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車企的戰場

GDP(國內生產總值)有一個孿生兄弟,叫GNP(國民生產總值)。
特定時期內,在某個國家/區域內部所創造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總價值為GDP——不管是本國企業創造還是外國企業創造,即“屬地原則”。
特定時期內,某個國家/地區公民(個人和企業)所創造出來的產品和服務的市場總價值叫GNP——不管是在國內創造出來的還是在國外創造出來的,即“屬人原則”。
舉例來說,假如一個國家內部重要資產都被外資掌控,即使GDP很高,但錢其實大都被別人賺走了;反之,如果一個國家產業實力雄厚,跨國企業走出去的很多,其GNP就會高於GDP。
對主要大國來說,GDP和GNP的差異多在2%以內,唯一的例外是日本,由於多年下來積累了大量的海外投資,日本GNP比GDP高了接近4%。
雖然離“海外還有一個日本”的誇張表述相去甚遠(“海外還有一個日本”是指日本海外總資產超過三萬億美元,跟每年的GDP差不多),但也算是企業走出去非常成功的國家之一。
在眾多海外佈局裡,東南亞是日本經營時間最久、最牢固的一個市場,特別是在汽車領域。
2023日本主要車企全球銷量約為2460萬臺,其中北美貢獻了700萬臺,日本本土443萬臺,中國市場約400萬臺,除中日以外的亞洲市場417萬臺,歐洲200萬臺,其他區域約300萬臺。
話說1970年代前後,日本以亞洲“領頭雁”自居,根據所謂的“雁行理論”,日本將“四小龍”視作跟班和潛在競爭對手,將東南亞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基地。
當時許多大型日企赴泰國等地建廠,以豐田為例,其泰國分公司成立於1962年,之後逐步實現本地化生產,並輻射周邊國家和地區。
東南亞國家本土汽車工業薄弱,缺乏有競爭力的本土品牌,當地政府便採用開放寬鬆的政策來吸引日本車企。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東南亞汽車市場一直由日系車企主導,直到最近幾年中國車企的到來。


東南亞國家中,按照GDP排名前五依次為印尼、泰國、新加坡、越南和馬來西亞,考慮到新加坡人口較小以及對購車的限制政策,故主要汽車市場為印尼、泰國與馬來西亞。
印尼是人口和經濟大國,2023全年GDP總量高達1.41萬億美元,目前其市場基本被日企壟斷,排名前十的汽車銷量品牌中有八個來自日本車企,車型則以MPV和皮卡(適應較差的路況)為主。
印尼的各類能源十分豐富,早些年還曾是OPEC成員國(近幾年開始進口石油),民眾開燃油車的傳統根深蒂固,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力度也比較小。
與之相較,泰國長期以來都是石油進口國,政府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支援態度十分明顯——2022年出臺了補貼和關稅減免政策,因此在東南亞國家中,泰國的新能源車滲透率是最高的。
2023年,中國汽車在泰國市場的佔有率從約5%猛然提升至約11%,日系車的市佔率則從約90%下降到78%,中日車企“單挑”的局面逐漸形成。
目前進軍東南亞的中國車企中,比亞迪為第一梯隊,廣汽、上汽、長安等為第二梯隊,大家均計劃以產業鏈配套成熟的泰國為中心,打造輻射整個東南亞的銷售和生產基地。
實際上,很多車企將泰國視為衡量海外擴張成敗的試金石。
作為一個跟中國距離較近、對華相對友好的國家,泰國的發展程度恰好是中國企業熟悉的階段,再考慮到當地政府還出臺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假如在這裡都無法站穩腳跟,無疑將挫傷國內車企的出海熱情。
曼谷一家豐田汽車經銷店旁的廣汽埃安展廳。中國車企在泰國設廠包括合資、收購和自建三種模式,國內的價格戰也延伸到了海外。
戰後日本向泰國輸送了大量資金、技術、人才和產品。日本車在泰國的市佔率長年維持在90%上下,其他日本產品更是鋪天蓋地。1970年代曾有日媒報道:“曼谷所有的東西,除了日本產品外,就剩下泰國人和泰語了”。
汽車是一個很大的行業,在2024年全球500強名單中,上榜公司最多的行業依次為銀行(57家)、保險(40家)、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製造商(37家)、石油煉化(33家)和金屬(23家)。 
在汽車行業內部(如下表),中國是遙遙領先的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其次為美國,印度、日本、德國和巴西。
前二十大汽車銷售國中,東南亞佔四個: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
最近幾年,中國市場本土品牌車企的佔有率持續上升,2024年市佔率已達到65.6%,日本和德國的車企要麼丟失市場,要麼跟著降價,總之日子都不好過。
美國市場呈現群雄競逐的場面,既有日系的豐田(排名第1)、本田(4)、日產(5),又有本土的福特(2)、雪佛蘭(3)、特斯拉(8),還有韓國的現代(6)和起亞(7)。
歐洲作為第三大汽車市場競爭同樣激烈,本土的德系法系車、日韓車企、特斯拉以及瞄準新能源賽道的中國車企等,都想著分一杯羹。
三大市場之外,基本就要數著印度、東南亞和巴西了。
在眾多新興市場中,日本車企最重視的是印度。
按照歷史規律,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汽車開始進入家庭,而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私人購車將出現爆發性增長。
印度目前的人均GDP是2500美元,恰好走到“爆發的前夜”。
從全球看,由於發達國家汽車市場已相對飽和,中國市場競爭又異常激烈,所以許多車企押注印度將成為下一個增長點,有的甚至喊出“如果要生存下去,必須和印度打交道”的口號。
2025年1月17日,莫迪在一次博覽會開幕致辭時表示“印度汽車產業將成為所有投資者絕佳的投資地”,他迫切希望以市場換外國技術與投資,而不是直接進口汽車。
事實上,印度高層非常羨慕中國曾經走過的產業升級道路——在當下國際產業鏈分工中,印度的角色還不如東南亞重要,偌大的印度出口額只比越南高一點(印度2023年出口4300億美元,越南3500億美元)。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用一位日本企業高管的話說,現在大家已經沒有二三十年前那種積極拓展市場、對產業鏈進行大膽重塑的銳氣了。
面對地緣政治升溫和全球“去風險”的政策背景,跨國企業正變得越來越小心謹慎。
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