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逝世,享年100歲: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

來源:澎湃新聞、南開大學、央視科教
全文1761字,預計閱讀需3分鐘。
據澎湃新聞等媒體訊息,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詩人葉嘉瑩,於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歲。
葉嘉瑩,1924年7月2日(農曆六月初一出生於北京,本姓葉赫那拉,滿族,後成為加拿大籍華人。葉嘉瑩主要從事古典詩詞教學、研究和推廣工作,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迦陵論詞叢稿》《迦陵論詩叢稿》等著作數十種,曾獲得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2014中華文化人物,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中國政府友誼獎,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計程車” “白髮的先生、詩詞的女兒”。
讀詩是生命的本能
葉嘉瑩,1924年農曆六月初一出生在北平一個古老的家庭,在家學的影響下,她自幼就能背誦許多的唐詩宋詞,對詩詞閱讀有著極高的興趣、天賦。
少年時期的葉嘉瑩看到什麼,有了感動,就寫一首詩。她說:“我內心有什麼感動,常常用詩詞記寫下來,我的詩詞都是我當時非常真純的感情。” 
15歲時,她看到秋天的蝴蝶,就寫了首《秋蝶》:“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
上大學後,葉嘉瑩把之前的詩詞曲習作拿給老師顧隨先生看,顧隨先生評語:“作詩是詩,填詞是詞,譜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當善自護持。”
1948年結婚後,由於丈夫被捕入獄,葉嘉瑩遭遇到命運的重大打擊。她帶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寄人籬下,過著無家無業的日子,沒有一間房子,沒有一張床鋪,一天要教三所大學的課,兼職兩個電臺的工作,來維持家庭生計。
葉嘉瑩稱這次打擊幾乎影響了她的一生。她寫下《轉蓬》一詩記錄了當時的生活與心境:“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52歲時,大女兒和女婿在車禍中喪生,她一口氣寫出十首《哭女詩》:“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以此來療愈自己的傷痛。
在極痛之餘,她有了一種徹底的覺悟:不再只想著自己的得失,而是將目光投向更廣大,更恆久的嚮往與追求。
她的詩作寫銳感、寫磨難,也寫直面生活的勇氣:“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禪不借隱為名。” 
把中國詩詞之美傳播海外
不是在寫詩,就是在評詩、講詩時葉嘉瑩也投注著濃濃的生命情感。
很多聽過她課的人說,葉嘉瑩先生講詩,常常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貫注其中,生髮出一股感發的力量,讓聽眾從感發中體悟一種樂趣。這一特色深受其老師顧隨先生的影響。

後來,葉嘉瑩到美國、加拿大執教,面對迥然不同的文學傳統,她採用“興發感動”這樣一種方式,解讀、分析、賞析中國詩詞,在海外學子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她說,詩詞中的那種感發,絕不只是知識,它是一種生命,是能夠提升你的心靈和品質的一種能量。


葉嘉瑩說,我太喜歡中國的詩詞了,我講中國的詩詞,我真是把我的感情都投進去了。我縱然英文說得不是很流利,或者文法不是很完整,但是我可以把杜甫、李白的感情講給他們聽,並獲得情感共鳴。
葉嘉瑩在海外任教時閱讀了大量的西方文藝理論,這些理論都成為了她分析中國詩詞的利器。
她不僅把中國詩詞之美傳播到海外,還汲取並運用西方文藝理論,闡釋中國詩詞,將新發掘出來的中國詩人的生命心魂與詩詞之美傳給世人。
回國教學後,葉嘉瑩捐獻出一半退休金——約十萬美元設立“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獎掖後學。2017-2018年,葉嘉瑩將自己的財產3568萬元捐贈給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用於設立“迦陵基金”,繼續支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
回國傳承中華詩教
1979年春,葉嘉瑩志願自費回國,在國內各地高校講授詩詞。
在2023年南開大學舉辦的“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上,99歲的葉嘉瑩說:“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書為工作、為事業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詩詞裡面,他們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傳給下面的年輕人。”
2018年,葉嘉瑩榮獲“2018年度最美教師”稱號。從讀詩到寫詩,從品詩到講詩,她說,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詩詞教育是一種關乎生命的自我救贖。她這一生顛沛流離,唯一的根深深紮在古典文學這片美麗的土地上。
她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四處講學,從七八歲的孩童,到十七八歲的青年學子,再到七八十歲的學者,無不得益於她厚重的學養。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