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李麗
隨著舒適化醫療的逐步普及,分娩鎮痛已經成為麻醉科重要工作之一。而作為麻醉醫生,除了辛苦,更多的是擔心。

這種擔心,來自於手術室外麻醉、操作環境條件不具備、產科醫護和產婦都具有極高期待值,似乎這種鎮痛一定會百分之百成功。至於麻醉風險和併發症,似乎在這裡成了“例外”,認為不可能發生一樣。
產科的這種分娩鎮痛操作有幾大特殊之處:
1.患者通常較胖,這非常考驗麻醉技術。儘管難度很大,但除了麻醉科以外的人員仍然期望值很高。
2.患者通常是在產床上,產床不同於手術床,產床可能更高、床更窄,加上腿架等影響,進一步增加了操作難度。
3.為了防止意外而必須的“實驗量”通常不按照要求進行。
4.患者痛苦狀態以及催促行為給麻醉醫師更多壓力,操作過程可能加快。
5.麻醉醫生通常不會在麻醉實施完成後守護患者更久。
以上各項,大大增加了這種麻醉或者鎮痛技術的風險。至於如何解決,大家又似乎沒有什麼好辦法。如果您認為分娩鎮痛還有哪些問題,歡迎在下方留言處補充。或者,如果您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歡迎補充。
可以說,分娩鎮痛是一個容易讓麻醉醫生栽跟頭的地方。下面,我們介紹一個案例,大家以展開討論~

病例介紹:
在進行鎮痛分娩後,產婦很快出現雙下肢麻木無力,右下肢偏重。
因胎兒宮內窘迫,醫生立即將產婦轉入手術室,在腰硬聯合麻醉下為其行剖宮產術,順利娩出一男嬰。
術後第1天,產婦右下肢仍然麻木無力。
術後第3天,產婦右下肢仍未見好轉,此後該患者一直接受營養股神經、腰部及右下肢理療、針灸、高壓氧等對症治療。
至術後4個月,患者右腿已可以自如抬離床面。
繼續對症治療,歷時7個月,右下肢活動基本正常。

醫患對簿公堂:
患方認為:麻醉後患者右下肢就出現麻木無知覺不能行走的症狀,患者身體無任何疾病,右下肢損傷和功能障礙是由醫院鎮痛分娩麻醉導致的,構成醫療事故。
麻醉科認為:麻醉操作過程順利,腰椎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未見明顯異常,產婦產後右下肢麻木可能與產科神經壓迫有關。
產科認為:產科的神經壓迫及損傷是由於產婦過度肥胖、巨大兒、器械助產等原因所致,均在產後6~8周恢復。而該產婦既不肥胖,新生兒體重正常,又無器械助產,因此產婦右下肢神經損傷與產科因素無關。
醫療鑑定意見:患者麻醉前無上述症狀,查體無異常;入院及術前無產科操作(無助產手術等),未發生意外神經損傷情況;患者骨盆測量正常,胎兒體重正常,未經陰道分娩,不存在胎頭壓迫神經的可能。
如此鑑定意見,似乎沒有什麼可辯駁的地方。但對於當值麻醉醫師以及在座的大家來說,誰也不敢說這類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那麼,我們可以嘗試從專業角度分析一下這個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規避這類事件,請大家留言~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