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王耳朵先生👇關注我,加★星標★
作者:十點水清
來源:十點讀書(ID: duhaoshu)
“我是葉嘉瑩,我是(農曆)六月生人,我今天100歲了。”
今年7月6號,是葉嘉瑩農曆的百歲生日,那天晚上,她透過直播鏡頭,向大家致意。
不曾想,幾個月後,南開大學釋出訃告:
“中國古典 文學研究泰斗葉嘉瑩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4年11月24日15時23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0歲。”
讀過許多跨越百年風雨的人物傳記,他們的苦難大多是時代賜予的,戰火紛飛,世情複雜;
但葉先生的苦難是時代疊加著家庭,更具體而微,更敲骨吸髓。
她的苦難,是既屬於男性的,也屬於女性的;既屬於時代的,也屬於個體的。
很多年前,曾有人給她看相,打了一個頗有深味的比方,說她的生命是水,掬起來,可以盛在罐子裡,放開去,則是大江大海。
詩人瘂弦則尊稱她為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計程車”,意即看起來清秀柔美,實則有著極強的韌性。
是古詩詞滋養了她,讓她有能量站在群山之巔,目視寰宇,把苦難和無常視為無物。
她徐徐轉過身,又把這股能量鄭重地傳遞給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她是薪火,亦是橋樑,連線了東方和西方,貫通了古代中國和現在中國,更是聯結了大陸與臺灣。
01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葉嘉瑩本姓葉赫那拉,清政府被推翻後,才改姓“葉”。
氏族裡出過兩個名人,一個是詞人納蘭性德,一個便是慈禧太后。
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平一戶門第顯赫的詩書世家。
祖父為光緒壬辰科滿漢翻譯進士,父親是北京大學英文系高材生。
葉家學風深遠,葉嘉瑩記得幼年時,男長輩喜歡在家裡的大院子裡徘徊吟誦詩詞,女眷們則靜坐屋內背誦唐詩。

在如此詩學家風中長養著,葉嘉瑩慧心早啟,她三四歲時便開始接觸中國古典文學,開蒙即學《論語》。
成年後風霜歷遍,從小滲透到骨子裡的中國士人的風骨與韌性,竟成為幽暗人生裡的那盞明燈。
葉嘉瑩先生這輩人的前半生,始終掙不脫戰爭和死亡的陰影。
“七七事變”後,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葉嘉瑩曾這樣回憶:“出門轉角就能碰到凍餓而死的難民的屍體。”
葉嘉瑩的父親隨國民政府遷移,一去八年,音訊斷絕。
抗戰第四年,葉嘉瑩剛考上輔仁大學的國文系不久,就傳來母親去世的噩耗。
原來,母親因腹部腫瘤在天津開刀,之後感染了敗血症,在回程的火車上去世了。
“窗前雨滴梧桐碎,獨對寒燈哭母時”。多年後,葉先生回憶說,人生最悲苦的,莫過於聽到釘子釘到棺木上的聲音。
那一年,葉嘉瑩也不過17歲,她帶著兩個年幼的弟弟在淪陷區裡艱難生活,幾個月都吃不上一次白米飯。

幸好,輔仁大學溫潤的學風平復了葉嘉瑩的悲痛,良師顧隨先生也頗為賞識靈慧的葉嘉瑩。
顧隨先生卓爾不群,他講課旁徵博引,興會淋漓,葉嘉瑩一直收藏著顧隨先生的課堂筆記。
時隔數十年後她著力出版了相關書籍,這一脈古典詩詞鑑賞之遺風總算是沒有斷絕。
大學畢業後,葉嘉瑩被分配到了一女中教書,經中學時代的老師介紹,結識了一位名叫趙仲蓀的年輕人。
趙仲蓀當時不在北京工作,為了追求葉嘉瑩,頻繁來往於雙城之間,以至於丟了工作。
葉嘉瑩引以為責,當對方求婚的時候,便心軟答應了下來。
其實,她內心裡並不特別喜歡這個男孩,只是出於善良,便滋生了一份無謂的責任和擔當。
這一牽手就是一輩子,她這一生,都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愛情。

婚後,葉嘉瑩跟隨丈夫來到南京,過了一段雖拮据卻也相對穩定的生活。
但這份亂世安穩並沒有維持多久,隨著國民黨在內戰中節節敗退,在其間當海軍的趙仲蓀也奉命調往臺灣,葉嘉瑩隨丈夫一起移居到了舉目無親的臺灣高雄。
女兒四個月大時,白色恐怖席捲而來,趙仲蓀一入獄就是三年多。
無法,她懷抱幼小的女兒寄住在親友家。“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沒有房間住,她就在走廊上鋪張毯子蜷起身子睡覺。
嬰兒哭聲擾人,她便獨自頂著烈日出門,在樹蔭下抱著女兒走來走去。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有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這句話在葉嘉瑩身上,簡直是一生命運的註解。
卅載光陰彈指過
未應磨染是初心
寄居他處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葉嘉瑩隱瞞了丈夫的入獄情況,另尋一所學校覓得了教職。
一個不明來歷的女人,還帶著一個孩子,背後不知遭到了多少非議。
在這混亂黑暗的日子裡,是詩詞,泅渡了她。
有人說,在臺灣,若論古典詩詞講學,葉嘉瑩如果認第二,就沒人敢認第一。
詩人席慕容曾是葉嘉瑩的學生,提到當年老師授課情景,形容她是“發光體”。

那些年,葉嘉瑩如同蠟燭兩頭燒,她先是受聘於臺北市立第二女中,後擔任臺大中文系講師,繼而被邀請到淡江大學和輔仁大學兼任講師。
三所大學加一起,每星期要上六門以上的課。
白天晚上連軸轉,維持生計之餘,也盡情揮灑著智慧與心血,努力成就著自我。
然而,結束工作回到家之後,迎接她的不是噓寒問暖,而是丈夫的家庭暴力。

原來,趙仲蓀出獄後性情大變,不僅沒有承擔起養家的責任,而且還動不動就怒吼咆哮,衝動時就對著葉嘉瑩拳打腳踢。
也許是接受的舊式教育使然,她沒有向誰傾訴自己的痛苦,甚至沒有想到要離婚。
最難的時候,她也曾考慮過自盡,但最終,還是在這段沒有感情的婚姻裡不斷忍受著、妥協著。
活著是件頂複雜的事情,我們每個人的痛苦都千頭萬緒。
多年後,回憶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葉嘉瑩說:如果沒有詩歌,人就會在苦難中被磨碎了。
說到底,婚姻,只是人生中小小的一部分,當自己的世界越大,它的佔比就越小。
這個看似瘦弱的女子內心裡,有一股強大的內在能量,大於命運,大於痛苦,大到足以扭轉結局。
她將自己的痛苦封存,全身心投入到古典詩詞研究和教學中,那裡,有她的精神寄託和精神食糧。

1966年,聲名在外的葉嘉瑩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被邀請到美國講學,在哈佛大學和密歇根州立大學分別教了一年,此間,兩個女兒和趙仲蓀隨其而往。
交換講學結束後,哈佛要留葉嘉瑩任教,但她堅持要回去,因為臺灣那邊的課程還未完,她覺得自己不能言而無信。
但早已厭倦臺灣生活,且對國民政府極為牴觸的趙仲蓀不願意回去。
權衡之下,趙仲蓀和兩個孩子留在了美國,葉嘉瑩獨自返回臺灣教完了剩下的課程。
但等她想再回到美國時,簽證卻被卡住了。多次輾轉,最後在加拿大的哥倫比亞大學謀得了一份教職。
那邊的課程要求用英語教學,英文不過關的她,每晚查生字備課到凌晨。
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葉嘉瑩大膽嘗試著將西方文學理論引入到中國古典詩詞的研究之中,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之間架起了橋樑,在北美的漢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她渡己也渡人,她以三尺講臺為舟,將一批批學子載出狹窄的河口,送到了知識的汪洋大海之中,世界權威漢學家馬漢茂、施吉瑞都是她門下學生。
“獨木危傾強自支”,彼時,趙仲蓀和兩個女兒在美國,老父親和她在加國,一家五口,全賴她養活,她的心力交瘁可想而知。
在哥大教書的第二年,葉嘉瑩先生收到了終身聘書,這在校方是史無前例的。
在這段不幸的婚姻中,葉嘉瑩的滿腹心酸無人可訴。
為了家庭的完整,她不曾尋求個體的解放,但她也從未被命運擊倒。
也許,是我們對婚姻幸福的衡量標準太過於單一,總覺得女人在婚姻裡有所得,才算是嫁得好。
可站在一個更寬廣的維度來看,任何人都不能陪我們走完全程。
只有我們和自己走過的這條路,才是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

幸也罷,不幸也罷,也不過是寄希望於他人,以自己為核心,默默積蓄能量。
給自己的人生積攢一些歷久彌新的硬通貨,不違心,不違德,最終,達成自身的大圓滿。
03
白晝談詩夜講詞
諸生與我共成痴
人到暮年,兩個女兒都已長大成人,葉嘉瑩憧憬著退休後就去給女兒帶帶孩子,享受一生中難得的安穩生活。
誰料,天地不仁,視萬物如芻狗,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跟唐僧師徒一樣,九九八十一難,少一難,都會在後頭補回。
那一年,她去參加一個學術會議,途徑多倫多探望完大女兒,就轉往費城小女兒處。
誰知,前腳剛到,後腳就傳來了長女和女婿因車禍同時罹難的噩耗。
人生至悲,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料理完女兒女婿的後事後,她日日哭泣,寫下了十首《哭女詩》。
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迫人一世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一世坎坷,幾度離散,在俗世間輾轉騰挪,不過是為了歲月靜好,家人安康。
然而,這一份苦苦追尋的安穩很輕易地就被命運擊碎,當初那麼多年的忍辱負重,所為何來?

葉嘉瑩在大女兒的婚禮上
大學時代她學佛法,聽到“花開蓮現,花落蓮成”時,內心頗為驚動。坎坷半生,歷經這場變故後,她才真正領悟到:
時間有限,命運無常,當附著在表相的繁華落盡,內心最真淳的聲音才會顯現。
從此以後,她拋卻繁華,迫切地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向前奔去。
上世紀七十年代,加拿大與中國建交,葉嘉瑩先生馬上申請了回國探親。
去國離鄉將近三十載,她在夜機上俯瞰故國遙遙的燈火,禁不住“眼流涕淚心狂喜。”
探親途中,她動了回國教書的心念。
在加拿大上古典詩詞課,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講得再好,終究如同隔靴搔癢。
無法傳達盡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與神韻,這讓她始終有種“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的遺憾。
她曾在書中寫道:
經過這一次大的悲痛和苦難之後,我知道了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終極的追求、理想。我要從“小我”的家中走出來,那時我就想:“我要回國教書,我要把我的餘熱都交給國家,交付給詩詞。我要把古代詩人的心魂、理想傳達給下一代。”
葉嘉瑩先生向教委遞交申請,願意利用假期時間回國教書。

1979年的中國,剛經歷了動盪,傳統被破壞,古典文學式微,葉嘉瑩遠渡重洋,擎著古典詩詞的火種,點燃了那一脈生生不息的文化薪火。
平日裡看著溫婉優雅的葉先生,站在講臺上,一講就是數小時,舉手投足之間,恍如李杜魂魄再生,底下學生聽得是如痴如醉。
“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痴”,每年假期,葉嘉瑩先生頻頻往返於加國和中國,先是在北大,後到南開,及至天津、上海、成都、黑龍江、烏魯木齊……都有她的足跡。
一開始,旅費都是她自己承擔,後來學生漸漸多了,校方開始負擔她的旅費,年歲漸長之後,才從經濟艙升到了商務艙。
她從不介意這些,她甚至是在哥大拿著半薪,休假來中國義務講學,哪怕因此達不到20年教齡,拿不到完整的退休金。
“我天生就是一個教書的。”葉嘉瑩說。1945年大學畢業至今,她已經在講臺後站了70餘年,連產假都沒休過。

2016年,葉嘉瑩先生榮獲了“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被公認為是在海外傳授中國古典文學時間最長、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華裔女學者。
然而,名利從來不是她的畢生所求。聲名所蘊含的錢,對她來說,也只是一個抽象概念。
1997年,葉嘉瑩捐出10萬美元,成立了“駝庵”獎學金,以此紀念恩師顧隨先生;
2018年,她將北京和天津兩處房產出售後所得的1857萬元捐贈給了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
2019年,她又把講學及版稅所得1711萬元捐贈給了南開。

葉嘉瑩與南開大學各位同仁
光而不耀,靜水流深,如李太白般“千金散盡”的她,生活卻是簡樸到了極致。
清水煮菜葉,外加幾個饅頭,一頓飯就對付過去了,70多平米的住所堆滿了書籍,連傢俱買的都是二手貨。
04
早在1946年7月13日,顧隨先生在信中表達了對葉嘉瑩莫大的期許:
不佞之望於足下者,在於不佞法外,別有開發,能自建樹,成為南嶽下之馬祖;而不願足下成為孔門之曾參也。
南嶽,指的是唐代的高僧懷讓,馬祖道一隨懷讓學禪十年,之後開宗門、建叢林,對禪宗乃至中國佛教做出了巨大貢獻。
顧隨是以馬祖道一為喻,鼓勵弟子要勇於開創屬於自己的詩詞天地。
教書這麼多年,他希望自己後繼有人,而這份希望,他把它寄託在了葉嘉瑩身上。
葉嘉瑩先生沒有辜負老師的厚望,她亦沒有辜負經歷的磨難,沒有辜負流逝的100年光陰,她從容地穿過歲月山河,眉目生動而乾淨。

對她來說,人生縱使再來個100年,結局或許還是一樣。
一個人,耗盡一輩子光陰,來做如此傳道授業解惑人,值得嗎?
這個問題,葉嘉瑩先生已經在一個講座中做了回答:
我平生經過離亂,個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國寶貴的傳統,這些詩文人格、品性,是在汙穢當中的一點光明,希望把光明傳下去,所以是要見天孫織錦成,我希望這個蓮花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但是有一粒蓮子留下來。
2020年,南開大學高考錄取通知書附有一隻荷包,裡面就裝有兩粒蓮花種子。
這留下來的蓮子,值得!
本文來源:作者:十點水清。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深夜十點,陪你讀書,美好的生活。好書/故事/美文/電臺/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