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以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創下20年來新低,30年期國債收益率執行至2.5%下方。本文結合海外經驗,探討長期利率下行的宏觀原因與政策啟示。
從國際上驅動長期利率下行的宏觀因素來看,一是資本回報率下降可能導致長債利率下行,典型的例子是90年代的日本;二是低風險偏好資金增加,1998-2020年美國長期利率在資本回報率穩中有升的背景下出現趨勢性的下行;三是通脹預期回落會使利率風險下降,進而帶動長債利率下降,典型的例子是80年代的美國;四是金融監管會增加對高流動性優質資產的需求,如次貸危機後巴III對資本和流動性的約束。
就我國而言,我國長期國債利率與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整體同向變化,2002年至今相關係數達到0.53;但本輪國債利率下行幅度明顯大於投入資本回報率降幅,表明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回落不能完全解釋本輪長期國債利率的下行。以股市、房地產為代表的風險資產調整帶來的風險偏好下降、通脹波動率與通脹預期的回落或是當前我國長債利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矽谷銀行事件後,央行更加關注商業銀行投資的利率風險。不過,從當前驅動利率下行的因素來看,提振風險偏好和通脹預期可能需要更多非貨幣政策的措施,如穩定資本市場預期、激發住房需求等。對於防範利率風險,可以考慮從宏觀審慎政策入手,加強對中小銀行的利率風險跟蹤監測,引入簡化的利率風險指標,例如資產負債的重定價期限結構和缺口、長期限證券投資佔比、OCI和AC科目未實現投資收益和損失/核心一級資本佔比等。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