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新能源汽車圈,特別熱鬧。
開年,比亞迪就提出電比油低,大力降價。接著,小米SU7釋出,賺足了眼球。然後,然後……各家品牌,不光卷價格,卷電池,卷服務,甚至還要卷老闆。
很多從業人員說,今年的新能源汽車,到決賽圈了。雷軍也說:不幹到全球前五,小米汽車可能很難生存下去。
“卷”字當頭。每個參賽選手,都使出渾身解數,想在這場比賽裡,拿個好名次。
那麼,現在的比賽,進行的怎麼樣了?參賽選手們,又是怎麼想的?
前段時間,劉潤輕訪談直播間邀請到了蔚來高階副總裁沈斐。請他聊聊蔚來,聊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
沈斐總也很慷慨,分享很多對於未來的思考,和蔚來的做法。但讓我沒想到的是,整場直播下來,最先打動我的,不是蔚來的產品,而是沈斐的一句話:
其實,不少資源是被浪費掉的,太可惜了。
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我被這句話打動了?
這樣,我先給你講個兩個故事。


大洋彼岸,有兩位年輕的小夥子。他們合租在一起,是很好的朋友。
和大多數故事主角一樣,這兩位小夥子沒什麼錢,甚至連正經工作都沒有,但煩惱卻不少。
比如,房租。這幾天,他們得知房租漲價。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要不,搬走吧?
不,等等。他們沒有放棄:房子裡還有一個空置的房間。或許可以試著租出去,賺點錢。
但那是個空房間,沒有傢俱,也沒有床。不過不要緊,小夥子一口氣搭了3個充氣床,能接待3位房客。
那麼,這對窘迫的朋友,後來成功找到房客了嗎?
待會再說。我先給你講第二個故事。
這故事的主角,是一箇中年白領。
每週,他都要開著自己的破車,通勤整整兩個小時,從公司回家。
這次,他又邊開車,邊嘆氣。上有老,下有小,哪哪都得花錢。壓力真大。油都快加不起了。
一路顛簸,終於到了。把手剎拉起來,長出一口氣,脖子和肩膀痛得要命。先坐一會,不著急上樓。
他抬起頭,看著後視鏡裡空蕩蕩的後座發呆。
看著看著,他冒出個念頭:既然我每週一定要走一趟,能不能捎幾位乘客?不光能補貼一下油錢,還能說說話。
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去哪找和他起點、終點大概一樣,出行時間又能對上的人呢?
就像第一個故事裡的兩位小夥一樣,他們又去哪,找到願意來睡氣墊床的租客呢?
這,就要靠網際網路了。
之前,我就算是有閒置的屋子想要出租,也找不到租客。就算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要去一個地方通勤,但座位空著就是空著了,我也很難找到想搭順風車的乘客。
但網際網路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分散的需求和分散的供給,靠著“網際網路”這個工具,被有效地集中到了一起。
所以,在“住”和“行”這兩個領域,誕生了兩個了不起的公司。
一個,叫Airbnb,提供短期房屋出租,連結每一位住宿物件和房東。第一個故事裡的兩位小夥子,就是Airbnb的聯合創始人Chesky 和Gebbia,這三個氣墊床位,也順利地租了出去。一個,叫Uber,早期的Uber,就是做順風車需求資訊匹配的。
無論是空置的房間,還是通勤路上空蕩蕩的後座,都是被閒置的資源。是掉在地上的錢。只要你想辦法找到對應的需求,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就相當於把掉在地上的錢,給撿了起來。
在這個存量時代,還有很多地方,有被浪費的錢。還有很多地方,藏著被我們忽視掉的機會。
比如呢?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車,也是這樣
我舉個例子。
相比於自己開車,我更喜歡打車。
因為坐在後座上,你還能回覆幾條訊息,打幾個電話。而自己開車,基本上就什麼都做不了了。再加上出差特別多,就更沒機會開車了。
所以,我家的上一輛車,雖然服役了整整十年。可等賣掉的時候,發現一共才開了2萬公里。
真是有點浪費。而今天,我換了一輛新能源車。浪費,可能就更嚴重了。
因為電池。假如電動車的電池,是按照2000次迴圈壽命設計的,那麼對我來說,等到報廢那天,電池可能才充過不到100次電,實際充電次數和電池設計之間,有大量的冗餘。
而像我這樣,用不完電池設計充電次數的使用者,其實不少。這就相當於一筆資源被浪費了,一筆錢掉在地上了。
怎麼把這筆錢給撿起來呢?
換電模式,可能就是一種解決方案。每次車子沒電,你可以直接去換電站,換一塊充滿電的電池。
這種模式之下,你可以放棄擁有電池,透過租賃,使用電池。比如,我去買一輛蔚來的車。假如這輛車原價30萬,包含整車和電池。我就可以選擇只花23萬,只買整車,租用電池,而電池的租金,也大機率比直接購買電池的花銷要少。
就算開車的次數再少,只要我去換電,電池就能流通出去,在其他的車子上,被使用,被換下來,不斷充電、放電,最終用光設計充電次數。
而每當一批電池用光了設計充電次數,就會有一批新電池進入市場,不斷迴圈。最後,就只有報廢的電池,不會有浪費的電池。在換電站集中的運營和保養下,相較於放在使用者個人的車上,電池的壽命也會得到有效延長,賺到更多租金。
最終的結果,就是:不僅我車買得更便宜了,換電站也賺到了更多租金。
我們常說,商業模式,就是“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而商業模式創新,就是更有效地組織利益相關者,最佳化交易結構。換電模式,就是把大量電池“用不完電池的設計充電次數”這筆資源,又重新利用起來,納入到了交易結構裡。讓買賣雙方,都獲得了新的價值。
了不起。不過,這就完了嗎?還早。蔚來對於換電模式的構想,遠不止“賺租金”。


那麼,還能幹什麼?
可能不少人未必能想到:換電站,還可以是一個儲能站。
換電站裡全是電池,確實能做儲能。可這怎麼賺錢呢?
讓我們從“電網”說起。
其實,對於電網來說,電力的供給和需求,在時段上,是有錯配的。
什麼意思?
首先,火力發電,目前還佔發電的大頭,超過了60%。對於火力發電來說,它一點火,一般是不能停的。哪怕半夜也是。可是,半夜裡用電的人,又比較少。除此之外,我們還正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比如光伏發電、比如風力發電。隨著新能源電力併入電網,白天的電力供給,又進一步增加。
這就導致了:有的時候,用電比較多,但供給沒有那麼多。有的時候,用電比較少,但供給又降不下去。
怎麼辦呢?
透過電價,引導合理用電。所以不少省市的電價,是分時段定價的。比如,8:00-11:00,是平段,11:00-17:00,是高峰時段,每度電價,比平段貴3毛錢,0:00-8:00,又是低谷時段,每度電價比平段便宜4毛錢。
而相應的,對應高峰和低谷階段的上網電價,也就是把電力賣給電網的價格,也有變化。
那麼,如果高峰階段的上網電價,和低谷階段的用電電價有差價,而你又有一個大電池,能在低谷階段充電,在高峰階段賣電,低充,高放,你是不是也能賺點錢?
這就是換電站,能做儲能站的邏輯。聽起來有點道理。可是,行得通嗎?
行得通。沈斐說,他們有過計算,如果是在東南省份,一塊75度電的電池,參與低充高放,一年參與兩百多天,就能掙一萬多。如果要算工業用電,還能掙得更多一點。
不錯。可既然換電站作為一塊“大電池”,能這麼幹。我的車上也有一塊電池,能不能也這麼幹?低充,高放,也賺點錢,補貼家用?
能。這種模式,就叫做V2G模式。Vehicle-to-Grid,就是車輛到電網。透過V2G充電樁,汽車就能連線到電網上,就能實現充放電,進而進行電力買賣。
舉個例子。如果我有一輛電池容量為75度的電動車,而本地的峰時上網電價7毛錢一度,谷時電價3毛錢一度。那麼,如果我低充高放,賣給電網40度電,能賺16塊錢。
雖然一輛車,看上去還不算什麼,可是,如果有一萬兩,一百萬輛,一千萬輛呢?這時候,電網就相當於接上了上千萬塊電池,一個巨大的網路,能隨時調節供電的波峰波谷,帶來的效率提升,也必然是驚人的。
量變,引起質變。
沈斐說,所以,為什麼我們做換電的同時,一定也要做V2G的充電樁呢?因為只有5%的電池在換電站,95%的電池,還會在車上邊。所以,發展整個V2G的應用模式,95%的電池,才有機會參與電網的調節,並從中掙到錢。而對於車主來說,也必須是換電模式,他可能才會願意去參與整個低充高放的過程。
雖然,目前V2G的模式,還沒有全面鋪開。但至少,前景是非常可觀的。
總結一下。換電模式,能夠延伸出3個獲益可能。其一,是讓廣大車主在車上的花銷降低,換電站賺到更多租金;其二,換電站還能作為儲能站,調節電網的波峰波谷,賺取更多差價;其三,在未來,當V2G模式全面展開之後,越來越多的車輛,就能作為獨立的儲能單元,調節電網的波峰波谷,賺取差價。
沈斐說:
電池,應該被看作一個儲能單元,而不能僅僅是一個汽車的零部件。
有意思。如果你把電池看作汽車的零部件,你就想象不出什麼可能性。可如果你把它當作一個儲能單元,就能開發出非常多有趣的商業模式。
可是,要想把換電模式真正的推開來,絕不容易。


蔚來,做到哪一步了?
要想推廣換電模式,首先要達成的目標,就是換電方便。
而“換電方便”這件事,對不同型別的車來說,要達成的難度,可不一樣。
對於重卡來說,只需要在園區或者港口附近方圓幾公里,建設幾座重卡換電站就行了。
對於網約車來說,網約車一般不會跨城,所以,假如一座城市2000輛車,集中建設幾十座換電站,也夠了。並且相對於充電,換電速度更快,對於網約車來說,效率更高。
但蔚來做的,是乘用車。相對於重卡,網約車,乘用車的換電網路建設,困難得多。
你必須建成一個大大的換電網路,覆蓋全國,才能讓換電真的方便。
不然,我雖然買了能換電的汽車,但如果只能在上海這一個地方換電,又有什麼意義呢?去一趟北京,就開不回來了。或者,只能在當地找地方充電。
那麼,蔚來的換電站,夠覆蓋全國嗎?
沈斐說,到了今年五月,蔚來在全國建設的換電站已經達到了2428座。雖然還不能說是100%全國覆蓋,但已經算作是初步覆蓋。
全國50多萬的蔚來使用者,有80%以上的使用者,能在自己家或者公司的3公里之內,找到一個換電站。而對於北上廣深,長三角區域的使用者,這個比率能做到90%以上。
今後,蔚來還會繼續加大投入。在沒有覆蓋到的地方,儘快建設,在北上廣深這種使用者量比較大的地方,不斷加密。
厲害。可是,這麼大力建設換電站,能賺錢嗎?
沈斐說,一個換電站的盈虧平衡點,大概是一天60單,接近1800元服務費收入,再加上電費和其他費用,才能覆蓋換電站的折舊和運營成本。目前來看,蔚來現有的這批換電站,平均一天能有三十幾單,有20%以上的站,超過盈虧平衡點。單純從換電服務費收入來講,肯定還沒有盈利。
但即便有壓力,蔚來也會堅持將換電站做下去。
為什麼?
在這個階段,換電網路的建設,就應該領先於車輛的市場推廣。你不能觀望。否則,你就會陷入“和消費者互相等待”的僵局:消費者會等品牌商建站,建得多了再去買車,品牌商會等消費者買車,買得多了,盤算著換電站能賺錢了,再去建換電站。
這樣,你就永遠推廣不了換電模式。所以,對蔚來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儘快建立一張覆蓋全國的網路。
明白了。可是,要把換電模式真正推廣到全社會,只讓蔚來車主感到換電方便,還遠遠不夠。
接下來,還要讓“更多人”覺得換電方便。還要把車電分離+換電的模式,推廣到整個行業。根據沈斐估計,這個階段,要持續5年左右。
再往後呢?就是行業內的換電站、電池標準化,無論是換電站還是電動汽車,都能很普遍地參與電網調節。這件事的難度,當然更大。因為各家汽車的規格、大小、軸距都不一樣,電池型號也不統一。
要想做到這一點,電池的體積,可能要先變小。因為只有電池的體積小了,才能進一步考慮標準化。否則,如果各家還是都按照“塞滿底座”來設計電池,做長續航,電池的標準化的難度很大。
而要想讓電池的體積變小,要麼,隨著換電網路的密集,大家對大容量電池的需求,沒那麼迫切。要麼,電池密度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能以更小的體積,滿足大家的續航要求。但這,就要看未來如何發展了。
所以,對蔚來而言,這件事大概能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驗證換電這個模式可行。第二階段,是未來5年左右,把車電分離+換電的模式,在全行業進行推廣。第三階段,是未來5-10年,把換電站和電池的標準化推廣開來,為整個行業創造更多價值。
而無論怎樣,蔚來,正在堅定地朝著他們心中的未來努力。


我們常說,商業是有底層邏輯的。
如果一個商業模式,真的可以改善交易結構,讓利益方都能獲得價值,就是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
就比如,我們今天聊到的換電模式。
也許這個模式還需要時間檢驗,但不可否認,在它的背後,有著一個非常嚴密的邏輯。
很多時候,當你看到一家公司的成功,遠看,是營銷;近看,是產品;再用放大鏡看,是商業模式。
而思考戰略的時候,放在第一位的,也不是“我能做成什麼樣子”,而是“我應該變成什麼樣子”。
思考再三,發現下一步,你要變成一條魚,去水裡游泳,那就變成一條魚。發現下一步,需要變成一隻鷹,跳下山崖,去空中飛翔,那就變成一隻鷹。
然後,拼盡全力,把夢想變成現實。
祝福蔚來。也祝福每一個拼盡全力的人。
祝福你們的夢想,都能照進現實。
P.S.
當然,我們的文章,也只整理出了冰山一角。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沈斐沈總的分享,歡迎進入“劉潤·進化島”檢視完整的直播回放。
同時,在“劉潤·進化島”上,你還可以直接向我提問,收聽我的商業日課;可以認識1.9萬名創業者朋友,提升自己的商業認知;可以回看商業訪談,聽大咖講書,收穫更多的思路和視角 ……
恰好,這段時間,我們也在舉辦“劉潤·進化島”社群7週年的活動。為了感謝你一直以來的陪伴和支援,我們將會限時放出50元的優惠券,供你分享、使用。
更多關於“劉潤·進化島”的資訊,歡迎你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我在島上,等你。

*文章為沈斐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2、從零到 300 億美元的 Airbnb 創業故事(上):兩位設計師,剛畢業就付不起房租
https://www.36kr.com/p/1722834092033
3、年度重磅 | 中國能源大資料報告(2023):第五章 電力行業發展
https://news.bjx.com.cn/html/20230707/1318040.shtml
4、V2G真的來了!
https://xueqiu.com/9331049986/253726420

觀點 / 沈斐主筆 / 景九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81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