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江勝信
本文原刊《光明日報》2024年12月6日

葉嘉瑩先生(1924-2024)
這個初冬,當南開大學迦陵學舍那兩株從北京恭王府移栽的西府海棠飄落最後一片黃葉,這座中式四合院的主人——“中國古典詩詞的渡引人”葉嘉瑩先生如鵬鳥般直上雲程。別名“解語花”的西府海棠啊,你可知我們擔憂先生西去路上兩袖寒?你可知我們悵恨花開太遲,先生再也不能“重來花底自沉吟”(出自葉嘉瑩《海棠四首》其四)?

迦陵學舍裡的兩株西府海棠
然而,就算葉先生再度幾載春秋,我們就不會意難平嗎?她若春天遠去,我們會嘆她未能等到在南開馬蹄湖畔“獨陪明月看荷花”(此為葉嘉瑩先生夢中得句);她若夏天遠去,我們會嘆她未能等到秋天的小紫菊“淡點秋妝無那恨”(出自葉嘉瑩詩《小紫菊》);她若秋天遠去,我們會嘆她未能等到“落梅花信今年早”(出自葉嘉瑩詞《踏莎行》)。
是的,無關年歲,無關季節,只要她離去,我們就會悵惘。是她,用詩詞在我們心間涵養出一片綠洲。

葉嘉瑩先生捧讀《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
詩詞拯救了她,她復活了詩詞。
“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出自葉嘉瑩詩《轉蓬》),正是攀緣著詩詞,葉先生走出覆盆之災難,落井之絕望,硬是在荒蕪中鋪開一片綠洲。
葉先生一生經歷了三次重擊——
第一次是失母之哀。1941年,考上輔仁大學的葉先生剛剛開學,母親去天津治病,誰知手術失敗撒手人寰。那時候,父親遠在後方沒有音信,淪陷區的兩個弟弟需要照顧,她被突然失去廕庇的“孤露”之哀所籠罩,一連寫下8首《哭母詩》。次年,顧隨先生來教唐宋詩。顧先生雖衰弱多病,但他在講課中所傳遞的是強毅、擔荷的精神。顧先生《鷓鴣天》中的“拚將眼淚雙雙落,換取心花瓣瓣開”和《踏莎行》中的“此身拚卻似冰涼,也教熨得闌干熱”,深深觸動了她。葉先生一改此前多愁善感的詩風,寫出了“入世已拚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的句子,表現出直面苦難、不求逃避的決心。

1943年與老師顧隨先生及同班同學在顧隨先生家中合影。顧先生後前排右一是葉先生。
第二次是婚姻之殤。1949年及1950年,葉先生和丈夫在臺灣的“白色恐怖”中連遭幽禁。出獄後,丈夫動輒暴怒。為了全家生計,葉先生承受著身心的雙重壓力。那時候,她喜歡那種把人生寫得極度絕望的作品,彷彿只有這類作品,才能讓她佈滿創傷的心靈產生共鳴。後來,她讀到了王安石的《擬寒山拾得》:“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瓦亦自破碎,豈但我血流。我終不嗔渠,此瓦不自由。眾生造眾惡,亦有一機抽。……”葉先生想起了早年讀誦《論語》時所向往的“知命”與“無憂”之境,她逐漸從悲苦中得到解脫。她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對鬱郁不得志的丈夫要寬容忍讓。

1948年結婚照
第三次是喪女之痛。1976年,結婚不滿3年的長女與女婿外出旅遊時,不幸發生車禍,雙雙殞命。料理完後事,葉先生把自己關在家中,以詩歌來療治傷痛。她寫下多首《哭女詩》,如“萬盼千期一旦空,殷勤撫養付飄風。回思襁褓懷中日,二十七年一夢中”“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儘管寫的時候,心情是痛苦的,但詩真的很奇妙。”葉先生說,“當你用詩來表達不幸的時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個美感的客體,就可以借詩消解了……”也正是這個最沉重的打擊,讓葉先生對老師顧隨曾實踐的“一個人要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體驗過樂觀之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體會。葉先生說:“痛苦到極點的時候,你反而有了一種徹底的覺悟,才真正會把自己投向更廣大、更高遠的人生境界。”
這個“更廣大、更高遠的人生境界”便是回到祖國,為古典詩詞的傳承奉獻餘年。從1979年到2024年,從55歲到100歲,整整45年,葉先生傳遞詩詞的感發之力,邀不懂詩的人們一起來沐泳詩詞這條生命之流。

1979年初抵天津與南開大學諸教師合影
去年秋天,已住院的葉先生執意坐著輪椅回到南開,來到年輕人中間,像生命之流上渡引的船長一樣搖櫓振臂:“中華詩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許共攀。喜見舊邦新氣象,要揮彩筆寫江山。”

2023年10月15日,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開大學開幕。開幕式上,葉嘉瑩親臨現場,講述自己的詩詞人生與詩教情懷。南開大學 供圖
今年夏天,葉先生透過影片連線向前來祝壽的年輕人表露心跡:“我像一個蠶,‘不向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祝大家學習詩詞快樂!”
葉先生的助理張靜說:“每次去醫院看望先生,先生問得最多的是‘身邊又有什麼好學生嗎’‘學生們又寫出什麼好詩了嗎’,病床上關注的仍是詩教傳承。先生常感慨:‘我沒有想到在我的有生之年,還能看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先生走的時候,沒有疼痛,帶有希望,帶有信心。”

葉嘉瑩先生(右)與張靜(左)
此時,葉先生講課時說的一段話迴響耳際:“人生總是要離別,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死。歐陽修寫了這樣的詞:‘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我們現在不要管明天的離別,今天還有花開,今天我們還在一起。我們只要把這個花都看遍了,那時候我再跟春風說我要走了,我就沒有遺憾了。我對於你沒有遺憾,對於花也沒有遺憾,對於洛陽的春天沒有遺憾,因為我真的享受了洛陽的春天。在你聚的那一刻,在你生的那一段,你好好地享受了嗎?你好好地盡到你的力量了嗎?這才是重要的!”
所以我們確信,賞盡芬芳、用盡力量的葉先生,沒有留下遺憾。
她揮一揮衣袖,作別春風。穿過她衣袖的春風,會把一季荒蕪,吹拂成滿目新綠。

2017年5月13日,本文作者江勝信去南開大學葉先生居所,送為她寫的傳記。 江勝信 供圖

▫︎江勝信,葉嘉瑩先生傳記《講詩的女先生》作者、《文匯報》北京記者站站長。
相關推薦
![]() 葉嘉瑩 選編
“給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2015年
|
《給孩子的古詩詞》共收錄作品218首,不同風格的177首中國古代經典詩作、41首經典詞作,以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帶給孩子感動和召喚,提升孩子的心靈品質,培養他們成長為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給孩子一部好作品”,實現編者長久以來的夙願。
|
![]() 葉嘉瑩 編著
“給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2016年
|
|
![]() 行人文化 活字文化 編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
|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每部分對應葉先生在不同時期執教過的四所大學——臺灣大學、哈佛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南開大學,各部分由“自述”與“眾說”(朋友、學生、同事、鄰居、醫生等)兩大板塊組成。多元不同的視角,全方位呈現葉先生在人格、學養、精神世界高度統一的大師風采。
|
![]() 葉嘉瑩 著
“中華文化新讀”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年
|
小詞,本是宴樂助興之作,卻因士大夫在創作時無意或有意地帶入家國之思,使其精神內涵呈現豐富層次,形成幽微深曲的美感特質。從兩宋之蘇東坡、辛稼軒,至清之張惠言、陳曾壽,再到民國之呂碧城、沈祖棻,葉嘉瑩在本書中透過一首首經典詞作,將傳統讀書人於小詞中折射出的隱忍持守、家國抱負 盡數展現,極佳詮釋了“興於微言”的詞之特質,以及潛藏其中計程車人修養。
|

吟誦聲中尋古意,詩歌魂裡探文心。年過九旬的古典詩詞薪火傳人葉嘉瑩先生為大家教授古典詩歌的吟誦,解析中國古典詩詞的文化脈絡。
播放平臺:豆瓣時間、三聯“中讀”app

播放平臺:豆瓣時間、三聯“中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