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丨負債降成本見效,淨息差降幅趨緩——2025年銀行業主要經營指標預測

主要經營指標,預測
本文中,我們在資料可得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選取了44家A+H股上市銀行作為樣本銀行,用於預測上市銀行2024年和2025年整體總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等情況,並以此為基礎預測商業銀行整體的總資產、淨利潤。其中,樣本銀行包括6家國有大行、9家股份制銀行、12家城市商業銀行、17家農村商業銀行。
對於總資產增速,在考慮到一攬子增量政策釋出後M2增速有所回升、貨幣政策的支援性立場以及資產投放的季節性等因素後,我們略上調了2024年末總資產增速。預計2024年,上市銀行總資產增速約為7.6%-8.6%,商業銀行整體總資產增速約為7.3%-8.3%。對於2025年,我們預計銀行資產投放增速較2024年小幅提升。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總資產增速約為7.8%-8.8%,商業銀行整體總資產增速約為7.6%-8.6%。
對於淨息差我們預計2024年全年,上市銀行淨息差約為1.48%-1.53%,商業銀行整體淨息差約為1.47%-1.52%;2025年,上市銀行淨息差約為1.33%-1.38%,商業銀行整體淨息差約為1.32%-1.37%。從資產端來看,2025年全年資產收益率下降壓力主要來自於存量貸款重定價、存量房貸利率下調、新發放貸款利率仍將承壓、化債過程中的減息等。從負債端來看,負債成本率的管控將成為2025年銀行淨息差甚至營收增長的重中之重,預計2025年全年上市銀行負債端成本率降幅有望高於2024年全年水平。具體地,2025年銀行負債成本率下降將主要得益於存量存款成本率下降、存款掛牌利率繼續下降、財政性存款等較高利率存款的定價進一步規範、銀行同業負債成本率下降、存款定期化程度有所減緩等因素。
對於營收增長我們略上調此前對上市銀行營收增長的預期,預計2024年全年上市銀行營收增速約為-1.7%至-0.2%。與此同時,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營收增速約為-1.5%至0%。對於淨利息收入,在量的方面,生息資產規模與總資產規模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價的方面,2025年淨息差同比降幅將持續收窄。對於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多種有利因素作用下財富管理業務有望回暖。對於其他非息淨收入,在化債政策以及債券市場波動加大的情況下,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其他非息淨收入同比增幅將較2024年將有所收窄。
對於利潤增長,我們上調2024年上市銀行、商業銀行整體淨利潤增長的預期,預計2024年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為0%至1.5%;商業銀行整體2024年淨利潤增速為-0.1%至1.4%。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營收增速為0.3%-1.8%;商業銀行整體淨利潤增速為0.1%-1.6%。近年來我國銀行業營收增長乏力,銀行開始更多以“向不良要效益”來穩定利潤增速。從公佈相關資訊的13家全國性銀行整體情況看,其收回“賬銷案存”獲得收益佔淨利潤的比例已由2022年的7.18%上升到2024年上半年的9.31%。結合政策對於“控新”的支援,預計2025年銀行信用風險成本對淨利潤的侵蝕有望緩解,“向不良要效益”的收益也有望提升。
對於資本工具淨髮行量,2025年,在大行獲得特別國債補充資本、高階法實施拓面以及TLAC非資本工具發行擠出效應的影響下,銀行資本工具淨融資額或將繼續出現縮量。我們預估2025年上市銀行資本工具淨髮行量將為3500億元-5500億元,2025年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工具淨髮行量或將達到4000億元-6500億元。
2024年8月2日,我們釋出《規模情結“斷舍離”,各項規模增速指標下調——2024年銀行主要經營指標預測更新》,調整了我們對2024年全年銀行經營指標的預測。本文中,我們在資料可得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選取了44家A+H股上市銀行作為樣本銀行,用於預測上市銀行2024年及2025年整體總資產、淨息差、營業收入、淨利潤、資產質量及資本工具發行情況,並以此為基礎推斷商業銀行整體的總資產、淨息差、營業收入、淨利潤、資產質量及資本工具發行情況。其中,樣本銀行包括6家國有大行、9家股份制銀行、12家城市商業銀行、17家農村商業銀行。
一、總資產:穩中有升
基於2024年以來金融資料以及已公佈的上市銀行、商業銀行總資產增長情況,我們略上調此前對2024年末總資產增速的估計。預計2024年末,上市銀行總資產增速約為7.6%-8.6%,商業銀行總資產增速約為7.3%-8.3%。與此同時,我們預計2025年末,上市銀行總資產增速約為7.8%-8.8%,商業銀行總資產增速約為7.6%-8.6%。
從上市銀行總資產增速與宏觀指標的關聯性來看,2019年以來,上市銀行總資產增速與M2增速的關聯度最高。2024年上半年,包括M2、人民幣貸款增速、社融存量增速在內的宏觀指標均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其中,在存款掛牌利率下調、規範“手工補息”、債券牛市等因素影響下,M2增速出現較快回落。2024年6月末,M2增速已降至6.2%的較低水平。不過,2024年三季度在支援資本市場穩定等一攬子增量政策措施釋出後,市場對各項政策反應積極,股票市場有所回升,部分理財等資管產品資金又向計入M2的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存款迴流,9月末M2增速回升至6.8%。在M2增速延續回升的趨勢下,我們略上調對2024年末上市銀行及銀行業的總資產增速。
對於2024年第四季度的總資產增速,考慮到近年來(2019年至2023年)上市銀行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總資產增量佔全年增量的比重平均為47.4%、24.4%、14.0%、14.2%。因此,結合金融資料走勢,特別是M2增速走勢以及總資產增量的季節性分佈特點,我們將2024年末上市銀行總資產預計增速調整為7.6%-8.6%。
對於2025年上市銀行的總資產增速,在“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要求下,2024年12月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因此,2025年銀行資產投放增速有望出現小幅提升。
一方面,在支援經濟穩定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銀行資產端仍需維持一定的增速。從M2增速來看,根據2024年11月27日釋出的《重振政策乘數——2025年宏觀經濟展望》[1]預測,2025年M2同比增速將達到8.5%。考慮到2025年M2增速或將較2024年有所提升,2025年上市銀行總資產的增速亦將較2024年有所提升。
另一方面,考慮到大規模債務置換將對銀行資產擴張,特別是信貸增長產生影響。2024年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釋出會[2]宣佈,從2024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於化債。疊加提升6萬億元債務限額,分三年安排,2024—2026年每年2萬億元,支援地方用於置換各類隱性債務。預計2025年新增2.8萬億元地方債置換隱形債務,假設其中有80%-90%用於置換信貸,涉及信貸資產規模約2.24-2.52萬億元。截至2024年10月末,社融口徑下人民幣貸款存量規模251.16萬億元,預計置換影響約0.89%-1.00%的信貸增速。為對沖信貸增速缺口,銀行有動力增持地方債,擴大金融投資規模。詳見我們此前的報告——《規模增長與盈利指標的再平衡——2025年銀行業與監管展望》[3]
與此同時,從不同型別銀行來看,國有大行資產在特別國債補充資本後,將保持較高增速,而中小銀行資產擴張相對較慢的局面或也將持續。從2024年的情況來看,一季度末、上半年末、三季度末,國有大行總資產同比增速分別高達11.00%、7.73%、8.96%,均高於上市銀行整體水平。在貸款投放上,國有大行信貸投放不斷在地域層面進行下沉,加大了對縣域金融需求的挖掘,縣域信貸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在金融投資上,國有大行亦加大了對金融資產的投資,金融投資增速亦高於上市銀行整體水平。相較而言,中小銀行總資產擴張速度相對較慢。預計2025年,在化債等因素的影響下,國有大行憑藉政府債券承銷發行的資源稟賦,資產增速仍將保持相對韌性。相對而言,地方中小銀行“資產荒”問題仍將持續。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1月,金融監管總局召開大型銀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聽取有關意見建議,會上李雲澤指出:“要增強大型銀行自身高質量發展能力,……合理把握效益、規模、質量的關係,注重‘量、價、險’的平衡,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差異化發展模式。[4]中長期來看,在淨息差下降、營收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國有大行總資產增速或將有所回落,最終迴歸效益、規模、質量的有效平衡。
根據上市銀行總資產與商業銀行整體總資產(金融監管總局統計口徑)變化的關係趨勢,我們進一步估算2024年、2025年商業銀行整體的總資產增速。資料顯示,2021年以來,上市銀行總資產佔商業銀行整體總資產比重大約在79%左右,且呈現逐年小幅上升的趨勢,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該比重已上升至79.63%。基於此,結合M2增速變化,預計2024年末商業銀行整體總資產增速約7.3%-8.3%,2025年末商業銀行整體總資產增速約為7.6%-8.6%。
二、淨息差:降幅將持續收窄
我們預計2024年,上市銀行淨息差約為1.48%-1.53%,銀行業整體淨息差約為1.47%-1.52%;2025年,上市銀行淨息差約為1.33%-1.38%,銀行業整體淨息差約為1.32%-1.37%。
從歷史情況來看,上市銀行淨息差與金融機構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領先4個季度)關聯度最高,2015年以來的半年度資料顯示,二者相關係數達到0.95。類似地,商業銀行整體淨息差與金融機構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領先3個季度)關聯度最高,2015年以來的季度資料顯示二者相關係數亦達到0.95。
淨息差與貸款利率高度相關的背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隨著銀行資產端貸款佔比的上升,貸款利率的變動對淨息差的影響逐步上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上市銀行貸款佔總資產的比重達到56.20%,而在2018年末,該指標僅為51.90%。相較而言,上市銀行金融投資佔總資產的比重由2018年末的27.30%上升2.05個百分點至29.35%。
二是相較於負債端,此前由於銀行負債成本的“剛性”特徵,導致過往資產端收益率對淨息差影響更大。相對於貸款端,近年來金融機構存款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導致了銀行負債成本“降不動”的情況。根據此前資料,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末,上市銀行負債成本率由2021年上半年的1.92%上升至2023年全年的2.10%。同期,金融機構新發放的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從2021年第二季度的5.20%下行至2023年四季度的4.35%。相較於不斷下行的貸款利率,銀行負債成本率呈現顯著的“剛性”特徵。人民銀行在《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指出,“存款方面,利率‘降不動’,銀行存在規模情結,認為存款是‘立行之本’,在月末、季末等業績考核時點,出現一些‘高息買存款’‘花錢買指標’行為”。而根據《報告》所述,在人民銀行所採取暢通存貸款市場利率傳導機制的5項措施中,有3項措施與規範存款市場競爭秩序有關,且均排名靠前,這也顯示了貨幣政策當局對規範存款競爭市場的高度關注。
但值得注意的是,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隨著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規範,銀行負債降成本對於淨息差的影響也將逐步顯現。2024年以來,在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規範和自身經營承壓兩方面因素推動下,商業銀行採取了規範手工補息、下架智慧通知存款、調降各期限存款掛牌利率等舉措降低存款成本率。在這些舉措下,2024年上半年上市銀行負債成本率為2.06%,相較2023年全年的2.10%下降了4BP。因此,在規範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大環境下,銀行2025年負債成本率變化對於淨息差的影響也將有所提升
三是上市銀行貸款利率的加權平均重定價週期大致在3個季度左右。從上市銀行情況來看,各類上市銀行貸款重定價週期主要分佈在3個月至1年以內,特別是國有大行。因此,上市銀行以及銀行業整體淨息差大約領先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3個季度左右。
從資產端來看,預計2025年全年資產收益率下降壓力主要來自於四個方面:
一是在存量貸款方面,預計2025年存量貸款重定價將導致銀行資產端收益率下降約13.49bp。截至2024年12月末,1年期LPR較2024年初累計下降35bp,5年期LPR較2024年初累計下降60bp,2025年相關存量貸款將迎來重新定價。我們以上市銀行2024年半年報公佈的貸款重定價期限結構、資產中貸款結構等為基準,假設企業短期貸款(扣除票據貼現)以1年期LPR定價,個人短期貸款主要根據客戶情況不依靠LPR定價,企業中長期以及個人住房貸款以5年期LPR定價。在此基礎上,預計2025年存量貸款重定價將導致銀行整體資產收益率下降約13.49bp。
二是存量房貸房貸利率下降將直接減少2025年相關貸款的淨利息收入,預計將帶動銀行資產端收益率將下降約2.86bp。我們以上市銀行2024年半年報公佈的貸款重定價期限結構、個人住房貸款佔比等為基準,在存量房貸下降50bp的情形下預計2025年資產端收益率將下降約2.86bp。
三是新發放貸款利率仍將下降。2024年12月9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2025年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2024年12月16日,人民銀行黨委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會議強調強化利率政策執行和傳導,促進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預計2024年LPR仍將繼續下調,從而支援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經濟復甦趨勢未見好轉前,新發放貸款利率下行趨勢難見拐點,向上彈性不足。在我們此前釋出的《重振政策乘數——2025年宏觀經濟展望》[5]報告中,預計2025年7天逆回購利率下調幅度在30bp-40bp,LPR下調幅度可能高於7天逆回購利率,新發放貸款利率仍將承壓。
四是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化解過程中,商業銀行將採取展期、降息等方式予以支援,這也將對銀行的資產端收益率產生負面影響。
從負債端來看,預計2025年全年上市銀行負債端成本率有望延續2024年開始破冰“剛性”特徵而出現的下降趨勢,且降幅有望高於2024年全年水平,具體可參見我們此前的報告——《規模增長與盈利指標的再平衡——2025年銀行業與監管展望》[6]。具體來看:
一是從存量存款方面,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存量存款重定價將帶動銀行負債端成本率下降約15.15bp。我們以上市銀行2024年半年報公佈的存款重定價期限結構等為基準,假設2025年存量存款成本按重定價週期全年均勻到期,並按照工商銀行掛牌利率下調幅度進行調整,估算受重定價因素影響,預計2025年存量存款重定價將帶動銀行負債端成本率下降約15.15bp。
二是預計銀行存款掛牌利率將及時跟隨政策利率(7天逆回購操作利率)、市場基準利率(如LPR)調整。2024年2月、7月、10月LPR報價出現調整,對應的國有大行存款掛牌利率在2024年7月、10月也進行了調整,股份制銀行以及城農商行均跟隨調整。2025年,LPR調整與存款掛牌利率調整之間的時間間隙或將進一步收窄。
三是協議存款、財政性存款、存放等存款品種利率定價行為或將迎來進一步規範。按現行的金融行業標準存款統計分類《存款統計分類及編碼(JR/T 0134-2016)》,存款共分為16個大類。此前,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對通知存款、協定存款、結構性存款、部分協議存款等品種進行自律管理,規範其存款利率定價行為。預計2025年,為了呵護銀行淨息差,對於存款定價的自律管理或將延申至其他仍處於較高利率水平的存款品種。截至2024年11月18日,根據人民銀行官網顯示[7],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九期)招投標中標利率為2.16%(一個月),較上期下降12BP,預計未來其他財政性存款中標利率也有進一步下降可能。
四是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將引導降低銀行同業負債成本率,2025年同業負債利率將有所下降。在同業存單、金融債等金融市場來源負債利率方面,伴隨市場利率中樞水平的下行,相關負債的成本預計也將逐步下降。在同業存款方面,預計同業活期存款、同業定期存款、協議存款等品種的定價機制也將逐步更與市場利率掛鉤和靠攏,進而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率。
2024年12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釋出《關於最佳化非銀同業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議》[8](以下簡稱“《倡議》”)。《倡議》提出金融金融基礎設施的同業活期存款應參考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現為0.35%)合理確定利率水平,其他非銀同業活期存款應參考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現為1.5%)合理確定利率水平。此外,對於同業定期存款,若銀行與非銀金融機構(含非法人產品)約定同業定期存款可提前支取,則提前支取利率原則上不應高於超額存款準備金利率。據媒體報道[9],自律機制設定了一個月緩衝期,即自2025年一季度起同業活期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正式納入MPA評估考核。因此,《倡議》對於非銀同業存款利率的自律管理效果將主要在2025年顯現。
進一步測算銀行整體同業負債變化,若2025年全年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科目成本率下行10-30bp,估算得到對上市銀行同業負債成本率的影響為5bp-16BP,對整體負債成本率影響1-2bp。
五是從存款結構來看,雖然2024年上市銀行活期存款佔存款的比重尚未完全扭轉下降態勢,但活期存款佔比降幅不斷收窄,這也有利於緩解2025年上市銀行整體負債成本壓力。2024年6月末,上市銀行平均活期存款佔存款總額比重繼續下降,較2023年末降低1.33個百分點。相較而言,2023年末上市銀行平均活期存款佔比較2023年6月末下降1.74個百分點,活期存款佔比降幅有所收窄。後續來看,雖然2025年存款定期化的趨勢仍將延續。但是隨著M2增速與M1增速差收窄、定期存款掛牌價與活期存款掛牌價差值的收窄,定期存款增速與活期存款增速之差也將有所回落,活期存款佔比的下降速度將不斷減緩。
綜上,綜合考慮宏觀資料走勢、資產端收益率與負債端成本率變化等因素,我們預計2024年全年,上市銀行淨息差約為1.48%-1.53%,銀行業整體淨息差約為1.47%-1.52%;2025年,上市銀行淨息差約為1.33%-1.38%,銀行業整體淨息差約為1.32%-1.37%。
三、營收:淨息差降幅收窄,支援營收略有改善
基於2024年以來金融資料以及已公佈的上市銀行營收增長情況,我們略上調此前對2024年營收增速的估計。預計2024年上市銀行營收增速約為-1.7%至-0.2%。同時,我們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營收增速將較2024年有所上行,約為-1.5%至0%。
從上市銀行營收增速與宏觀指標的關聯性來看,上市銀行單季營收增速與金融機構新發放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領先3個季度)關聯度最高,二者的相關性在2019年之後更為顯著。出現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在於近年來我國銀行營收中淨利息收入佔比不斷提升,而淨利息收入變化的重要決定因素即為淨息差。在此前銀行負債成本率“降不動”的情況下,新發放貸款利率成為了決定淨息差、影響淨利息收入和銀行總體營收的最重要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文所述,伴隨著存款市場自律的加強,2025年銀行負債端成本率的下降將成為支撐營收的重要力量。
對於2024年上市銀行營收增速,我們結合宏觀資料走勢以及上市銀行營收在各季度的分佈情況,預計2024年上市銀行營收增速約為-1.7%至-0.2%。近年來(2019年至2023年)上市銀行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營收佔全年營收的比重平均為26.31%、24.97%、24.75%、23.98%。值得注意的是,各季度營收佔全年營收比重在各年份的差異較小,同時該佔比在各季度之間的分佈也相對平均。基於新發放貸款利率與營收增速的關係、上市銀行營收的季度分佈,預計2024年上市銀行營收增速約為-1.7%至-0.2%。
對於2025年上市銀行的營收增速,我們透過具體考察和預判各類主要營收來源的增長情況進行預判。
對於淨利息收入,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淨利息收入同比降幅將較2024年略有收窄。在量的方面,生息資產規模與總資產規模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在價的方面,根據上文分析,2025年上市銀行淨息差同比降幅將繼續收窄,淨息差水平大約為1.33%-1.38%。
對於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在多種有利因素作用下,財富管理業務有望回暖,故而2025年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同比降幅有望明顯改善。一方面,在“924”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2025年資本市場有望呈現積極變化。從歷史上來看,活躍的資本市場將有助於財富管理業務發展。在此背景下,居民部門的風險偏好有望呈現出邊際修復態勢,定期存款流向資管產品的通道不斷順暢。從居民存款情況來看,居民存款定期化速度不斷放緩,表現為居民定期存款增速不斷減緩、居民定期存款佔存款總額比重上升速度放緩。根據中資銀行整體資料,2024年以來居民定期存款餘額同比增速逐步回落,該增速由2023年末的23.83%下降至2024年11月末的17.77%。另一方面,基數效應將有助於緩解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的增長壓力。2023年下半年以來,公募基金降費讓利、銀保渠道“報行合一”等政策效在2024年充分釋放,導致銀行2024年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顯著承壓。預計2025年,該部分政策對於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增速的影響將逐步淡出。
對於其他非息淨收入,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其他非息淨收入同比增幅將較2024年將有所收窄。化債政策的落地將帶來2025年地方債新增供給量擴大,對2025年債券市場行情表現產生擾動。與此同時,2024年12月以來,債券市場出現“搶跑”行情,壓縮了2025年金融市場利率進一步下行的空間。預計商業銀行金融投資難度將較2024年出現提升,投資利得對營收貢獻存在邊際下降的較大可能。若2025年債券市場利率下行幅度趨緩,即使市場波動增加帶來更多波段交易機會,市場參與者的債券投資收益將更多地趨向於零和博弈。
綜上所述,結合宏觀資料走勢以及各類營收增長情況,我們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營收增速雖然將有所回升,但仍將保持承壓態勢,整體營收增速大約為-1.5%至0%。
四、淨利潤:向不良要利潤,淨利潤增速有望回升
基於2024年以來金融資料以及已公佈的上市銀行營收增長情況,我們上調此前對2024年淨利潤增速的估計。預計2024年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大約為0%至1.5%;商業銀行整體2024年淨利潤增速為-0.1%至1.4%。與此同時,我們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約為0.3%-1.8%;商業銀行整體淨利潤增速為0.1%-1.6%。
在此前略上調2024年上市銀行營收增速的基礎上,我們預計2024年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也將略有提升。與此同時,從淨利潤在各季度的增長情況來看,近年來上市銀行前三季度淨利潤佔全年淨利潤比重在77%左右。結合此前的營收增長情況,我們預計上市銀行2024年淨利潤增速在0%至1.5%。
對於2025年,我們預計2025年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將較2024年略有改善。我們作出上述判斷的緣由除了上文所述的營收增長情況預測外,還主要考慮了銀行信用風險成本、不良處置和回收的情況。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銀行業淨息差的下行,銀行的營業收入增速也有所趨緩,為了保持相對穩定的淨利潤增速,不少銀行開始推動“向不良要利潤”。具體來看,銀行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透過“控新”,結合監管政策的支援嚴控不良生成、降低銀行信用成本。二是透過在“降舊”處置不良的過程中,提高不良處置的收益,從而對利潤進行回補。從2024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13家披露相關資料的全國性銀行中,有10家當期收回以前年度核銷貸款規模超過2023年同期。若從13家銀行整體的(收回以前年度核銷貸款/前一年不良貸款核銷額)[10]指標來看,也已經從2022年的15.94%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21.91%。而從13家銀行的淨利潤來看,其中來自於收回以前年度核銷貸款的比例由2022年的7.18%上升到了2024年上半年的9.31%。由此可見,為了“向不良要效益”,在不良貸款轉讓、已核銷貸款追回方面,各銀行都在著力提升收益和回收率。
在不良貸款生成方面,近年來監管部門出臺了無還本續貸擴面等政策,疊加貸款利率下行對借款人財務負擔的緩解,預計2025年銀行信用風險將有所緩釋,不良貸款生成率有望實現穩中有降。如前所述,2025年LPR仍將繼續下調,這雖然使銀行淨息差承壓,但同樣也降低了借款人的財務負擔。後續來看,2025年在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下,貸款利率有望繼續下行,有助於工業企業的財務支出減少,與之相對應,銀行的不良貸款生成率也將至少保持穩定。
在政策支援方面,2024年9月24日,金融監管總局釋出《關於做好續貸工作 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通知》(金規〔2024〕13號,以下簡稱“《2024年通知》”),在2014年原銀監會發布的《關於完善和創新小微企業貸款服務 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通知》(銀監發〔2014〕36號,以下簡稱“《2014年通知》”)的基礎上,一方面《2024年通知》拓寬了無還本續貸政策的惠及企業及惠及貸款範圍,將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性貸款也納入了續貸政策的惠及範圍;另一方面,《2024年通知》調降了續貸後仍可保持為正常類的貸款標準,也有望緩解小微企業貸款因無法按時還本付息而成為不良貸款的風險。
在不良貸款處置方面,除了常規的核銷、催收等方式外,近年來不良貸款證券化、不良貸款轉讓規模持續快速增長。金融監管總局17號文進一步疏通了銀行向AMC轉讓不良和關注類貸款的通道,從而有助於銀行在資產的風險暴露早期轉讓不良,緩釋“冰棒效應”[11]的負面影響。根據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以下簡稱“銀登中心”)統計,2023年,金融機構[12]共成功轉讓不良貸款1193.70億元,同比增長222.71%,其中商業銀行轉讓規模為986.40億元,佔全部轉讓規模的82.63%。2024年11月11日,金融監管總局釋出《關於印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業務管理辦法的通知》(金規〔2024〕17號),明確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可以向銀行收購的資產範圍,由不良資產拓寬至“重組資產”,考慮到根據2023年2月原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金融資產風險分類辦法》(銀保監會令2023年第1號)修改了此前規定,不再強制重組類貸款歸為不良,而允許部分重組類貸款歸入關注類。這也意味著部分關注類貸款也將可以納入轉讓的範圍,從而為銀行前置轉讓潛在不良、避免更大損失提供了機遇。
在此情況下,我們預計基準情況下2025年上市銀行計提的信貸減值損失將穩中略降,這將有助於上市銀行淨利潤穩定增長。
基於上市銀行淨利潤與銀行業整體淨利潤(金融監管總局統計口徑)的關係和變化趨勢,我們進一步對銀行業整體淨利潤進行估算。除2021年外,2020年以來上市銀行全年淨利潤佔銀行業整體淨利潤在89%上下波動。因此,結合上市銀行淨利潤增速的預測,我們預計2025年銀行業整體淨利潤增速為0.1%至1.6%。
五、資本工具:資本壓力緩釋下的可能縮量
從2024年各銀行資本工具發行的實際情況來看,其淨融資額不僅低於我們此前的預估規模,同時也低於2023年的水平。出現這一情況主要原因或在於TLAC非資本工具發行的擠出效應和《資本新規》實施後銀行資本充足率壓力的緩釋。2024年全年,上市銀行資本工具淨髮行規模為4631億元,銀行業整體資本工具淨髮行規模為5489.9億元。2024年,我國商業銀行除發行二級資本債、永續債等資本工具外,國有大行還新發行了1900億元TLAC非資本工具。具體來看,上市銀行和銀行業整體資本工具淨髮行規模低於我們此前預期主要有兩方面因素:
第一,TLAC非資本工具發行的擠出效應。為了更好地滿足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所提出的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2024年我國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開始探索發行TLAC非資本工具。
從我國的實際來看,我國國有大行所發行的TLAC非資本工具發行利率更偏向於二永債利率,其條款也類似於二級資本債,因此其發行或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二永債的發行存在“擠出效應”。在債權條款方面,根據監管規則要求,TLAC非資本工具所募集資金並不計入銀行資本淨額中,其受償順序位於銀行一般負債之後、二級資本債之前。而在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監管部門可以對TLAC非資本工具進行部分或全額減記,從而吸收可能得損失。因此,其發行利率往往介於銀行的一般債和二級資本債之間。在發行利率方面,2024年8月30日,農業銀行發行了期限分別為4年、6年和11年的3支TLAC非資本工具,發行時的票面利率分別為2.18%、2.24%、2.39%。而在2024年8月29日,工行發行了期限分別為10年和15年的2支二級資本債,發行時的票面利率分別為2.25%和2.40%。此後,2024年9月27日,中行發行了期限為3年的1支三農金融債,發行時的票面利率為1.92%。
若將2024年發行的1900億元TLAC非資本工具彙總加入上市銀行和銀行業整體的資本工具發行規模,TALC非資本工具和資本工具的總髮行量不僅與2023年水平大體相當,而且也落入此前我們的預測範圍區間。
第二,《資本新規》實施之後銀行資本壓力的緩釋。2024年1月1日,《資本新規》正式落地,調整了信用風險加權資產計算過程中部分資產的風險權重。從實踐來看,房地產風險暴露的風險權重、專項債風險權重相較此前都有一定的調降,因而使得銀行在2024年一季度出現了相對顯著的資本充足率“跳升”。應當指出的是,在《資本新規》實施後,部分銀行仍在持續最佳化、細化內部的風險權重確認體系,從而使得《資本新規》對部分銀行資本壓力的緩釋並非“一次性效果”。例如,部分第一檔銀行持續最佳化投資級企業的認定系統和流程,從而更為準確的將部分此前並未列入投資級企業的企業納入範疇。
展望2025年,在大行獲得特別國債補充資本、高階法實施拓面以及TLAC非資本工具發行對資本工具的擠出效應影響下,銀行資本工具淨融資額或還將繼續出現縮量,我們預估2025年上市銀行資本工具淨髮行量將為3500億元-5500億元,2025年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工具淨髮行量或將達到4000億元-6500億元。
從銀行維持資本充足率穩定的角度來看,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結合上文對於商業銀行經營指標的預判,假設上市銀行風險加權資產增速、利潤增速落入上述區間,在上市銀行保持2024年的分紅率、撥備水平的情況下。若上市銀行希望保持2023年末的資本充足率,那麼上市銀行需要在2025年依靠增發股份、發行資本工具等方式外源性補充7000億元-10000億元資本;若上市銀行希望保持2024年6月末的資本充足率,那麼上市銀行需要在2025年外源性補充15000-18000億元資本。由此可見《資本新規》實施之後,上市銀行的資本壓力已出現了暫時性緩解。
2025年財政部將透過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補充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同時,也已有媒體報道[13],監管部門已開始考慮對其他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進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在此背景下,以國有大行為代表的大中型上市銀行2025年發行資本工具補充資本的動力或將有所減弱。結合近年來上市銀行資本工具及TLAC工具淨髮行量的變化情況,我們預估2025年上市銀行資本工具淨髮行量或將為3500億元-5500億元。
而從近年來上市銀行資本工具發行量佔商業銀行資本工具總髮行量的比例來看,2024年上市銀行所發行的資本工具佔商業銀行發行資本工具總額的比例有所下降。這主要是由於部分非上市的全國性銀行和頭部地方中小銀行希望在低利率環境下加快夯實資本根基。對於2025年,這一趨勢或將延續。在此背景下,2025年商業銀行整體資本工具淨髮行量或將達到4000億元-6500億元。
從存量資本工具的情況來看,2025年還將有6474億元永續債、5691.6億元二級資本債將會面臨到期或贖回選擇權的情況。因此,雖然商業銀行資本工具淨融資額或將有所縮量,但為了接續到期或贖回的資本工具,商業銀行二永債的實際發行量仍將位居歷史高位。從到期日、贖回日的分佈來看,2025年第三季度將有超過5000億元的二永債面臨到期日或贖回日。
注:
[1]資料來源:魯政委、郭於瑋、何帆、蔣冬英、程子龍、宋彥辰、胡曉莉、蔡琦晟、張勵涵,《重振政策乘數——2025年宏觀經濟展望》[EB/OL],2024/11/27[2024/12/19],https://app.cibresearch.com/tiptap_web/index.html#/shareUrl?id=12adc1dea2bcdbd5db5b8fc209fe9721&from=app&appVersion=5.3.0
[2]資料來源: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舉行新聞釋出會,中國人大網[EB/OL],2024/11/08[2024/11/19],http://www.npc.gov.cn/wszb/zzzb47/wzzb47/。
[3]資料來源:陳昊、呂爽、呂思聰、唐澄澄、張無缺、魯政委,《規模增長與盈利指標的再平衡——2025年銀行業與監管展望》[EB/OL],2024/11/30[2024/12/10],https://app.cibresearch.com/tiptap_web/index.html#/shareUrl?id=f62eb3fcc2eabc48f48b6094281918be&from=app&appVersion=5.3.2。 
[4]資料來源:金融監管總局召開大型銀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聽取有關意見建議,金融監管總局官方公眾號[EB/OL],2024/11/29[2024/12/19],https://mp.weixin.qq.com/s/r8hMTAkHQU7YbZP5CPs0JQ。 
[5]資料來源:魯政委、郭於瑋、何帆、蔣冬英、程子龍、宋彥辰、胡曉莉、蔡琦晟、張勵涵,《重振政策乘數——2025年宏觀經濟展望》[EB/OL],2024/11/27[2024/12/19],https://app.cibresearch.com/tiptap_web/index.html#/shareUrl?id=12adc1dea2bcdbd5db5b8fc209fe9721&from=app&appVersion=5.3.2。 
[6]資料來源:陳昊、呂爽、呂思聰、唐澄澄、張無缺、魯政委,《規模增長與盈利指標的再平衡——2025年銀行業與監管展望》[EB/OL],2024/11/30[2024/12/10],https://app.cibresearch.com/tiptap_web/index.html#/shareUrl?id=f62eb3fcc2eabc48f48b6094281918be&from=app&appVersion=5.3.2。 
[7]資料來源:2024年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九期)招投標結果,中國人民銀行網站[EB/OL],2024/11/18[2024/12/18],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125213/125431/125481/5509303/index.html。
[8]資料來源:關於最佳化非銀同業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議,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公眾號[EB/OL],2024/11/29[2024/12/18],https://mp.weixin.qq.com/s/zJY-sXstWOVlPjt4rZYwfg。 
[9]資料來源:最佳化非銀同業存款利率管理倡議生效 對銀行存款有何影響?,財新網[EB/OL],2024/12/04[2024/12/18],https://finance.caixin.com/2024-12-04/102264395.html。 
[10]部分銀行的不良貸款核銷額口徑由於並未做區分,還包括了部分正常或關注類貸款的轉出。為了計算便捷,不考慮不同銀行的口徑差異。
[11]冰棒效應指的是不良資產如夏天的冰棒一樣,拿(持有)的時間越長,化(資產減值)的就越快和越多。
[12]包括商業銀行、開發性金融機構、消費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賃公司等。
[13]資料來源:其他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核心一級資本補充已有初步考慮,21世紀經濟報道,[EB/OL],2024/10/28[2025/1/4],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41028/herald/c2b8cfb38caa1a2d8f7fa670fb990c2d.html。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