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潛在BD大單:差異化國產FIC雙抗

近來大熱的雙抗分子們,初步的資料驗證即將到來。
2024 ASH(美國血液學會)的年度會議放出了摘要,國內眾多Biotech分子紛紛亮相,如康諾亞宣佈Newco交易的第二天就在ASH摘要中公佈了其相關管線CM336初期的臨床資料,另外齊魯製藥,正大天晴,岸邁生物等在研雙抗的資料也紛紛在摘要中公佈。
最近的血液瘤雙抗BD中,以TCE方式的雙抗為主,安進的血液瘤TCE雙抗已經上市近十年,強生、羅氏的針對血液瘤的雙抗也都已上市。在目前TCE雙抗血液瘤領域的日趨內卷形式下,擁有差異化機制或差異化靶點的雙抗分子顯然是難得的,假若CD47方向的雙抗有了初步資料驗證,會不會產生潛在大額BD機會?
答案顯然是大機率的。
01
RRMM管線資料對比
康諾亞的雙抗CM336是BCMA×CD3雙抗,披露的是針對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MM)的資料,岸邁生物的EMB-06和CM336在靶點和適應症相同,齊魯製藥的雙抗靶向GPRC5D×CD3,披露的同樣是針對RRMM的資料,維立志博與其靶點和適應症相同,宜明昂科的IMM0306是CD47×CD20的融合蛋白,針對適應症是CD20+的BHL(B細胞霍奇金淋巴瘤)。
資料對比方面,康諾亞的CM336是資料首秀。前面低劑量組爬坡過程可以跳過,直接看40mg以上劑量遞增的組,根據官網公佈的摘要,患者基線上,受試者的既往接受治療中位線數為4(2-15),中位隨訪時間8.0 個月時,cORR為60.9%(14/23)。其中 80 mg和160 mg劑量組(n=8),ORR為100%。
岸邁生物的摘要資料目前還沒檢索到,從之前公佈的初步資料來看,與康諾亞對比應該是不同的。它評估了從0.2mg開始爬坡到200mg的所有患者的療效。患者基線上,中位線數為3,在31名反應可評估患者中,ORR為 29% (9/31)。在接受劑量≥120mg 治療的5名可評估患者中,ORR為100% (1 CR、2 VGPR、2 PR),目前要等最新披露的確認ORR。
齊魯製藥的雙抗QLS32015同樣是資料首秀。患者基線上,中位線數為3(1-8)。目前評估了8名患者的療效,根據IMWG(國際骨髓瘤工作組)標準評估的ORR為75.0% (6/8),5 名 (62.5%) 患者被評估為部分緩解 (PR),該藥的劑量較小,劑量為2-800μg/kg,如果以60kg的體重來算,大概是0.12mg到48mg,而且PR的患者為6μg/kg和18μg/kg,算下來為0.36mg與1.08mg的總體劑量,與康諾亞和岸邁生物的劑量相差較大。
此外,副作用上,11例(100%) 患者均報告了治療相關不良事件 (TRAE),且均為≥3 級,最常見的CRS。
維立志博目前雖然獲得了孤兒藥認定,但資料也還沒有公開披露,根據華創醫藥團隊梳理的ASH資料,其療效CBR(ORR+SD)達到50%。
在RRMM適應症上,情況大致如此,從資料上可以看到,BCMA為主靶點的雙抗仍然是最穩健的開發策略,且有已經上市的藥物作為參考,劑量爬的稍高,ORR可以看到非常可預期的提升。而GPRC5D目前還偏早期,血液瘤深耕多年的羅氏在該靶點上開發的雙抗Forimtamig目前也只能看到I期資料。
但目前可以預見的是,在血液性疾病這一領域,目前TCE雙抗有非常明顯的紅海趨勢,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方向是繼續垂直深耕,向三抗推進,例如恩沐生物的三抗靶向CD3/CD19/CD20靶點,後兩者都是血液瘤的經典靶點。
另一條路,則是CD3之外的第二靶點。這一方向上,目前宜明昂科CD47型別的融合蛋白是獨一份的。
02
血液瘤的差異化競爭者
宜明昂科在血液瘤上的耕耘可以說是異類,它的總體戰略是先用CD47單靶點在這個領域裡試水,單藥與聯用化療同時推進,然後再推進垂直於血液瘤領域的雙抗,在CD47單靶點的融合蛋白的基礎上向上加結構,從而可以靶向針對血液性疾病的雙靶點。
靶向CD47的大分子藥物最重要的當然是針對紅細胞的副作用,究竟會不會引起溶血?在不會有這個最底層的問題解決的基礎上,才能在它基礎上談療效。康方和宜明昂科各自CD47藥物的方向不同,康方的解決方案是做成單抗,然後改造抗體的張角,讓它儘可能結合更少的紅細胞。宜明昂科的方向則是直接只保留抗體IgG1的Fc段,在Fc段上面加上了CD47結合結構域,因此說它是一個融合蛋白,而不是抗體。從機制上來說,它解決溶血效應的是更加徹底的。
在針對單靶點的IMM01基礎上,宜明昂科進化出了針對CD47×CD20雙靶點的融合蛋白——IMM0306。11月18日,IMM0306更新了聯用來那度胺Ib/IIa期臨床試驗惰性淋巴瘤(FL和MZL)療效資料。(FL為濾泡淋巴瘤,MZL為邊緣型淋巴瘤)。

(圖源:宜明昂科官網)

25例療效可評估的R/R FL患者中,ORR和CR(完全緩解率)分別達到了84.0%和40.0%;此外,2例療效可評估的R/R MZL患者ORR直接是100%。
除此之外,該雙靶點融合蛋白也在做目前大多數TCE雙抗都在做的事情:向自免領域拓展適應症。如岸邁生物的EMB-06在天皰瘡上拓展類似,目前IMM0306正在SLE適應症上開展臨床試驗,往B細胞靶向療法上發展,是SLE該適應症的趨勢之一。雖然現在眾多TCE雙抗在這方向有所動作,但目前並沒有任何一家TCE雙抗做出了臨床資料。
IMM0306在該適應症上呈現非常領先的趨勢:在今年十月,已經完成了該適應症臨床Ib期試驗的首例患者給藥。
IMM0306不管怎麼看,都是血液性疾病(或者說和B細胞有關疾病)中,除了TCE雙抗之外最具看點的差異化雙抗之一,具備橫跨自免、血液瘤兩大疾病領域的巨大潛力。
03
BD預期
目前來說,BD仍然是biotech確定性最高的管線“落地”方式之一,收回成本並盈利的預期遠比商業化銷售更加穩定,並且對自身企業估值的拉昇也是迅速的。
從八月以來,眾多針對血液瘤領域的雙抗/三抗大多以NewCo的形式完成了BD。
BD金額上,康諾亞和岸邁生物的雙抗靶點相同,最後總的里程碑付款是非常接近的,都在6.3億美元左右。岸邁生物首付款多出4400萬美元,主要是臨床I期資料更加成熟的首付款溢價。維立志博在雙抗的基礎上加了一個CD19靶點,這個雙抗最後總的付款額是6.14億美元+股權,主要原因可以推測為該分子還處於臨床前的早期階段,BD的總金額可能是進行了一定折價的,對比恩沐生物的三抗直首付款就達到了3億美元,後期還有5.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而BD金額最高的,是同潤生物的CD3×CD19雙抗,首付款就達到了7億美元,後期里程碑付款達到了6億美元。恩沐和同潤的BD溢價也與交易的對手方有關,恩沐的對手方是GSK,同潤的對手方是默沙東,都是MNC,出手更為闊綽。
其實對比血液瘤TCE雙抗的BD來看,BD的影響因素是可以對比較為清晰的,首先是是否有臨床I期的初步資料,這個確定性對首付款會較為重要。此外,首付款也與交易對手方密切相關,對手是MNC的話,會有很高的“MNC”首付款溢價——本身相比海外biotech擁有豐富的多的現金儲備。而里程碑付款和首付款的總和,可能會直接體現該管線的潛在總價值。
拆完行業BD趨勢,再說公司:宜明昂科已經針對PD-L1×VEGF雙抗——IMM2510完成了一次BD,但首付款並不高,只有5000萬美元,今天宜明昂科宣佈配股增發,募資2.34億港元。
但以現在宜明昂科開的適應症領域來看,還遠遠不夠。現在的它的靶點潛力和目前的研發底蘊來看,完全可以有高得多的天花板。
CD47靶點本來在實體瘤領域大有可為,康方開的聯用加單藥管線總共有16條,實體瘤領域和AK112等雙抗進行聯用,已經在挑戰癌王胰腺癌。而宜明昂科的IMM01在實體瘤領域與替雷利珠單抗聯用的試驗目前還在臨床I期,明明有著不比康方弱的安全性,卻推進速度較慢,這種情況下,宜明昂科選擇了再融資這條路。既可以拓展IMM01,也有助於該雙抗後續的海外再BD或者被收購。
結合宜明昂科今日的配售和加速臨床的決心,公司的做大額BD的動力充足,同時據上述BD拆解分析,宜明昂科IMM0306目前的資料BD給MNC的可能性較大。並且,宜明昂科IMM0306的靶點具有相當的差異化,若能把它的數條雙抗管線再往前推進一個milestone,增強管線的確定性,那麼可達成的BD總金額或許會突破過往TCE雙抗的天花板。
市場熱度,TCE雙抗已經展現了國外藥企的需求。企業方面,宜明昂科在如今這樣的寒冬下選擇再融資,並且仍然獲得了投資者的青睞,展現了其自身繼續推進臨床的決心。血液瘤/自免雙抗BD,或許會有新的天花板出現,期待後續宜明昂科後續管線適應症拓展和運作。
結語
市場投資者對BD交易的預期,主要可以從兩個維度出發,一個是海外藥企的熱門需求和長線規劃,其次是國內Biotech能否有匹配、潛力和進度靠前的管線。雖然CD47在過去“傷”了不少大藥企的心,但隨著全新機制的雙開出現,以及宜明昂科的CD47單抗安全性打底,相信更大樣本量療效或安全性資料的出現,將加速公司IMM0306的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