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不想說。但還是忍不住。說幾句姜萍。
評價這件事,有兩個維度:機率,和立場。
先說機率。
一個17歲的中專生,能獲得阿里數學競賽預賽的第12名。這是個小機率事件。甚至極小機率。但恰恰是這樣的“小機率”,才吸引人,激勵人。換成一句話:一切皆有可能。所有的勵志故事,本質上都是小機率事件的實現。
之後,很多人質疑她。比如中考數學成績很低。如果這是事實,姜萍第12名成績的機率就更小了。比如板書有錯誤。這機率就更小了。比如把“數學分析”說成“數學方面”。這機率就更更小了。
至於這些質疑,能把一個這件事為真的機率,降到多低,人們的判斷很不一樣。這和各自的背景有關。
非數學專業(沒學過數學分析、複變函式)的人會認為,只要努力,第12名的成績,沒什麼不可能。這不是說不可能,而是說這個“可能性”有多大。只要努力,就能拿第12名,這在初等數學也許可以。在高等數學,非常難。高等數學到這個程度,需要很強的天賦。天賦還不夠,還需要長時間刻苦和專業的訓練。姜萍把“數學分析”說成“數學方面”,說明她沒有經過非常嚴格的數學訓練。所以,在非數學專業人眼中,這件事的機率,可能是1%。而在數學專業的人眼中,這件事的機率可能是1‱(萬分之一)。
但,1‱,並不代表不可能。
還有人質疑,說板書上有錯誤。我參加過不少短片的拍攝。很多鏡頭都是“劇情需要”。曾經有個短片,女科學家用手拿著電烙鐵的金屬部分,在焊電路板。科學家沒有被燙死,但是被罵死了。但拍過短片的同學可能會知道,這個場景多半是導演臨時起意,隨手拿起一個電烙鐵,說你拿著,假裝在焊電路板。對對對,就這樣。所以短片有錯,確實會降低此事為真的機率。但是,沒拍過短片的人,可能會覺得機率會從1‱,直接降到0%。而拍過短片的人可能會覺得,最多從萬分之一,降到億分之一。
但,億分之一,也依然不代表不可能。
姜萍參加一場數學競賽。網民參加了另一場。中國有14億人。億分之一,也有14人。這個爭論的本質,就是你相不相信,姜萍就是那14個人之一。雖然這個可能性極小。
那麼,你覺得億分之一的機率的事,會發生在姜萍身上嗎?
這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立場”了。這裡有三種立場。
第一立場,站在自己的立場。
站在自己的立場,我是“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上是有奇蹟的。相信億分之一,也有可能發生。
2006年,我寫了一篇文章《出租司機給我上的MBA課》。說一個計程車司機,每月掙8000元。當時大部分司機每月只能掙2000-3000。所以,很多人不信。後來,央視去公司查工資單,還派了輛車跟拍。發現真的有8000塊。於是,央視為他做了期節目,叫《走近科學》。
但節目出來後,很多人還是不信。他們說這是和央視串通的。說他後來被人打了,車被人劃了。反正不能開車了。他們從不相信,變成了不接受。因為相信這樣的人存在,對他們就是一種傷害。
我不認識姜萍。所以我不是相信姜萍。我是相信這種可能性的存在。雖然機率很低。
因為相信有你無法想象的真正的牛人存在,會讓你對這個世界充滿真正的敬畏。
第二立場,站在公正的立場。
站在公正的立場,我讚賞39位競賽入圍者,在決賽結束後,請願“調查”姜萍的行為。
如果真有人作弊,那對其他參賽選手來說是不公平的。潛規則如果不被懲罰,就是對堅持明規則者的不公平。他們同樣需要入選資格,他們同樣需要排名成績。所以,在有“合理懷疑”時,向主辦方(最重要的利益相關者)提出調查請願,是合情合理的。
尤其,是在決賽結束後才提出,為了不影響姜萍的考試情緒。
“合理質疑”,是這個社會稀缺的精神。但是,誹謗就不是了。
有人寫文章說,姜萍和她的老師有不正常關係。這是多麼惡毒的臆想。在沒有懲罰的情況下,這種話張口就來。它不是合理質疑。這是誹謗。
第三立場,站在姜萍的立場。
站在姜萍的立場,如果她沒有作弊,她今天所承受的一切,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如果她沒有作弊,一位優秀的數學少年天才,可能已經被罵到心理崩潰。
疫情期間,一位女兒請外賣員給父親送菜,外賣員經歷困難完成了請求。女兒打賞了外賣員200元。這件事本是個溫情的故事。在網上卻被網友指責報酬太少,引發網暴。最後這位女兒跳樓自殺。
所以,這個世界要求質疑者足夠謹慎。可能會傷害無辜者的,儘量私下向專門機構質疑,而不是公開。如果一定要公開,也不要覺得自己一定就代表了真理。你是在說一種可能性。而已。
質疑和網暴,一念之間。
但對當事人,這將揹負一生。尤其是一個17歲的孩子。
—-
姜萍事件,是個小機率事件。極小機率。但正是因為極小機率,才讓人倍受鼓舞。
合理質疑,是每個人的權力,也是公平的力量。但請儘量向責任機構提出。
而這件事的責任機構,建議要站出來。不要讓一個17歲的孩子,站在你的前面。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作者 / 劉潤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93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