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路繁花》最大的感受就是,作為老一輩的藝術家,倪萍,真的很敢說!
節目結束之後李小冉退出了群聊,倪萍還很真性情地補上一句:也不知道她什麼意思。
不得不說,有實力有地位,就真的有話語權啊!
雖然但是,誰能想到,鏡頭前永遠優雅從容的倪萍,心裡其實藏著一個委屈了半個世紀的小女孩?

前兩天刷到了一段關於倪萍的採訪。
曾經在《等著我》裡見過太多太多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的她,罕見地提起了自己的童年往事。
那些關於偏心的記憶,聽得人鼻子發酸——
原來就連她這樣站在金字塔尖的成功女性,也逃不過要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倪萍一直坦承自己和母親的關係並不親密。
1959年,她出生在山東青島的一個家庭,上面有個大她兩歲的哥哥。母親在工廠擔任總會計師兼生產廠長,管理著數千名員工。
父母離異後,母親獨自承擔起工作和撫養孩子的重擔,但精力都放在了哥哥身上,無暇顧及年幼的倪萍。
還不到兩歲,小倪萍就被送去幼兒園全託,常常幾個月才能見家人一次。心疼外孫女的姥姥實在看不下去,把她接到了鄉下生活。
直到該上小學的年紀,倪萍才重新回到青島母親的身邊。

但母親,似乎總是更偏愛哥哥。
餐桌上,哥哥碗裡躺著金黃的煎蛋,而她只能吃用煎過蛋的剩油炒的白菜;
洗漱時,哥哥用著完整的大塊肥皂,而她手裡永遠是那塊快用完的小肥皂頭。

就連喝牛奶,兄妹倆都是被區別對待的。
哥哥喝熱牛奶,但倪萍,只能喝涮牛奶杯子的水,誰實話,還不如不喝。



這些細小的差別像一根根刺,深深紮在小倪萍的心裡。每到寒暑假,她就像出籠的小鳥,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把母親家裡能帶走的東西統統打包,頭也不回地奔向鄉下的姥姥家。
在那裡,她可以盡情向姥姥傾訴母親的"偏心",而姥姥總是耐心地聽著,也會給她講道理——
那你媽是不是連涮牛奶的水都沒有?
你媽沒辦法,你哥咳嗽,你媽自己也沒喝。

道理,倪萍都懂。
但每次說起來,心裡還是會翻湧上一陣陣的委屈,即便如今已經60多年過去,曾經的委屈她依然記得清清楚楚。
雖然,是笑著說出來的。
回憶起那段時光,倪萍說母親的嚴厲管教和諸多規矩總讓她倍感壓力,她拼命讀書、努力考高分的唯一動力,就是希望不要惹母親不高興。



弔詭的是,正是這份"不被偏愛",陰差陽錯成就了今天的倪萍。
因為從小就知道要靠自己,她比誰都拼命——
從地方話劇團一路闖到央視,成為春晚常青樹,主持的《綜藝大觀》創下收視神話,尋親節目《等著我》更是收穫了無數中老年人的眼淚。
觀眾愛她親切得像自家大姐,誰知道這份溫暖背後,藏著她多麼努力想要被看見的渴望?
直到現在,生活條件好了。
但倪萍和母親,依然千萬千萬都不願意再提起喝牛奶這件事。

不得不說,這段故事,網友聽完都破防了:"原來倪萍老師心裡也有這樣的傷","看她在春晚笑得那麼暖,誰知道背後故事這麼心酸"。
當然,也有許許多多的人,從她破碎的童年經歷裡,看到了當年那個小小的不被愛的自己。

而即便站上事業巔峰,那些童年缺失的愛,依然要靠自己一點點補回來。
或許每個成功女性的光環下,都藏著這樣的故事。
就像倪萍說的:"傷口結痂了,但疤還在。"
好在,她終於學會了與過去和解——不是原諒,而是明白了有些愛雖然來得遲,但總比永遠不到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