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未來優不優秀,取決於孩子這三個成長期你的“養育態度”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諮詢近期課程(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父母的心要“寬”一點,給孩子的環境要“松”一點,讓孩子的成長要“慢”一點,多成長自己,讓孩子自由松馳地長大。
——薩姐
作者:暖心
原創首發: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
前兩天去鄰居家借東西時,遇見她和兒子在爭吵。
問清緣由才知道:她瞞著兒子給他報了一個吉他班,等到課程開始的前一天才告訴兒子。
兒子當時非常抗拒,直接朝她吼:我學習已經夠累了,為什麼還要為你的喜好買單?
鄰居一直想讓兒子去學吉他,但是兒子平時除了學習和課外班,還有籃球訓練,只有週日的下午才有時間放鬆。
沒想到,連這點自由的時間都被剝奪了,所以母子倆為此在吵架。
當時,鄰居對我訴苦:你說這孩子,不就報了一個興趣班嗎?我還不是為了他好,至於大呼小叫的嗎?
說完她一臉愁容。
其實,每個媽媽都是為了孩子好。
只是,有些父母總想著用自己的一筆一畫勾勒出孩子的優質條件,事無鉅細地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但實際上很令孩子反感,因為它表現出的“控制”成分更高。
心理學家王國榮說:心越大的父母,孩子的心理越健康。
要想養出優秀的孩子,有時候父母的規劃不要那麼“認真”,“心大一點”或許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利。
01
3-6歲:播種期
讓孩子在“玩樂”獲取創造力
洪蘭教授所做過一項關於“玩耍”的實驗。
研究人員挑選了兩組老鼠:
第一組老鼠只有一隻,孤零零地關在黑房子裡;第二組老鼠有十隻,房子裡面有很多玩具。
就這樣過了三個月。
洪蘭發現:
沒有玩伴的老鼠大腦神經裡的接連很少,有玩耍同伴的老鼠卻很多。
洪蘭教授由此得出結論
會玩的孩子EQ更高,因為孩子在團體遊戲裡面,學會跟人相處,完成他的社會化,越會玩的孩子,神經連得越緊密,越有創造力。
這也就是說:會玩的孩子,未來的能力更強。
幼兒啟蒙時期是孩子的一個“播種”過程,我們對孩子的啟蒙教育更加傾向於鼓勵孩子玩耍。
可能3歲前的孩子還處於被動玩耍階段,那麼3-6歲的孩子就會主動尋找感興趣的遊戲。
此時的孩子在瞎玩、亂玩的過程中,大腦迅速發育,他們對世界的認識體系也在快速地搭建,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塑造他的性格,提升交際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心理學家斯圖爾特·布朗用了42年時間訪問了近6000名人,瞭解了他們的童年生活,得出這樣的結論:
如果在兒童時期不能無拘無束地玩耍,孩子長大後可能不會快樂。
而這些孩子長大後在性格上會變得木訥、自卑、孤僻、敏感易怒。
玩——是兒童即將步入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活動,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鍛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讓孩子慢慢學會自己做決定。
如果父母阻止孩子玩,就是切斷他的自我能力。
馬雲曾在一次演講中講道:
如果我們繼續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強迫孩子背,不讓孩子去玩、去體驗,不讓他們嘗試琴棋書畫,我覺得暗示年後還在這會找不到工作,因為你沒辦法去競爭這個時代。
孩子的“播種期”,玩耍是他的慾望,父母不要去壓制孩子,否則它帶給孩子的是痛苦和磨難。
父母最好對孩子“寬”一點,鼓勵孩子在玩耍中探索,讓孩子鑽研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給孩子播下“自由”的種子,讓孩子在玩樂中找到方向和目標。
02
6-12歲:成長期
讓孩子在“寬鬆”的氛圍裡找到自我
陶行知先生說:
好父母守望孩子,讓孩子主動成長;壞父母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屬於“壞父母”:總想著去替孩子做決定、為孩子做好一切,甚至為孩子規劃人生。
然而,孩子6歲以前,父母的精心呵護是孩子成長的“養料”,但從6歲開始,父母就該逐漸退出孩子的人生。
6歲,是孩子從依賴父母到依靠自己的一種轉變的分水嶺。
此時,孩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脫離“自我中心”,但是他卻開始有自己的想法。
此時的孩子慢慢抗拒父母的講道理方式。
比如:“你要努力學習,不然長大後沒出息。”
說多了他覺得煩,就會反駁你:我有沒有出息那是以後的事。
這時候的孩子最大的慾望是:掌握主導權。
這就意味著,家長需要把主導權,交到孩子的手裡,即便父母愛孩子,也要給孩子參與的機會,讓孩子去實踐。
孩子從6歲開始,父母就要學會“放權”,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犯錯誤權。
我們給孩子的成長環境變得“寬鬆”了以後,其實孩子的很多問題也會慢慢顯現,這樣的教育會很輕鬆。
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給孩子參與的機會,總是打著“你還小”的幌子來限制孩子的行為,這就造成了很多孩子在依賴與逆反中越來越差勁。
韓國一檔綜藝節目中,一位媽媽把控制孩子做到了極致。
她要求:
女兒全部社交軟體的ID和密碼,必須讓自己知道;
女兒朋友的電話,以及朋友媽媽的電話,自己必須知道;
如果女兒不在家,媽媽每天會打很多通電話,詢問女兒在哪,和誰在一起。
媽媽總是對她不放心,會趁女兒睡覺時進入她房間翻看手機,白天會隨時搶走女兒手機,週末更是把女兒關在家裡不準出去。
女孩被媽媽24小時監管著,隱私也被暴露在媽媽的面前,讓女孩不堪忍受,整日生活在掙脫束縛的壓力下。
家長以為自己事無鉅細的關心,面面俱到地安排,是為孩子好,其實孩子感受到的是負擔和枷鎖。
生活在家長嚴格地管控下,孩子的自主權被剝奪,內心非常壓抑,積攢了許多憤怒的情緒。
兒童時期的孩子是可塑性最強的時期,我們要讓他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孩子的成長,父母就要少用“盯”這個詞去管教孩子。
父母要逐漸給孩子的教育“鬆綁”。
孩子的事,嘗試著讓他自己去解決、可以溝通,但不要強制孩子聽父母的,給意見,不做決定。
成為孩子的影響人,而不是控制者,讓孩子在父母的尊重裡找到自我。
03
12歲以後:收穫期
父母“慢”下節奏,孩子成長得更快
12歲以後,孩子進入青春期,是一個“成人”的過程,父母充當的角色不再是“管教者”,而是“影響者”
教育中心應該是“先自教,再影響”。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在教育孩子時常用的一個詞是—榜樣。
每天晚上七點之後就是他的學習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內他不允許別人打擾。
他的這一行為,深深地影響了兒子錢永剛。
兒子錢永剛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
“如果說我們家有什麼教育秘訣的話,那就是不教育,要說言傳,我們家幾乎沒有,主要靠身教。”
他在《父親錢學森牽著我的手》一文中,回憶父親時說:
讀書,是我們家的家風,我從這個家裡受到的最大影響是對書的熱愛。
在父親的影響下,我也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現在只要有喜歡的書,不管有用沒用,都買回來讀,毫無功利目的。
印象中,家裡最美的畫面,就是父親在燈光下認真讀書的身影。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塑造者”,那就是父母。
教人先自教這個道理,它真正的含義是:父母要以“慢”孩子而“快”自己的節奏,把對孩子的焦慮轉移到自身的努力上去,才能收穫優秀的孩子。
父母的垂範,才能讓孩子受益。
一些孩子行為的調查研究結果也表明,50%的孩子有自己模仿認同的物件,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為認同的偶像。
青春期的孩子很少能夠坐下來聽父母管教,更多的是觀察父母在如何做。
如果你的孩子很差勁,那你用行動去影響他,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你該怎麼做”。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父母的哪些習慣影響了你的一生?
一位網友說:
十幾年來,我的爸爸堅持每天6點半起床看書。
而我的媽媽,只要有空閒時間,也會拿起書本認真閱讀。
每天晚飯後,父母總是相約在樓下空地打球,或是跑步,回家後再樂此不疲地聊天。
多年以後,我才驚覺這些是父母“刻意為之”的教育。
曾經的我,早上起不來,一看書就發睏,可看到父母的堅持以後,就突然覺得早起沒有那麼痛苦了,讀書好像也沒有那麼難了,運動也成了每天的習慣。
教育孩子,就該“慢”一點,不要把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在耳濡目染中,這種學習會融入孩子的骨血中,成為了他們的習慣,也會成為最好的精神食糧。
04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拔苗助長,讓孩子成為我們心中那樣的人,而是提供一個平臺和機會,讓他成長為屬於自己那樣的人。
為什麼父母越焦慮,孩子越不能成才?
因為裹挾著父母壓力的成長是被動而無力的,沒有動力地努力最後都不會有結果。
孩子的世界應該是:充滿希望、被愛、被支援、有自由、有選擇,父母給孩子創造的這些機會,能夠讓孩子看到更高的世界。
因此:
父母的心“寬”一點,不要在該孩子玩耍的年齡給他一座高山,否則他會被壓垮;
給孩子的環境“松”一點,不要阻止孩子去找尋自我,否則他會失去自我;
讓孩子的成長“慢”一點,用自身的努力去勉勵,讓孩子看見世界的光。
教育是一個緩慢且優雅的過程,沒有“成功”,只有“圓滿”,父母的張弛力方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END-
本文首發平臺:薩提亞育兒(ID:satiryuer),傳播薩提亞、NLP、催眠、家排、NLP教練技術、親密關係等實用心理學,與大師相遇,讓心理學快速改變你的人生,轉載僅限微信公眾平臺,請聯絡授權。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