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3日,央行釋出《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認為,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貿易增長前景面臨諸多挑戰,海外通脹風險仍需警惕;2025年,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積極因素增多、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經濟將保持穩定增長。
存款準備金制度可能醞釀改革。《報告》指出,“未來,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和金融市場發展情況,進一步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考慮到當前加權平均準備金率為6.6%,已經較為接近5%的最低水平,可能需要透過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進一步開啟降準空間。
超儲率回落至歷史次低水平。2024年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為1.1%,僅高於2011年6月末水平,流動性缺口有待降準補充。打破資金面緊平衡的關鍵因素可能包括:中美貿易關係對出口的影響,以及央行匯率政策的態度變化;兩會前後宏觀政策的落地情況;政府債的發行節奏變化等。
《報告》披露了支援資本市場的兩大工具操作情況:互換便利操作量方面,2024年10月、2025年1月分別開展操作500億元、550億元;回購增持再貸款方面,截至2024年末,我國上市公司披露擬申請回購增持貸款金額上限近600億元。
針對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報告》指出要“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重申“防範資金沉澱空轉”、“防範匯率超調風險”等。在金融市場制度建設方面,銀行間市場可能推出支援科創、消費的創新品種。支援科創方面,可推出“附認股權科創票據”等創新產品;支援消費方面,可推出支援消費基礎設施的專項債務融資工具、不動產信託資產支援票據(類REITS)等。宏觀審慎方面,即將出臺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名單。
2024年12月末,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一般貸款利率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均較9月末繼續下行,再度創下歷史新低。2024年12月末,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一般貸款利率與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分別為3.28%、3.82%和3.09%,分別較9月下降39bp、33bp和21bp。
事件:
2月13日,央行釋出《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點評:
一、海外通脹仍需警惕,全球貿易面臨挑戰
《報告》對國際和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的主要判斷包括:
一是從國際形勢來看,海外通脹風險仍需警惕,貿易增長前景面臨諸多挑戰。第四季度《報告》指出,主要經濟體經濟復甦分化,美國經濟保持韌性,歐元區和英國經濟增長乏力。主要發達經濟體通脹壓力總體回落,但進入降息週期以來通脹有所反彈,對平衡經濟增長和通脹提出更多挑戰。2025年,地緣政治局勢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多國面臨財政與債務風險,全球貿易和投資增長存在制約。
二是從國內形勢來看,2025年回升向好積極因素增多、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經濟將保持穩定增長。《報告》指出,2024年第四季度以來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生產、需求、物價、收入、預期等主要指標呈現出積極變化。2025年經濟將保持穩定增長,國內需求具有較大改善潛力,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物價有望延續溫和回升態勢。隨著前期一攬子增量政策效果持續顯現,2025年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逐步落地顯現,經濟回升向好勢頭有望進一步增強,支撐價格回升的有利因素增多。
二、存款準備金醞釀改革,超儲率創下歷史次低水平
存款準備金制度可能醞釀進一步改革。《報告》在“專欄3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動態演進”中介紹了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演進歷程,指出存款準備金工具“總量調節的功能更加聚焦”;“未來,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和金融市場發展情況,進一步完善存款準備金制度,發揮好存款準備金工具的政策調控功能”。《報告》披露,2024年末,金融機構加權平均準備金率為6.6%,而目前大型銀行、中型銀行和小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分別為8.0%、6.0%和5.0%,平均準備金率和中型銀行準備金率較為接近5%的最低水平,未來,可能需要研究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進一步開啟降準空間(相關研究請見《5%的法定準備金率“下限”可以突破嗎?》[1])。
2024年末超儲率為歷史次低水平。《報告》披露,“2024年末,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為1.1%”,這一水平是2001年有資料以來的次低水平,僅高於2011年6月末。超儲率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和1月以來大行淨融出餘額持續處於低位的現象一致,表明銀行間“水位”極低。為了改善銀行間流動性緊平衡的格局,後續仍需要透過降準補充長期流動性。觸發銀行間流動性變化的關鍵因素可能包括:中美貿易關係對出口的影響,以及央行匯率政策的態度變化;兩會前後宏觀政策的落地情況;政府債的發行節奏變化。

三、創設貨幣政策新工具,逐步增加國債買賣
2024年以來,人民銀行創設了一系列貨幣政策新工具,並逐步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增加國債買賣。
買斷式逆回購補充了操作工具期限,盤活債券押品。買斷式逆回購方面,為更好平衡債券市場供求,202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啟用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有效盤活債券押品,增加可交易債券規模;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期限不超過1年,彌補了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和1年期MLF之間的工具空白,進一步提高了流動性管理的精準性。

支援資本市場的兩大創新工具方面,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打通了央行向非銀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援的渠道,有效改善市場預期和社會氛圍,帶動股市交易量和市場指數明顯回升。互換便利操作量方面,2024年10月、2025年1月分別開展操作500億元、550億元。回購增持再貸款方面,截至2024年末,我國上市公司披露擬申請回購增持貸款金額上限近600億元。
國債買賣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和流動性管理工具。2024年8月起,中國人民銀行在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並定位於基礎貨幣投放和流動性管理工具,有買有賣、雙向開展。2024年10月至12月分別淨買入2000億元、2000億元和3000億元,全年淨買入1萬億元。2024年年末,國債在央行資產中佔比為6.5%,較上年末提升3.2個百分點。

四、下一階段貨幣政策
針對下一階段貨幣政策,《報告》指出要“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重申“防範資金沉澱空轉”、“防範匯率超調風險”等。相較於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本次《報告》中“更好把握存量與增量的關係,注重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表述緊跟於貨幣總量和經濟增速匹配、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之後,表明防空轉成為階段性重點。這與2024年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傳遞的態度一致,本次《報告》要求,“在防範資金沉澱空轉的同時,引導金融機構深入挖掘有效信貸需求”。本次《報告》在匯率政策方面,沿用第四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的相關表述,要求“增強外匯市場韌”、“堅決防範匯率超調風險”。
在金融市場制度建設方面,銀行間市場可能推出支援科創、消費的創新品種。《報告》指出,“豐富銀行間債券市場產品,持續加大債券市場對科技創新、促進消費等的支援力度”。在支援科技創新方面,銀行間已有的工具包括科創票據、創投債務融資工具等[2],結合科創企業的經營特點,還可以推出“附認股權科創票據”等創新產品;在促消費方面,繼續支援消費貸款ABS發行,可以推出用於支援消費基礎設施的專項債務融資工具、不動產信託資產支援票據(類REITS)等。
宏觀審慎方面,即將出臺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名單。《報告》指出,“穩步拓寬附加監管覆蓋範圍至非銀領域,推動出臺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名單和附加監管規定”。2023年10月,《系統重要性保險公司評估辦法》釋出,每兩年開展一次評估。2025年,監管部門可能開展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評估併發布名單。
五、貸款利率再創新低
2024年12月末,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一般貸款利率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均較9月末繼續下行,再度創下歷史新低。2024年12月末,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一般貸款利率與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分別為3.28%、3.82%和3.09%,分別較9月下降39bp、33bp和21bp。

注:
[1]5%的法定準備金率“下限”可以突破嗎?,張勵涵,郭於瑋,魯政委,2024/1/9[2025/2/13],https://app.cibresearch.com/tiptap_web/index.html#/shareUrl?id=2a8259faed212fc457ab629650b2c257&from=app&appVersion=533
[2]資料來源: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專項產品,查詢於2025/2/13,https://www.nafmii.org.cn/cpxl/zwrzgj/bdffdxfcp/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