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帕茲的目標很明確:禁止15歲以下青少年註冊使用社交平臺(如TikTok、Snapchat、Instagram等)。早在2024年4月的《螢幕使用委員會》報告中就曾提出這一建議,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已公開表示支援。
專家們更是激進,建議“只允許15歲以上青少年使用不具有成癮性的‘倫理社交平臺’”。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呢?雖然法國早在2023年7月就通過了所謂“Marcangeli 法案”,規定15歲以下使用者必須獲得父母同意才能註冊社交賬號,但這項法律至今未真正落地執行。
問題卡在哪兒?得先跟歐盟的《數字服務法案》(Digital Services Act)“對齊”,後者尚未強制要求平臺必須驗證使用者年齡。
沙帕茲給自己設了個“三個月”死線,爭取和歐盟其他國家達成統一。如果失敗,法國將“單幹”出臺法規,但目前依然沒有成熟的技術方案來解決“怎麼驗證年齡”這個根本問題。
寄身份證?刷臉?還是點“我滿18歲”?——當然不行,監管機構已經明確指出這太容易造假。
沙帕茲認為,那些掌握全世界最強工程師的社交巨頭們,沒理由做不到:“他們能精準投放廣告,卻說做不了年齡識別,太虛偽了。”
法國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澳大利亞已經立法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擬於2025年底實施,技術方案仍在測試中。西班牙也在2024年提出類似禁令,但同樣沒有明確驗證機制。
在最終找到技術方案之前,“監管責任”仍然落在家長身上。不過專家也表示理解:“很多家長根本沒意識到孩子在網上面臨的風險,這片數字叢林,他們自己都沒探明。”
所以,15歲以下“封號”?看上去像一場正義之戰,但要想打贏,還得等科技先跟上,平臺真配合,法律真落地。在此之前,可能還得繼續靠家長的眼睛、時間和一絲絲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