,比如背解題套路,套考試題,作弊,賄賂閱卷人。所以說,如果小朋友考試作弊,考試解題套路沒用對,先不要批評孩子,想想為什麼小朋友會選擇用錯誤的方法爭取分數。他們為什麼會覺得分數比理解更重要
第三,分數 vs 孩子眼中自己的能力
對內驅力有影響的是孩子眼中自己的能力。如果他們覺得這件事太難,自己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做到,那自然不願意去嘗試,懶得去努力。
但是孩子眼中自己的能力,並不一定跟客觀成績成正比。下面這個資料圖,很有說服力。這是PISA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跨國/地區考試的數學成績(紅色標註)和每個國家學生對自己做企業家能力的評估(藍色)對照表。
從最左邊開始,地區分別為:新加坡,韓國,臺灣,芬蘭,瑞士,日本(最低的那個藍色柱子);最右邊的幾個國家為:阿拉伯,希臘,西班牙,冰島,葡萄牙,美國,英國。也就是說,靠左邊這些國家的學生,數學分數非常高,但是對自己做企業家能力的自我評估分數非常低。右邊的那些,正好相反。
而另一個國際知名的跨國測試TIMSS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 結果也一樣,研究者發現,每個國家/地區孩子的分數 (國家之間的比較,不是同一國之內孩子的比較),是跟他們對數學學習的信心成反比的。(更不幸的是,分數跟是否喜歡這個科目也成反比。)
所以說,絕對不是分數越高,孩子就會對自己越自信,越有興趣和信心去學好。
這跟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有關係。對特別小心謹慎,注意力集中在自身不足的孩子來說,即使從客觀角度來說孩子能力很強分數很高,但是如果他/她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弱點,不確定自己的水平,他也不一定願意去嘗試。對闖勁兒很大的孩子來說,就算有百分之一的成功機會,對他們來說也不是不可能的,就會去追尋。
所以家長最需要注意的是在跟孩子分析考試成績時,儘量客觀的討論這個成績所反應的水平。不要為了激勵孩子的鬥志,故意貶低孩子的成績和能力,或者誇大不足之處和劣勢,這種帶有目的性的扭曲的評價,不僅達不到激勵的效果,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是在變相操縱自己的行為。
同樣,如果為了鼓勵小朋友增加小朋友的信心,故意誇大小朋友的能力天花亂墜地表揚,在孩子客觀認識到了自己的真實能力後(不要嘀咕孩子對自己真實評價的能力),會把家長誇大的評估和表揚看成對自己控制的手段,不但沒有鼓勵的效果,還會有讓孩子逆反的反效果。
除了性格和客觀性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會讓即使得到高分的孩子,也不覺得自己的能力有多強。那就是
第四,家長越俎代庖做決定,幫忙,即使最後取得了高分,也會剝奪了孩子的成就感
在學習的過程中,誰使得勁大,這件事的主導權就歸誰,功勞也就歸誰。家長越使勁,小朋友越不用使勁。久而久之,學習這件事就成了家長的目標,家長的追求,家長的努力。就算是成績好了,最高興的也是家長。小朋友感到的是家長在利用孩子,達到了家長的目的,滿足了家長的目標,卻不清楚這其中能有多少功勞算是孩子自己的。因為也並不能從得到的高分中獲取多少對自己能力的肯定。
認同感-內驅力因素II
先說個我們家的事兒。
背景:大壯從小就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小時候帶大壯小美去公園玩,小美全程爬上爬下飛簷走壁,大壯則是全程蹲地上挖石頭看螞蟻。各種運動班挨著報了一圈,愣是沒找到一個喜歡的。所以小學一二年級的體育課,他真是痛苦,每到要上體育課的那天,早上就開始哼哼說不想上。
到了三年級,開學第二個星期,他突然跟我說。媽媽我好喜歡上體育課啊,今天又有體育課了,我好高興。我 ?????怎麼突然180度態度突變了?一問才知道,原來學校換了個體育老師。以前那個老師不苟言笑,成天板著臉(開學家長會見過),上體育課的內容也經常是跑圈蛙跳俯臥撐這類的基本專案。新換的這個老師,風趣幽默,體育課的內容也經常是把鍛鍊編到遊戲專案裡玩。
大壯對上體育課的積極性高到了什麼程度呢?到了下半學年,有一天回家拿了份家長同意書要我簽字,說要報名跑步俱樂部,每禮拜三次,每次一小時。我聽到驚訝得真是眼珠都快掉出來了,這個平時能坐在就不站著的娃,居然主動要求去每禮拜跑仨小時的步?這個老師的魔力真是太高了。接下來的三個月,我本來以為會聽到大壯至少偶爾抱怨一下跑步很累,結果居然一句都沒聽到,倒是每到要跑步的日子,人就早早準備好催我準時出門送他去學校。臨到期末還參加了個1600米。
這就是內驅力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對家長/老師/同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簡單說就是
  • 認同老師/家長的價值觀,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自願自主地詢問和接受老師家長的意見和建議,或者
  • 跟同學朋友的價值觀和目標相似,在友情的基礎上自願共同努。
孩子喜歡老師,認同老師的方法和思維,學習上就能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孩子不喜歡老師的方法怎麼辦?
這裡又分兩種情況。
一,老師的做法沒什麼大問題,只是小朋友不理解
這裡家長就可以起到解釋和調解的溝通作用了。
再舉個我們家的例子。
大壯的第一個鋼琴老師是美國人,要求非常不嚴,基本上彈成什麼樣子都一通表揚。現在這個老師是臺灣的,雖然不兇,但是要求還是比較嚴格的。
有一次上課,大壯自認為練得很好的曲子,還是被老師揪細節指出很多不足。然後他就崩潰了,上課時候各種故意不配合。上完課回家的路上,我問他為什麼那麼不高興, 他跟我說,本來這個曲子他特別喜歡的,也用心練了,自己覺得練得效果也不錯。但是到了老師這裡,怎麼還能找出來那麼多毛病和不足,覺得好失望,而且本來很喜歡彈的曲子,現在不喜歡了。說白了就是“他自己覺得彈得好” 跟“他覺得老師認為他彈得不好”的矛盾。
我一想,其實倆人都沒錯,他是彈得不錯,但老師的目的也只是希望他能彈得更好。於是給大壯解釋說老師的目的不是批評他沒彈好,只是幫助他彈得更好。又舉了一堆跨文化教育學的例子,比如亞洲的小朋友和老師更注重進步,即使分數很高了,還會找不足;美國的小朋友和老師更注重自我感覺,所以在實驗裡,即使分數比亞洲小朋友低,美國小孩還是會感覺自己很厲害。聽到這裡他跟小美都笑翻了,覺得怎麼會分數低的人反而覺得自己更厲害。那時候他知道了能力的高低不一定跟自己的感覺完全對應。也瞭解了鋼琴老師的用心,解開了心結。從那之後老師再糾細節改進,他就沒抵抗心理了。
所以在老師的出發點和方法都不錯,但是孩子不理解的時候,家長的溝通和解釋作用就很重要了。
二,老師的方法確實對孩子學習沒有正面積極效果。也就是說,家長也覺得跟老師不對付,怎麼辦?
不對付也可以是個動力啊。我就是要證明給你看,你說的不對,我說得對。這種死倔的對抗其實可以隱藏著很強的動力。
再舉個例子,這次是我自己的。
記得我高一的時候,我們全班就不知道為什麼跟地理老師特別不對付。好像是她嫌我們太懶散而且不尊重老師,我們覺得她太古板太嚴肅。反正就記得她經常一邊批評我們班一邊誇別的班。有一次考試之前,她放話出來說我們班肯定全年級墊底。於是這句話就成了我們最強勁的動力,那次考試之前全班那叫一個齊心協力啊,一起總結重點,課間互相問答,督促複習。結果考完試,全年級幾個班裡排第二,我們那叫一高興啊,特別有成就感。
老師不鼓勵孩子的學習方式,不看好孩子的成績。那咱們家長跟孩子站一隊,證明一下自己。
除了老師,家長也是經常被孩子牴觸的角色。那麼
家長想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又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重要性
希望透過言傳身教讓

孩子認同家長的價值觀,並不只能靠那些積極向上的經歷。孩子看到家長努力和成功的積極狀況同時,也會

受益於看到家長如何處理失敗,如何對待自己不感興趣但是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家長讓孩子認識到人都會經歷起起落落,遇到不順心的事,才能讓孩子對家長的選擇和做法更好奇,更想知道為什麼。否則家長跟神一樣的高高在上完美存在,跟孩子的距離感很難拉近。

    所以,當孩子遇到不喜歡的人,不想做的事,先認真聽聽孩子的想法,分享一下自己類似的經歷,比說教如何應對有效得多。

    在這些負面情況中,最難讓家長產生同理同情心的情況就是考試考砸了。這時候家長輕則忙於批評孩子,幫孩子分析錯誤總結經驗,重則打罵加懲罰。其實,當孩子考試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的時候,十有八九情況下自己就已經很失望,不高興了(雖然有時候不表現出來,或者假裝不在乎)。共情安慰之後再總結經驗沒問題,但是如果這種情況下一上來就先是批評懲罰,讓孩子產生抵制情緒,後面再說什麼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除了共情之外,還有以下也需要注意。

  1. 就價值觀的傳遞效果來說,身教 > 言傳。如果家長一邊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一邊整天打遊戲,那估計說一百遍也沒什麼用。
  2. 一次理性的講道理 > 轟炸式的嘮叨。
  3. 認同孩子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難。
  4. 允許孩子有不接受家長觀點的自由。說不說是家長的決定,接不接受是孩子的決定。
最後,說一個常見誤區,可能有家長會認為,孩子對家長的認同感,跟平時相處的時間多少有直接關係。家長對孩子的事物參與度高,雙方的認同感就會強。如果家長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向孩子灌輸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孩子就應該體量家長的用心良苦,認同家長的目標並且為此發奮圖強。
然而無數身邊的例子證明,

很多時候,家長投入時間越多,孩子越想遠離;家長灌輸越多,孩子越抵制;家長越關心,孩子越感覺到和家長的距離感

為什麼呢?
這就涉及到自驅力的第三個因素,是最重要的也是咱們華人家長最容易忽略,最難培養的一項:自主性。
自主性-內驅力因素III
    Autonomy (自主性)是自推娃最根本的特性。其重要性也很簡單:自己選的目標,自己喜歡做的事,肯定更容易去努力去堅持。
    但是自主性不代表聽之任之,更不是大撒手的散養,也不是說給了自由選擇的權利,就能保證孩子理性地選擇目標並且堅持下去的。
    培養自主性,以下的每一條,能做到的越多,孩子收益越大:
1. 從小給孩子自主權和選擇的自由
    孩子在乎和關心的,是跟他們自己有關係的事,而不是跟家長有關係(跟自己無關)的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這種對自主選擇的嚮往是每個人的天性。
·    自主權讓小朋友有動力去為自己的選擇努力,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有自主權的孩子,更願意去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擴充套件自己的活動學習方向。
    所以說,在非原則性問題(涉及到安全的,為原則性問題,涉及到他人的權益為原則性問題)上,儘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比如穿什麼衣服,穿多厚的衣服,吃飯吃多少,親子閱讀想讀哪本書,
    有些事情,即使孩子不能百分百做主,也可以儘量給他們選擇權。比如,
  • 作業不能不做,但是他們可以自己選擇作業是想一回家就寫,還是歇一會兒再寫;寫作業的時候是安安靜靜的還是要放音樂 (關於尊重孩子不同的學習方式,看這篇)。
  • 琴不能不練,但是他們可以選擇什麼時候練。或者像我們家一樣,每個禮拜有一天是練琴休息日,他們可以自己選哪天不用練琴。我們家的兩個小朋友可珍惜這個選項了,每個禮拜都把這一個星期的特殊活動和安排都問清楚,然後再計劃自己想哪天休息不練琴。這麼一個小小的自主權,讓他們感覺到了練琴的日程還是他們做主的,既能鍛鍊他們的日程計劃習慣,他們在該練琴的日子裡,也都自動自覺不嘰歪地去練。
  •  如果學習效果一直不理想,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有哪些輔助方法,是在家裡多做點額外的題呢?還是請家教?上補習班?上網課?選哪個老師比較好?讓孩子自己選擇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往往會事半功倍。自主權裡對孩子的支援,是透過鼓勵而不是壓力
2. 家長做顧問的角色,給孩子提供自主決定需要的資訊
培養自主性不等於家長零參與,要鼓勵孩子做出成熟合理的自主性決定,前提是要儘量讓孩子有機會做出informed decision–在收集了充足的資訊和進行了適齡的邏輯思考後再做決定。
    在這個過程中,成年人的知識, 經驗,資訊量,還有成熟度,都有重要的作用。只不過,要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家長的這些資訊怎麼能在孩子的決策過程中起作用呢?
    方法就是:家長以顧問的角色給孩子提供資訊和建議。也就是說,我(家長)提出我的建議和資訊,那是家長的事。但是孩子聽不聽,是否接納,或者根據這些資訊做出什麼決定,是孩子的事
    舉個例子,我們家以前也經常出現“你媽覺得你冷”的經典鬥爭。我覺得要穿長袖的時候,小美堅持要穿短袖;我覺得該穿外套的時候,人家說一點都不冷。後來我們實在不想在這上面再浪費精力鬥嘴,但是又不能跟溫度嚴重不符地穿衣服(比如10攝氏度穿短袖)。於是趁大家都冷靜的時候,討論出來一個指引表。如下圖
    圖文並茂列出個溫度範圍和大概應該穿什麼衣服。打印出來給他們一人一份。從那之後,在換季的時候,他們最多問問我今天的溫度範圍,然後自己決定穿什麼,我不管。這樣既做到了有足夠的資訊去參考,又讓他們自己做決定。有時候雖然他們決定的會比我自己想穿的少一點,但也不會到過分的地步。

    同理,在學習和升學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顧問式地提供相當多的資訊,比如說成績需要提高,有哪些方法可以選;想練習英語口語,有哪些渠道;中考高考的分數線是什麼。提供資訊這點肯定難不倒現在的家長,難就難在,在提供資訊之後,孩子仍然很可能做出跟家長預期不一樣的選擇,這是他們的自主權。
    這時候,要理解孩子的性格,經歷,和年齡特點跟家長不同,即使有了相關的資訊,結論依然可能跟家長不一樣。
如果家長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選擇。那麼家長提供的資訊就會被孩子理解為控制自己的工具

,因而產生牴觸情緒。久而久之,以後就算是家長提出再客觀的資訊,孩子也再難接受。

    可是,光讓孩子有自主權,他們就真能成熟理性麼?
    也不是,所以以下的這點一樣重要。

3. 讓孩子有機會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
    讓孩子自己做主,人家做了不明智的選擇怎麼辦?或者胡亂選,故意做對自己不利的選擇怎麼辦?

    智慧來源於經驗,特別是失敗的經歷。也就是咱們常說的“吃一塹長一智”。只有讓孩子自己承受選擇的後果,他們才會一方面,在選擇的時候更認真的權衡利弊,另一方面,在之後根據自己選擇的後果總結經驗。
    關於這一點,有本五星好評的書,專門講家長放手讓孩子承擔自己的失敗,會有哪些長遠的好處。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對於不願意放手的家長,普遍有兩個稱號。
  • 一個叫Helicopter parent(直升機家長),顧名思義,就是永遠在孩子上空盤旋,幫孩子做決定,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讓孩子沒機會犯錯。這是最直接的違背自主性的做法。
  • 另一個叫Bulldozer parent ( 推土機家長),跟直升機家長不同的是,推土機家長倒是願意讓孩子做決定。但是孩子決定之後,事前為孩子剷平一切困難,事後出現不理想後果,再剷平一切麻煩。雖然給了孩子自主權,但是孩子沒有機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依然無法成長。
所以家長幫孩子剷平困難,不如給孩子把鐵鍬,讓他們自己去鋪平道路。

幫助孩子成長的,並不是他們覺得自己時時刻刻都會安全不犯錯的安逸感,而是自己有能力有勇氣去客服困難征服挑戰的信心

。如果想孩子透過自主決定成長成熟,只有在賦予他們選擇權的同時,讓他們自己承受後果,才真正有效。

不過問題又來了,如果自主權的後果超過可以承受的範圍,或者後患太大,怎麼辦?接下來的這點也很重要。
4. 對於孩子的自主權,設立明確的界限
    培養自主權跟放養的區別就是:有沒有設立界限。

    如果完全沒有界限,事事徹底讓孩子做主,負面影響包括:
  • 出現家長和孩子都不能承受的負面後果(特別是安全問題)。
  • 家長半路上想清楚了後果影響太大,無法承受,再中途干涉孩子的決定。這樣家長在孩子心中的誠信就沒了。
  • 考慮的問題超過孩子的思考和執行能力範圍,孩子因為難以做出合理決定而壓力過大,焦慮。
    所以給孩子自主權之前,先根據孩子的年齡考慮好界限,比如5歲之前不能自己出門,12歲之前出門之前要先告訴家長去哪裡,16歲之前家長對電子產品和網路社交有監控權,18歲之前晚上不能超過幾點回家等等。
    如果家長不能做到接受孩子自主決定而產生的後果,那就要在放手之前先想好這個決定是否超過了孩子的能力範圍,或者是不是自己需要擴大一下自己的承受範圍。畢竟成長的道路上,摔一小跤,走錯一段路,生一次病,感一次冒,不及格一次,被老師批評一次,都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這些經歷能讓孩子真正的成長,都是值得的。

    如果確實無法承受後果,那才真是需要設立界限。

5. 自主不等於獨立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在合理的情況下和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是願意付出的(精力和時間)
    自主(Autonomy)和獨立(independent)這兩個概念往往容易被混淆。

自主是指自己做決定,獨立是指不依靠別人的幫助完成一件事

    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有自主而不獨立的情況。比如說,孩子決定自己要學小提琴。但是學琴的過程中,無論是接送去上課,支付學琴的費用,家長陪練,等等,都離不開家長的幫助。

    同樣,也可能有獨立而不自主的情況。比如日本家長決定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幼兒園年齡的小朋友自己去完成購物任務。從來回的交通,尋找貨物,支付,等等,家長都不予幫助。但是去購物這個決定完全是家長做的,並非孩子的自主決定。

    我們這裡說的培養自主性,主旨在於尊重孩子的選擇,而不是讓孩子獨立完成一切。畢竟人是生活在一個群體的社會,完全孤立無援只能全靠自己的情況在真實情況下並不常見。學會利用周圍的資源,有問題尋求幫助,對成長(特別是心理健康)有利無害。培養自主性,讓孩子學會做informed decision,就包括讓孩子在做決定之前充分了解:
  • 執行這個決定需要自己做什麼,
  • 需要哪些別人的幫助,
  • 自己能不能得到需要的幫助。
  • 甚至包括,如果這個目標達不到,自己有哪些後備選擇。
    所以,在跟孩子討論他們自主做決定的過程中,讓孩子知道家長會在哪些情況下提供哪些幫助,他們還有什麼其他資源(人力,時間,物力上)需要考慮。還有就是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有哪些plan B後備選擇。
    這種態度,會讓孩子知道家長是真心尊重自己的選擇,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會大大的減少孩子焦慮和緊張的情緒,從而能更自信地執行自己的決定和輕鬆地全力追求自己制定的目標。    
    自主性+認同感+能力,幫孩子集齊這內驅力的三元素,對家長來說並不簡單。甚至比單純的送去上補習班或者請家教更難。但是隻要我們是真心希望培養出有主見,責任感,自主性,自律,並且開開心心追尋自己目標的孩子,這份做家長的內驅力,也足夠我們去努力的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