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蔚來:超級小內容時代,汽車TVC怎麼做?

圖片來源:AI 生成
其次,很多品類都有“老字號”品牌,比如茅臺、同仁堂,現在很多汽車品牌是“新勢力”,成立才十幾年,沒什麼根基,沒太多故事可講。
總之,就是品牌找不到這個品類人群的“公約數”,創意很難落地。
但就在前兩天,一條蔚來拍攝的 TVC 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條兩分多鐘的短片裡,故事的主角不是汽車,也不是人,而是電池。一個“電池人”走在路上,路上的新能源車主們對他發出疑問:“保質期長麼?”“電池衰減怎麼辦?”……時間快進,當頭發泛白的“電池人”蹣跚走在路上,迎面遇到從蔚來換電站走出來的年輕“電池人”夥伴,緊接著,“選擇蔚來換電,無懼電池衰減”“每次換電都體檢,每塊電池都健康”的 Slogan 出現,故事結束。
這條短片有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點:
1.和大多數 TVC 不同,這條短片既不是強調品牌精神,也不是為了突出新品,而是科普“換電”服務的好處。
2.它切中了“電池健康”這個所有品牌、消費者在未來都大機率會面對的痛點問題,和自家品牌的差異化優勢巧妙結合起來。
這些與眾不同的點引起了我的好奇:
碎片化時代,蔚來為什麼選擇 TVC 這麼“重”的方式?
它又是如何找到合適的內容場景切口,把換電和使用者需求結合起來的?
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我和蔚來聊了聊短片背後的思考。
01
怎麼把換電
從水面需求變成剛需?
營銷的本質是解決消費者任務(JTBD),從這個角度出發,一場營銷策劃的思路就可以拆解成四個問題:
  • 誰是你的消費者?
  • 他們在什麼場景用你?
  • 為什麼選擇你?
  • 用什麼資源做這次營銷?
蔚來成立到現在已經十年,前兩個問題早就有答案了。
難點在後兩個問題。
先看“為什麼選擇你?”這個問題。
這兩年大多數車企的常規動作——釋出會、創始人 IP、KOL投放、KOC 種草,出發點都是回答這個問題。
比如釋出會上、車展上,創始人會對外宣佈品牌規劃、技術創新,講自家產品的優勢,KOL 也會測評某某品牌的車底盤、操控、配置,KOC 則會從場景化生活化的內容去突出產品的某個差異化賣點。
左右滑動可檢視更多
除非有領先行業的創新,或者在輿論場有極強的影響力,不然在同質化的市場,這本質上是一種內卷:今天你比我用料足,明天我堆上去;今天你比我價格低,明天我降下去。
但蔚來這次營銷,它沒有在競品裡找一個靶子,告訴使用者“為什麼選蔚來”,而是找到了一個行業共同面臨的難題——電池健康焦慮,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給使用者解釋“為什麼不選別的”。
蔚來的朋友給我科普了一個數據,從 2016 年到 2023 年,國內賣出去近 2000 萬輛新能源汽車,這些車子的電池質保都將陸續到期,一些使用者已經遇到電池衰減影響車子效能,甚至電池故障需要更換的問題。
當然解決方案也不是沒有,就像手機一樣換塊電池唄。但汽車電池可比手機電池昂貴得多,能佔到整車價格一半以上,這時候,蔚來的換電模式,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這裡給對蔚來不太瞭解的朋友解釋下什麼是換電。
其他品牌的電車,電池是固定在車內的,沒電了只能充電,但蔚來汽車的電池是可以分離、拆卸的,沒電了可以充電,也可以去換電站換一塊充好電的電池。
就像鋼筆,最早的鋼筆要插進墨水瓶抽墨,現在的鋼筆直接可以換墨囊。
此外,換電站會對電池進行檢測,老化、故障電池會回收處理,不論何時,車子換到的都是健康安全的電池。
所以,蔚來這次這條 TVC,從電池健康這個點去體現換電體系的優勢,給使用者洞察加了個時間維度,聚焦到了電池老化後用戶面臨的兩個痛點問題。
首先是安全。大多數人買車是需要開個五七八年甚至更久的,越到後面電池衰減,體驗越差,還有很多安全風險,這真是看釋出會試駕試不出來的。
其次是成本。消費者算賬時,算的是購車成本+用車成本,根本考慮不到換電池、出二手的問題,車企對此也諱莫如深。
我一個朋友,她家六年前買了臺純電車當工具車,前兩天電池壞了半路趴窩,問品牌官方,發現換電池要兩萬多,但車子殘值其實都不到兩萬,於是決定用補貼換車。
她最後換了一臺樂道,看中的就是蔚來的換電體系在這方面的優勢,不希望幾年後再遇到這樣的事。
過去,蔚來品牌更多強調換電比充電方便、快速,很多 KOC 在幫蔚來吆喝時候,也是強調“方便”。
左右滑動可檢視更多
但方便是加分項,安全才是必選項,從安全形度出發,換電就成了一個剛需問題的解決方案,從“賣點”變成了“買點”。
從“方便”到“方便+安全”,蔚來的思路對了。
02
用小內容的結構做大廣告
其實在蔚來體系內,換電模式在安全和電池壽命的優勢早就不是新鮮事了,在蔚來 App 裡隨手一搜都有很多帖子。但買車的門檻遠比買電子產品高,這個特性始終難以“破圈”,獲得廣泛認可。
車和電池分開賣的“BaaS 電池租用方案”方案,此前也讓不少使用者吐槽“買蔚來像做理科試卷”:要懂電池,懂機械,才能理解電池衰減、換電機構等抽象概念;同時還得懂數學,不然算不明白買車的賬。
很多一線銷售人員有時候都理不清這個帳,為此,官方還出了一個計算器。
其實這也是科技行業的一個共同難題:抽象的技術概念、複雜的商業模式,很難用 C 端可感知的語言表達出來。
那蔚來是怎麼做的呢?
品牌在這次 TVC 上花了很大心思,在內容和結構上都打破了 TVC 的常規,用拍電影的配置,把一條廣告拍成了公路片。
比如這一幕,提出了“車電不同壽”的問題,車架子好好的,電池壽命不足了怎麼辦?很多人買車是要用十年甚至更久的,但買車那一刻未必會想到這個問題;後面又透過新聞的方式,點出到 2032 年,所有人都將面對這個問題。
再比如這一幕,是在修理廠、二手車行,點出電池老化導致修車貴、賣車難的問題。
而且,反覆看了幾次後,我還發現了幾個片子裡埋的彩蛋。
左右滑動可檢視更多
上面這一幕,融入了《阿甘正傳》《這個殺手不太冷》裡的電影元素;結尾電池人迴圈壽命到盡頭的畫面,讓我想起《時間規劃局》。
這一幕的“人人有獎”,其實暗示電池老化人人都會碰到,只是沒到時候,大家還沒有關注到這件事。
二手車商的 logo 是“葵花子”,也是電影裡常用的規避版權爭議的方式。
蔚來團隊告訴我,他們一共埋了十多個梗和彩蛋,我當時就覺得,這個片子特別適合在電影院開場這種大屏、沉浸式的場景去投放,讓使用者反覆去看,發現這些彩蛋,調動互動的積極性,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內容上做出新意還不夠,營銷 3.0 時代,“小內容”有天然優勢,那大廣告和小內容之間,能不能找到一個平衡點、中間態?
蔚來這個 TVC 是由很多個場景組合而成的完整故事,每個場景拆開來可能只有十幾秒,非常適合用短影片形式傳播,品牌後續還可以結合 KOS 體系,在抖紅等平臺上傳播和種草。
這也是今年很多汽車內容出圈的方式,它可能是一場直播的切片,釋出會的剪輯,甚至是車企創始人發的一張照片,這些切片式的“小內容”更容易滲透進細分人群,建立心智。
03
拍 TVC 不虧本
這筆賬是怎麼算的?
回到前面的 JTBD 第四個問題:用什麼資源做這次營銷?
這兩年車企紛紛下調了 TVC 上的預算,主要就在成本太高,效果不好。
一是拍攝成本太高了,要是像奧迪一樣請個劉德華,預算還得加個零;二是投放成本太高了,使用者注意力這麼分散,做大曝光太貴,做精準投放,那還不如多請幾個 KOL、KOC。
那蔚來為什麼偏偏選了 TVC 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方式?蔚來這筆賬是怎麼算的?
  • 首先是成本。
這條片子沒請知名明星,成本其實沒有傳統燃油時代的廣告那麼高,而且這條 TVC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和使用者解釋、溝通的成本。
場景化、故事化的影片一般比文字更容易感染人、打動人,尤其是涉及到換電、晶片、自動駕駛等等比較抽象、超前,尚未完全普及的技術概念時候,親身體驗>親眼看見>文字描述。
相比給一線銷售制定話術解釋換電,或者在釋出會、車展上展示換電站,這條短片反而是一種相對低成本的,幫助品牌與使用者溝通的手段。
  • 再看效果。
從品類到人群,是品牌營銷的大趨勢,車圈也不例外。除了對汽車整體消費人群進行市場教育,其實這條短片最核心的受眾還是潛在使用者,那麼怎樣才能在不猛猛投流的情況下,精準觸達到潛在人群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蔚來品牌的一個特點,就是私域很強,忠誠度極高,好多車主全家都開蔚來,朋友圈裡全是蔚來。老車主復購,推薦親友購買的“老帶新”模式,也一直是蔚來增量的重要來源。
蔚來龐大的內部社群,每個車主其實都是一個使用者觸點,他們在朋友圈抖音去轉發,可以影響到身邊人的心智,這些也是蔚來的潛在客群。有些使用者本身就是做自媒體的,最近我就在朋友圈看到有使用者對這條短片進行剪輯、二創,很多積極的使用者,透過這條短片,得到了幫助品牌共創的機會。
還有一個被忽略的使用者觸點,就是門店。
現在很多使用者買車是否決制,選出幾臺車去試,在試駕中尋找“雷點”,有雷點的淘汰掉,買最後剩下那個。
蔚來的團隊就提到一個細節,最擁護換電的往往是老使用者,他們的車已經開了 6、7 年,最能體會到換電的好處。但新使用者往往對換電路線有疑慮,技術優勢解釋起來又不夠直觀,很多使用者因此流失。
蔚來自營門店的大屏,就是這條短片很好的曝光點位,幫助品牌在高意向使用者心中建立換電的心智。
實際上,汽車以外,像名創優品、泡泡瑪特這些有這種線下渠道優勢的品牌,IP 上新時候都會在門店迴圈播放宣傳片。很多新勢力汽車品牌高價在商場開店,還會辦很多快閃活動,這類品牌都可以考慮 TVC 這樣的形式,把這些線下的展示資源利用起來,去影響路過和進店客流的心智。
04
結語
和蔚來幾次接觸下來,我感受到,它不只是一家“車企”,這家公司從創始人到一線,都在努力做一個有深度,且創新的品牌。
不論是原創的設計、全國鋪設換電站、獨樹一幟的服務,蔚來品牌的很多思考,出發點是奔著陪伴和服務使用者十年甚至更久去的。
中國汽車現在已經很強了,每天都有更好的價格、更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出現,缺的是什麼?缺的是售後服務意識,和對使用者全生命週期需求的前瞻性思考,這可能就是“車企”和“汽車品牌”的最大區別。
作者 | 星志
編輯 | 刀姐doris

破界·2024刀法年度品效峰會

動輒¥9000-¥50000的線下大課,只能聽到 1-3 個人的經驗總結,而刀法品效峰會中有

超 40% 

的自費參加使用者(

其中復購率又高達 70%

),這足以說明刀法品效峰會的價值和價效比,在這裡能聽到來自近 

50 位嘉賓刀法嚴選嘉賓的分享+刀姐doris &刀法團隊分析師 3 個月深度打磨的內容。

觀眾門票只要1699元/2天/通票,你還沒有入局嗎?
關注刀姐doris看更多品牌分析和採訪
或關注刀法研究所看更多新消費、新品牌、新營銷一手報道
聯絡我們/
小助手微信:digipont001
商務聯絡:DigipontBD
如果喜歡,讓我知道你在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