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退發達教訓之一:輸掉晶片戰爭

點選上方關注“餘盛”公眾號
二戰以後,全球經濟蓬勃發展,許多國家都在變得越來越富裕。但也有一些國家,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退出發達國家俱樂部行列,比如阿根廷、希臘等。在這些退發達的國家之中,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增加一個誰也想不到的國家:日本。
2023年,由於消費疲軟、經濟不振、日元貶值等因素,日本GDP僅有4.21萬億美元,其人均GDP也僅剩33,849美元,居然還不如韓國,這讓日本人著實崩潰。2024年,日本的人均GDP再減至32,811美元,較2023年還要再下降3.1%。要知道,日本歷史上人均 GDP 最高的年份是2012年,當時人均GDP達到49,145美元,如今的資料只有高峰年份的67%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出的發達國家起始線,人均GDP3萬美元,發展指數為0.9。日本2024年的人均GDP僅比這個起始線高出9.4%。按照日本人均GDP近年來持續下滑的趨勢,很可能過不了幾年,日本就要跌出發達國家行列。
日本,GDP曾經長居全球第二,最高時達到美國GDP71%,如今這是怎麼了?都說日本就是二十年後的中國,未來二十年後,中國也會像日本一樣經濟走向不可避免的下滑嗎?
一提起日本經濟失去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以下簡稱“X十年”),許多人總會津津樂道地提到1985年的《廣場協議》導致的日元升值對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好象那個40年前簽訂的一紙協議仍然要對今天日本的經濟低迷負責似的。這裡需要澄清一個歷史事實。《廣場協議》最初出自日本的提議,而非美國的強迫。當時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在與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的會談中主動提出聯合干預匯率,這才有了後來的《廣場協議》。而且《廣場協議》也不是僅僅美日之間的協議,聯邦德國、法國和英國都參與其中。當時這幾個美元儲備最多的國家決定聯合拋售美元,誘導美元貶值,以解決美國的鉅額貿易赤字問題。
《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升值導致日本股市和房市大漲。到了1990-1991年,日本股市、房市泡沫相繼破裂。自那以後,許多人一提到日本經濟失去“X十年”,都要把當年的股市房市泡沫破滅拿出來說事。要知道,許多國家都發生過股市泡沫和房市泡沫,怎麼會唯獨日本就因此而經濟失去“X十年”之久?日本GDP與美國最接近的年份是1995年,那一年日本GDP總量高達5.5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的18%,那可是日本深陷股市和房市泡沫破裂泥潭中的時候。
今天,日本經濟萎靡不振是不爭的事實,但絕非源於三十多年前的日元升值、股市和房市泡沫破裂。要探討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強弱,必須要看這個國家的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在日本經濟最繁榮的歲月,日本有電子和汽車兩大支柱產業。日本電子產業這根支柱的垮掉,才是過去幾十年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重要原因。
而日本電子產業之所以垮掉,最重要的就是看晶片。
半導體在今天是個產值超過6000億美元的大產業。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半導體產值一度超過美國。有些人一說到日本輸掉晶片戰爭,就要提《美日半導體協議》和美國對日本半導體企業的打壓。要知道,真正的高科技企業是不怕打貿易戰的,更何況當年日本與美國同屬冷戰中的資本主義陣營,貿易戰程度遠不如今天美國對中國半導體企業的打壓程度激烈。比如,當年被美國製裁最嚴重的日本半導體企業是偷賣高精度數控機床給蘇聯的東芝,但東芝也是日本當年五大電子巨頭中在半導體領域做得最好也是堅持最久的——直到2017年,東芝才將儲存器業務剝離出去成立了鎧俠,鎧俠後落入美國資本之手,至今仍是NAND快閃記憶體全球排名第四的企業。
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衰落,首先是在儲存器產品上敗給了韓國;其次是忽視了微處理器的市場——英特爾發明的全球第一塊微處理器4004其實是日本企業的定製產品,但日本企業沒把這款產品放在心上;再次是在晶片設計與晶圓代工分離的浪潮中無所作為。處理器和儲存器是半導體領域最主要的兩大市場,日本企業在這兩大市場都沒有競爭力,自然就被全球半導體產業邊緣化了。如今的全球半導體市場,日本只在半導體裝置、半導體材料、影像感測器晶片、汽車晶片上有一些存在感。
這裡重點說一下儲存器。日本半導體最牛的時候是上世紀80年代,主要靠的是應用在商業電腦領域的儲存器。當時IBM的大型商業電腦都是給航空公司、銀行之類的大公司用的,對可靠性的要求很高,對價格不在乎。日本廠商以“讓我們生產永遠不壞的記憶體”為目標,打敗了美國的記憶體廠商,輝煌一時。到了90年代,個人電腦的市場起來了,日本仍然按照慣性思路為個人電腦生產能用上二十多年的記憶體。但個人電腦用個三五年就要換新的,不需要用質量那麼好的日本記憶體,對價格很敏感。廉價的韓國記憶體抓住了換道超車的機會,佔領了個人電腦市場,從而打敗了日本記憶體。日本最後一個儲存器廠爾必達,仍堅持本土生產,在成本和價格競爭上敵不過美國和韓國而失敗。美光在中國臺灣生產、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國大陸生產,成就了這三家企業今天瓜分全球記憶體市場的格局。
所以,日本輸掉晶片戰爭,其實是在市場競爭中輸給了韓國,而不是在貿易戰中輸給了美國。日本恥於承認輸給韓國,就拿美國的貿易戰作為其晶片產品失敗的遮羞布。
中國臺灣本土的儲存器品牌也和日本一樣基本倒掉,但中國臺灣靠晶圓代工和晶片設計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上保持著重要的存在。日本在儲存器產業上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日本曾經輝煌一時的電子產業成為明日黃花。日本製造業兩大支柱倒掉一根,這才是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根本因素。如今,日本汽車產業又受到新能源車興起的強烈衝擊,這是日本近年來乃至未來數年經濟仍將持續下滑、很可能快跌出發達國家行列的重要原因。
最後再劃一下重點:要看一個國家的興衰,最重要的是要去研究它的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競爭力,甚至要落實到重點高科技企業的成敗,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如果只看那些GDP、匯率、房價、股市、國家資產負債表之類的宏觀經濟資料,得出的結論都是隔靴騷癢,落不到痛處。
日本企業在半導體領域的興起與失敗,都與其獨特的經濟體制有關。歡迎接著閱讀《日本退發達教訓之二:財團體制束縛》
參考資料:
餘盛,《手機戰爭:一部關於晶片、5G通訊和網際網路等資訊產業的商業帝國史》,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11月。
餘盛,《晶片戰爭》,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21月。
(作者簡介:餘盛,硬科技財經作家、荷蘭商學院行業導師,著有《晶片戰爭》《晶片浪潮》《手機戰爭》《金龍魚背後的糧油帝國》等作品,曾就職於麥當勞、中興通訊、益海嘉裡、恒大等多家知名企業。歡迎關注公眾號“餘盛”,第一時間閱讀餘盛本人的原創科技、財經和歷史類深度評論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的小夥伴,記得點“贊”和“在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