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漲解千愁

唱就行了!
要什麼花紅柳綠,要什麼假意逢迎?
昨晚瞘了眼北京衛視跨年晚會,竟然被深深迷住。
一群老炮,在空曠的北京工人體育場,對著寒冷的夜空,就那麼一首首地直給。
崔健、小柯、沙寶亮、齊秦、郝雲、新褲子、阿雲嘎…….
他們的臉鼻被凍得通紅,撥出的熱氣,在鏡頭前形成細小的白霧。
演出雖顯粗糙,卻是那麼帶勁。
何冰嘎著他的粗嗓門,咔咔地直喊:2023,讓蒼生安康,讓市井繁華!
老男人表情嚴肅,呼哧帶喘。
儘管他不斷地憧憬未來,提示希望,我卻聽到了難以掩飾的滄桑,蒼涼。
藉著北京工體63歲翻新之際,這臺名為“重溫經典”的晚會,非常簡潔,非常冷硬,非常北京。
當幾十年前的費翔,與阿雲嘎的舞臺重合;當溫婉的鄧麗君,與劉惜君的聲線交織…..
那一刻,真的讓人感慨萬千,心中百轉千回。
大眼在“致2022一封信”中說:“2019年-2000年,是一年;其實1949-2022年也是一年。”
如果沒有新生,如果新不如舊,不如懷舊,不如懷舊!
懷的什麼舊?
懷念當年的電視記者,舉著個話筒滿街追著人地問:你幸福嗎?你幸福?
就這麼一個話題,大家可以翻來覆去地罵記者SB,並且一罵幾個月。
IBM的一條“電子商務?沒聽過!”的廣告,就可以登陸新聞榜。
懷念那時的策劃,竟然如此淺白、幼稚,想著都有些浪漫了。
那時候一到年底,財經和民生記者,還喜歡追著專家大佬問:明年的房價,你覺得會漲嗎?
那時的行業精英,還特別喜歡跨界充當青年導師,彷彿賺了點錢,就可以成為全能上帝……
後來慢慢地,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記者們都不再問了;行業大佬們,也消聲匿跡了;所謂的青年導師,也已經屁滾尿流成了泥菩薩。
不問了,有三個原因:
一是不新鮮了,當初的香餑餑,現在成了臭狗屎;
二是沒精力了,有更多更勁爆的新聞要去追;
三是沒膽氣了,被嚇趴,支稜不起來了。
風水輪流轉。
今天我卻忍不住想再問一下:你認為明年的房價會漲嗎?
提這個問題,是因為從上到下,很多人都希望它能漲一漲。
或者說是“反彈”一下。
一是經濟上需要它漲。
作為國民經濟第一大支柱行業、地方政府最大收入來源、居民最重要財富、銀行最大風險敞口,房地產不僅帶動上下游數十個行業,以2021年計,還帶動了超過3000萬人的就業。
所以說:房地產是週期之母,房地產穩,則經濟穩
二是政策上也差不多給到位了。
連鬱亮都罕見放言:時隔20年房地產再從支柱產業,政策向好的力度、廣度超出預期。
要知道2018年,鬱亮成功預見了接下來的危機,並喊出了“活下去”。
如今4年過去了,萬科顯然是地產行業活得最健康的企業之一。
但是不是意味著:整個房地產市場,也成功活下來了呢?
三是市場潛力和空間還是有的。
不說城鎮化,單說第一批商品房,很多現在都到了該升級換代的時候;
雖然出生率持續走低,老齡化也越發嚴重,但不可忽視的一點,人的壽命也越來越長,單身和離異的人士,也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有單獨的房子。
至於購買力問題,這三年,大家是真的窮啊。
但是對於有能力購買的群體,不過是伸縮之間的事,疫情對他們的生活並未造成大的影響。
房子是建給有錢人的,這話有點殘酷,但現實就是這樣。
據央行調查:未來三個月僅有16%的居民打算購房。這一比例大幅低於三季度的17.1%,並創下了2016年下半年以來的新低。
可是,這又能說明什麼呢?
正是疫情海嘯之際,用病人的心情去談論未來的意願,多少有點先入為主。
最近上海、北京都不斷爆出日光碟,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優質房源,仍然是供不應求。

12月26日,東莞全域32個鎮街取消住房限購。

除了東莞之外,

僅僅

12月,就有荊州、蕪湖、廈門、南京等多個城市宣佈放鬆限購。

其中南京、廈門都屬於傳統的炒房熱點城市,它們往往具有政策風向標的作用,以往每次露頭都會被叫停,但是這一次,居然沒有。

另外,相關資料顯示:截至12月26日,全國已有超330個省市(縣)釋出了595次房地產鬆綁政策。

現在,就看一線的幾個城市了。
昨天我把這個問題拋給我的老領導,一位地產行業的真正老炮。
領導用一句話做了總結,那就是:一漲解千愁
領導認為:市場會在經濟和ZZ上找平衡,但是身體一定是誠實的
需求的角度不太有利,這幾年有效購買力弱了。但是由於拿地少了,供應量也相應減少。只要第一波上去,後面不排除出現搶購,這樣就有機會出現短期快速上漲。”
“從貨幣的角度是要漲的,因為錢放得多了。”
漲了之後,能否站住就看需求支撐了。”
總之,還是漲一漲吧,先漲起來再說。
房住不炒是沒錯,但是市場買漲不買跌,也是真理。
漲了才有下單;
有人下單,市場才會活起來;
活起來,整個產業鏈才有錢賺;
企業有錢賺,員工才有工資領,其他行業才會跟著沾光;
大家都有錢了,才能真正的蒼生安康,市井繁華
如果說,寒光照鐵衣,是2022的寫照
那麼,一漲解千愁,就應該是2023的解藥
道理就那麼簡單。
2023年1月1日星期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