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知識局
文字 | 緋紅之豬
校對 | 朝乾 編輯 | 哈

作為一個多年沉迷遊戲的老宅男,人到中年後,快節奏的遊戲屬實玩不動了,倒是越來越迷戀SLG這種種田爆兵、擴張地盤的玩法,一邊玩還能一邊刷刷鍛刀、修牛蹄的影片,玩兒著不累,還很解壓。下班路上掏出手機攀科技樹發育,選個良辰吉日出徵取得酣暢淋漓的大勝,一天的疲勞便煙消雲散了。
在遊戲裡發號施令,大展宏圖
緩解下生活工作的壓力▼

市面上SLG遊戲,題材最多的還是三國,幾家大廠各來一個,玩來玩去也都差不多,天天覆興漢室,都快麻了。但三國在市場上實在是太好用了,嘗試其他題材反而需要點冒險精神。
然而,最近一款科幻題材的SLG新作——《群星紀元》,著實讓我眼前一亮,找回了腎上腺素飆升的感覺。這種感覺不亞於我第一次看到《流浪地球》電影中,宛若山峰一般高聳的行星發動機那般。
▼

科幻題材的SLG本來就少,這個還屬於“中式科幻”,放在十幾年前是非常小眾的,但今天中國本土的科幻文化已今非昔比,受眾規模完全可以支撐起更多媒介型別的大型作品。
上手以後,這種外星建基地打蟲子的劇情,一下就擊中了我的心趴,有種夢迴上學時玩《星際爭霸》的感覺。哪個科幻宅會不喜歡操控一堆機甲,去打爆外星蟲群生物呢?
▼


關於中式科幻,大部分人先想到的估計是劉慈欣。不過除了大劉,還有一個名字必須提一下——葉永烈。

激盪50年:從葉永烈到劉慈欣
前幾年,影視劇版的《流浪地球》、《三體》爆火,很多人是第一次領略中式科幻的魅力,畢竟影視遊戲這類內容形式天然的比文學受眾更寬,但它們相當程度都離不開文學原著。
現象級的優秀科幻作品讓更多人關注到中式科幻
(圖:流浪地球)▼

而中式科幻文學的開山鼻祖,是半個世紀前葉永烈寫的《小靈通漫遊未來》。
在這部作品裡,主角誤打誤撞地上了一艘前往“未來市”的氣墊船,葉永烈以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構建了關於未來的城市生活的圖景。
“未來市”的生活,並非西方科幻中的 “賽博朋克”那般牛馬不如。相反,這裡的生活因先進的科技變得便捷而高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和諧融洽。
這是多少人的童年啟蒙作品啊▼

葉永烈在《小靈通漫遊未來》中描述的未來科技,如“半導體電視電話機”、“電視手錶”、“會下棋的機器人”、“寫話機”等產物,如今已成為現實。
曾風靡多年的小靈通手機
就是根據這本書來命名的
(圖:壹圖網)▼

但還有些黑科技,諸如“人造太陽”、“沒有輪子的水滴汽車”、“坐火箭去月球避暑”,除了讓我在閱讀時感到作者的腦洞之餘,也實在感慨即使在今天也依然難以辦到。
曾經的未來已來
現在的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圖:壹圖網)▼


《小靈通漫遊未來》成書於經濟條件落後的60、70年代。書中暢想的未來,代表了那一代人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待。這可以算是中式科幻的1.0時代,比起科學,更注重幻想,幻想未來科技能改善人類的生活體驗。
而劉慈欣的硬科幻,則稱得上中式科幻的2.0版本,他的作品以“硬科學”為基礎,去推演未來人類可能擁有的技術和可能面對的挑戰。
在《流浪地球》中,面對太陽生命末期的“氦閃”,人類並沒有造個宇宙飛船一走了之,而是選擇把地球從太陽系帶走,遷往另一個宜居星系。
直接就再見太陽系了
(圖:流浪地球)▼

這是一段長達2500年的流浪,是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才能完成的壯舉。在冰冷的宇宙法則中,人類以渺小之軀集體書寫壯麗的抗爭史詩,為中式科幻增添了一絲女媧補天式的悲壯色彩。
比起宣揚個人英雄和家庭守護的西式科幻來說,中式科幻更關心文明的存續,更強調人文關懷。
近年來的中式科幻改編作品大熱,體現了中國科幻產業的蓬勃發展。前不久釋出的《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中提到,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達1089.6億元,連續兩年破千億元。
《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

其中,中國科幻遊戲產業24年總營收高達718.1億元,足以說明這個市場足夠大,遊戲玩家也願意為好的作品買單。相比之下,兩部《流浪地球》電影的總票房合計約87億元,這已經算是非常優秀的成績了,但比起前者還是差一個數量級。
在科幻文化中,宇宙探索、星際殖民算是個很火的方向。做成遊戲,在玩法上也很適合策略戰鬥為代表的SLG賽道。不過之前做的人比較少,現在有了這部《群星紀元》,算是在這條賽道上提前起跑了。
▼

作為一個SLG玩家,我玩到的更多是過去的故事,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作為見證者與參與者。如今,在《群星紀元》遊戲中,我可以書寫未來的新篇章,想想還有些小激動呢。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很多科幻作品中,人類在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都會逐步離開孕育人類文明的母星地球,前往過去只能仰望的璀璨群星之間,逐步在異星建設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我們將會徹底擺脫重力的束縛,目標是征服頭頂的星辰大海。
《群星紀元》的背景設定也不復雜:玩家在神秘莫測的陌生星球上,從零開始建立基地、攀科技樹,並控制兵種單位,掃平異形蟲群與反派勢力帝國軍隊。
▼



相比一般的走格子SLG遊戲,《群星紀元》進行了大幅改動與升級,最明顯的便是在戰鬥中加入了RTS即時戰略的遊戲要素,簡單說就是我可以“微操”的部分更多了。
一般的SLG遊戲中,我只能“觀摩”系統自動生成的戰爭結果。這種不能直接上手的“電子鬥蛐蛐”,導致玩家的代入感不足。
而《群星紀元》中的玩家,可以像RTS遊戲那樣,自由控制兵種單位,真正實現“機槍向左移5米”。面對蟲群大軍的來襲,遊戲還添加了塔防要素,玩家可以自如佈置防禦火力,而不是像一般SLG遊戲那樣純純捱揍。
蟲群大軍圍攻玩家的基地▼

《群星紀元》還有一個很創新的玩法——部分單位可變形。譬如 “颶風戰甲”,可以在空中和地面單位之間切換,不同模式下打法更多元,進一步增強了戰鬥的策略性。
遊戲中的部分單位可以變形,從地面單位變為空中單位▼

此外,兵種間的剋制、屬性,在build部隊時必須要考量。Tank、奶媽和DPS都得配置好,而不是像我小時候玩《紅警2》那樣,逮著一個強力單位就可勁造、一招鮮吃遍天。
作為一款中式科幻遊戲,《群星紀元》在兵種單位命名上,帶有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玄武泰坦、重明戰機、瑤光母艦、烈陽戰車……
不論是源於上古神獸的玄武,還是北斗七星的瑤光,這些名字對於熟悉中國文化的玩家來說,屬實親切。
滿滿的中國元素▼




其實,激盪近半個世紀的中式科幻,吸引我們中國科幻愛好者的最大魅力,正是其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我們不需要再像西式科幻作品那般,費勁巴拉地找尋與理解背後的外國文化核心。
中式科幻在閱讀時更是倍感親切,彷彿葉永烈與劉慈欣這樣的科幻大家就站在你的面前,將故事娓娓道來。
《群星紀元》自去年首次曝光、測試後,在一眾三國SLG遊戲中,顯得那麼與眾不同。在前不久舉辦的中國科幻大會第三屆科幻星球大賽中,《群星紀元》成功摘得“科幻遊戲作品冠軍”殊榮。
▼

不僅如此,《群星紀元》遊戲還獲得了與會的多位科幻大咖的共同支援,其中包括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慈欣、名譽院長王晉康、副院長超俠。劉慈欣更是親自來到《群星紀元》的展位,下場支援這款中式科幻SLG新作。

村裡下一個理工大學生?
去年《黑神話:悟空》大火,中文網際網路上突然迎來了一小波國產遊戲井噴。不過,這些國產遊戲走的多是延續《黑神話》ACT、ARPG的類魂遊戲的路子。
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的黑神話悟空
振奮了很多中國遊戲開發者的信心
(圖:《黑神話:悟空》)▼


不是說大家去做“類黑猴”遊戲不好,而是跟風又拿不出新東西,很容易讓人審美疲勞,顯然無望成為“村裡下一個大學生”。
當下,SLG遊戲這條賽道正處於三國題材的“率土Like”扎堆的狀態,雖然循規蹈矩不容易犯錯暴死,但吸引新玩家越來越難。
與其在擁擠的賽道上卷生卷死,不如另闢蹊徑,做科幻題材的SLG遊戲。中國科幻遊戲玩家基數相當龐大,從《賽博朋克2077》《戰錘40K:星際戰士2》在國區的大賣,就可見一斑。只要是素質過硬的科幻作品,玩家自然會慷慨解囊。
▼


《群星紀元》顯然走對了路子,讓人耳目一新,具備了“村裡下一個理工大學生”的潛質。
今天,《群星紀元》正式首發上線,屆時還將會與科幻IP《吞噬星空》,以及星際種族戰爭鼻祖IP《星河戰隊》進行聯動。更勁爆的是,遊戲將會由《三體》電視劇中史強“大史”的扮演者於和偉代言,屬於是破圈聯動了。
▼



正如劉慈欣在中國科幻大會的訪談中提到,國產科幻遊戲是中國科幻產業未來的增長點。近年來,中國科幻遊戲產業的營收,遠遠高於科幻閱讀與科幻影視產業,也從側面佐證了大劉的這句話。
要知道當年葉永烈《小靈通漫遊未來》橫空出世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作家學者加入到撰寫科幻文學的大軍中。而在前人栽種的這棵參天的科幻之樹開花、結果後,方才能有劉慈欣將中式科幻推向更高的層次。
作為第九藝術的遊戲,相比文學顯然在普及度、適用度上面更具優勢。優秀的科幻遊戲作品,對中式科幻的發展,作用不啻於當年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也許下一個葉永烈、下一個劉慈欣,就來自於玩科幻遊戲的你我中間。
▼

作為一個打小就喜歡玩遊戲的科幻迷,我玩的都是《星際爭霸》、《光環》、《賽博朋克2077》這樣的外國人制作的科幻遊戲。相信也有很多像我一樣的玩家,在心底總是期盼著能有一款由我們中國人制作、採用中式科幻敘事與核心的科幻作品。
今日首發,一起加入捍衛文明成果的戰爭吧▼

現在時代已經不同了,已經是一個國產遊戲“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時候,這屆玩家早就不滿足只玩外國3A了。咱自己文化裡的賽博神話、量子修仙這些腦洞,老外根本整不明白,還得是咱自己來。
現在高素質新遊評論區看到“國產”倆字,玩家們巴不得用錢包投票把國產遊戲送上熱銷榜。再說了,誰不想在遊戲裡開著機甲暴打外星人,或者用太極陣法破解星際迷航?這波文化自信可不是嘴上說說。這屆年輕人,是真的想把國產科幻遊戲抬進世界賽場的!

1、《60年前的《小靈通漫遊未來》,多少科幻美夢已成真?》
2、《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連續兩年超千億元》
3、《《群星紀元》榮獲科幻大獎!還獲劉慈欣、王晉康和超俠聯袂支援》
4、《獲騰訊、祖龍投資,一個使用者10塊錢?他們想打造新的賽道神話》
5、《《三體》與《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遊戲也要崛起了?》
6、《三測提前大火,資料亮眼,今年最“對味”的國產科幻SLG浮出水面!》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