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姜萍事件,從大眾傳播角度我的一點看法

引發無數爭議的姜萍事件,終於在今天有了一個階段性的結論:阿里巴巴達摩院官方宣佈“王某某”(即王閏秋)在預選賽階段對其學生(即姜萍)提供了幫助,違反了預選賽“禁止與他人討論”的規則。江蘇漣水中專也釋出了給予王閏秋“誡勉談話處理”的情況通報。
社交媒體上還有極少數人宣稱後續還有翻案的可能性,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除非發生什麼奇蹟,否則這大機率就是最終結論了——姜萍不是天才少女,她應該不會被任何高校破格錄取,今後阿里巴巴數學競賽肯定會進一步加強管理。至於王閏秋,接下來應該也不會再有機會參加這樣的競賽了(應該會被競賽主辦方婉拒)。

我不是數學方面的專家;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是數學方面的專家,阿里巴巴數學競賽的試題我們幾乎連一道都做不出來。那麼問題來了:姜萍事件這個高度專業化的事件是怎麼變成全網熱門話題的?

這個事件在傳播學角度的討論價值,要遠遠高於在數學角度的討論價值。

畢竟,絕大多數數學題目,會做就是會做,不會做就是不會做,沒什麼可爭辯的;但從大眾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傳播角度看,就遠非如此了。

從今年6月至今,姜萍事件的傳播和爭議軌跡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1. 阿里全球數學競賽公佈預選賽結果,中專生薑萍意外進入決賽。此時引發了一波全網熱議,但熱度還比較有限。
  2. 阿里達摩院派人到漣水中專對姜萍拍攝了影片,正規媒體紛紛跟進,再加上自媒體大V紛紛表態,此事遂上升為全網熱門話題。
  3. 然而,姜萍在影片中的板書以及筆記內容似乎存在低階錯誤,引發大量質疑。正方和反方在社交媒體上反覆交戰,爭議遠遠超出了數學的範圍。
  4. 8月舉行的阿里數學競賽決賽本來可以成為終結爭議的“試金石”,但結果遲遲沒有公佈,姜萍本人又從不對外發聲,爭議遂一直持續至今。
  5. 11月3日(即今天),阿里達摩院和漣水中專的兩份通告終於給事件劃上了句號,至此爭議已持續了近五個月。
在一開始,姜萍的故事是人類特別喜歡看的那種故事——出身低微、被人忽視的天才少年/少女,像掃地神僧一樣突然震撼全場,迅速登上世界巔峰。在世界數學史上,確實也存在這樣的先例,例如印度天才數學家拉努馬金,乃至年輕時的華羅庚,都在沒有經過專業數學訓練的情況下逆襲成了大數學家。這當然是小機率事件,可是世界那麼大,機率再小的事情也可能發生。歸根結底這是一個學術問題;問題在於,從一開始,圍繞姜萍事件的絕大多數討論就不是從學術角度出發的,大家各有各的訴求,但都與學術無關。

先說正方角度。

許多媒體和自媒體的態度很鮮明,那就是要“贏”

如果一箇中專少女就能震驚數學界,那麼我國教育之成功、人才之濟濟也就可以想象了。例如,金燦榮在6月20日表示,姜萍是“一個努力的中國孩子”,像這樣努力的中國孩子還有很多很多。盧克文則在6月19日表示,天才的姜萍值得讚許,她的老師王閏秋更值得讚許,畢竟“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我們應該鼓勵王閏秋這樣的千里馬去發掘更多的姜萍。上述兩位大V都是專業“贏學家”,姜萍是一個很好的“贏的論據”,應該充分放大其價值。

另一些人(多見於微博、豆瓣、小紅書等平臺)的目標則是“打拳”

姜萍不但是一個女生,而且是一個出身農村的女生,好像還不是獨生子女。一個這樣的女生能震驚主要由男性構成、由男性掌握話語權的“全球數學界”,其宣傳意義絕對不可小視。尤其是在7月以後,姜萍影片板書裡的低階錯誤引發的質疑之聲越來越多,為姜萍辯護的人採取的主要話術則是“你們就是看不慣天才少女”,“難道女生就不配成為數學天才嗎”,等等。這種打拳行為也引發了對面的“反向打拳”,宣稱女性在數學上的天賦就是不如男性云云——總之已經與學術本身毫無關係了。

還有一些人的目標是“拷問教育制度”把姜萍作為論證當前教育制度僵化、埋沒人才的一大論據,主張提升大學乃至中學錄取的“靈活性”。這些人往往與前兩者有重疊,例如某些“贏學大V”同時也發表了希望大學為姜萍這樣的“偏科天才”提供上升通道。公允地說,這些人並非全是出於利益角度,畢竟教育制度就是要與時俱進的,關鍵是怎麼改進。如果在數學這樣一個公認最嚴謹、門檻最高的領域也能出現拷問教育制度的天才,那麼教育制度或許真的需要改進了?
除此之外,還存在一股不可小視的力量,那就是中文網際網路常見的反智主義大V群體(往往與“贏學家”有重疊):他們一貫致力於證明“知識分子沒什麼厲害的”,知識界搞的那套東西純屬故弄玄虛,普通人稍加訓練就可以輕易手撕。某個千萬粉絲的公眾號(已被封)曾宣稱“運載火箭的原理無非就是中國古代的竄天猴”;如果它沒有被封,今天肯定會傲然宣稱“姜萍證明了全球數學界不過如此”。這套反智主義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在此就不展開討論了。

反方是最後的勝利者。然而,在反方立場上,真正從學術角度討論問題的也寥寥無幾,畢竟數學這個垂類太狹窄了、門檻太高了。絕大部分人其實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藉著姜萍這個由頭,宣揚自己的觀點或打壓別人的觀點而已。

上文已經提到的“反向打拳”就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其實,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很有興趣看看,如果姜萍是個男的,社交媒體的討論又會演化成什麼方向。可惜事實不容假設。

另一個重要方向(多見於知乎)是藉助“姜萍造假醜聞”去打擊阿里等網際網路大廠。我至今還對今年7月看到的一個知乎熱門回答記憶猶新,其大意是:姜萍是以阿里為首的“網際網路資本”為了挑戰國內教育制度而造出來的神,對姜萍的所有宣傳都是在對教育制度逼宮,其最終目的是製造“當代東林黨”,全面奪取教育話語權……我把這個回答讀了好幾遍,不是因為它正確,而是因為它以雄辯的方式論證了一個扯淡的邏輯,讓人不由回憶起多年前的“梁效”“羅思鼎”。其實宣傳姜萍最用力的是諸多媒體和自媒體,而不是阿里達摩院——就算想挑戰教育制度也輪不到它啊。
當然,從整體上講,反方的態度還是比正方科學得多,論據也充分得多,例如姜萍那個著名的“主=6”板書。說來慚愧,在看到那個板書之前,我也樂意相信姜萍是天才少女,還覺得反方未免過於苛刻、小題大做了一點。在看到板書之後,我還是希望姜萍或其老師能出來正面回答一下,說不定是書寫習慣導致的烏龍呢?可惜沒有回答,也沒有其他解釋。作為一個數學水平停留在十多年前的人,我是從那時起感覺整個事情有造假可能性的。從那以後還堅定站在正方立場的,除非有什麼獨家內部訊息,否則就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由於某種巧合,姜萍事件落幕的日子,恰好與美國大選的日子相差無幾。這兩件事情看似沒什麼關聯,但是從大眾傳播角度看,卻存在相當的可比性。我記得早在2012年,奧巴馬與羅姆尼競選的時候,就有美國媒體提出:

自從網際網路普及以來,所有美國政治議題都是全國議題,再也不存在區域性或某一垂類的議題了。

如果某個議題不具備“全國性”,那隻能說明它不重要,不值得任何一方投入資源。

時至今日,上述趨勢更加明顯了。哈里斯與特朗普爭議的話題,以及兩黨國會候選人、地方候選人爭議的主要話題,大部分都是“全國性議題”。我還要補充一句:它們還都是“意識形態議題”;在大選中已經不存在純粹的技術性或專業性議題了。例如,前幾天哈里斯與中立選民在電視節目中對話,當選民問她如何解決通貨膨脹、如何搞好經濟時,她的回答幾乎完全基於意識形態——大公司是造成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特朗普就是這些大公司的代表,經濟問題其實是一個公平性問題,所以堅決不能讓特朗普這樣的極右翼上臺,等等等等……

另一邊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特朗普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行的大型造勢活動充斥著對哈里斯的意識形態妖魔化,不同之處在於,特朗普總歸還提出了一點技術上的解決方案。不過這是五十步笑百步了,反正出席活動的選民也不會在乎那些技術上的問題,他們只會對妖魔化自己的對立面感興趣,還會搖晃著應援棒,高呼:“罵得更狠一點!不要只是罵,還要把他們關起來!”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趨勢。這是社交媒體時代無法避免的趨勢。正是在這種趨勢下,姜萍事件這樣一個看起來討論門檻應該很高的“學術問題”,逐步發展為與學術關係不大(甚至毫無關係的)“立場問題”。如果大家真的關心技術層面,那麼在7月以前,應該沒人表態才對,因為當時無論正方還是反方都沒有任何技術證據;而到了8月以後,應該所有人都站在反方才對,因為當時的技術證據已經足夠給整件事情蓋棺論定了。幸運的是,事件真相公佈的時間足夠晚,從而給了反智主義大V們一個下臺階的機會,因為觀眾大多已經不記得他們四個月或五個月以前說過些什麼了。

附帶說一句:姜萍事件絕不是我這幾年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最反智的事件,甚至排不上號。就在此時,還有數以百萬計的人認為貝萊德、先鋒領航或道富環球等公募基金公司是全球資本市場的終極大老闆,控制著數十萬億的財富以及人類世界的走向。很顯然,這是對金融業尤其是資產管理行業毫無常識的體現。相比之下,認為一箇中專女生能夠像當年的拉努馬金那樣震驚全球數學界,倒也算不上特別反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