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嘉瑩先生(1924-2024)
如月映千川,一位燃燈者以自己照亮古典文學世界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本文原刊“澎湃新聞”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詩人葉嘉瑩,於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歲。
從1945年起,葉嘉瑩以一方講臺傳授浩瀚的中國古典詩詞。
出版品牌“活字文化”與葉嘉瑩有許多合作。受活字文化委託,91歲時,葉嘉瑩挑選了218首古詩詞,給孩子精心編選《給孩子的古詩詞》。

93歲時,葉嘉瑩在豆瓣時間開了古詩詞吟誦課《以樂語教國子·葉嘉瑩古詩詞吟誦課》,從吟誦的方法、聲韻之美、詩詞內涵等方面對300多首詩詞進行品鑑,並一一示範,這是93歲的葉嘉瑩首次系統地講述詩詞吟誦。
2020年,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後,葉嘉瑩走入更多人的視野,影片交織葉嘉瑩個人生命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表現了葉嘉瑩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活字文化根據劇組採訪資料整理成《掬水月在手》一書。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截圖
2023年,“中華文化新讀”第一輯推出,其中《興於微言:小詞中計程車人修養》這冊是葉嘉瑩的作品,她在書中透過一首首經典詞作,將傳統讀書人於小詞中折射出的隱忍持守、家國抱負詳盡呈現,詮釋了“興於微言”的詞之特質。
憶葉嘉瑩,澎湃新聞專訪了活字文化總編輯李學軍。
【對話】
澎湃新聞:您可以回憶一下與葉嘉瑩老師的接觸中,她帶給您的印象嗎?
李學軍:我們與她交往的時候,她就已經90多歲了,但是她仍然是生命力很旺盛的。
我們印象中有一年她摔了一跤,後腦勺著地,她後腦勺就皮下出血,後來中醫給她看了以後給她抹了藥,結果她抹藥的地方的白頭髮就變成了黑髮,當時我們都覺得她特別神,她的一生似乎都充滿了這種我們尋常人所沒有“如有神助”的傳奇的瞬間,充滿了象徵性和神秘性。
她2014和2015年的時候還可以來北京講課,而且她95歲之前還都是站著講課的,她說她一輩子都一定要站著講課,她那時思維都仍舊非常敏捷,我們當時就覺得她過百歲一定沒有問題的。
澎湃新聞:葉嘉瑩老師在“活字文化”出了幾本書,您可以回憶當時出版這些作品時與葉嘉瑩溝通交往的歷程嗎?
李學軍:最早是出版《給孩子的古詩詞》,當時與她交流比較多,她差不多一個暑假的時間就把這本書編完了,她反對支離破碎地一個字一個字去解讀古詩,她很強調詩的完整意境,每首詩的節奏、從頭到尾吟誦下來的連貫性,她自己講詩也是這樣整體講解的。注音部分,葉嘉瑩從古詩韻律來讀詩,古音中一些入聲字跟今天普通話的發音不一樣,按照現在的讀音,就不符合古詩詞的格律了,所以她也反對注音。
之後我們接到家長們對於這本書的反饋,我們又去她家裡,拍了她講解這本書的音訊,她把218首古詩詞全部誦讀講解了一遍。九十二歲的葉先生,每次講解、吟誦一個小時,前後錄製了十多次,終於把全書錄制完。

《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葉嘉瑩 編著,活字文化 策劃,中信出版社 出版,2016年版)
澎湃新聞:我們也知道葉嘉瑩晚年就古典文化推廣、詩詞的吟誦等做了很多工作。
李學軍:是的,她很想做吟誦,把古典詩詞傳承下去。
我記得她在九十多歲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吟誦留下來。”她以前在課堂上,在她受教育的時候,學古詩詞就是用吟誦的方式學的,但是後來教學的時候她就沒有再用吟誦的方式,因為吟誦像唱一樣,她就比較害羞,到了晚年,她意識到吟誦的重要性,並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澎湃新聞:席慕蓉說葉嘉瑩“她就是詩的靈魂”,她的為人、從教、寫作似乎都是一體的,非常自洽的。
李學軍:是的,她的家國情懷,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她的一生都是非常有信念感的,她一開始回國也是源於她的家國情懷,包括後來她捐贈了很多財產。我們去她家拍攝時看到她的生活非常簡單,她中午一般就吃剩飯,因為保姆就給她做一頓飯,她中午就把剩飯熱一點吃,她一直一個人生活,非常簡樸,但是她對於傳統文化和古詩詞的這種信念和熱愛則是深入骨髓的。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截圖
澎湃新聞:我們也知道她的一生都很艱難。
李學軍:對,她一輩子其實很不順利,她在臺灣,先生出獄以後性情大變,她又要工作又要帶孩子養家,但是她沒有什麼怨言地全部承擔下來。她的長女和女婿遭遇車禍,雙雙去世,對她來說也是很大的打擊,沒有很強的信念感是堅持不下來的。
澎湃新聞:您還能回憶起來,葉嘉瑩在《給孩子的古詩詞》等作品中所表達的對於古典詩詞的理念和審美傾向嗎?
李學軍:她非常重視詩歌的韻律,其次她想給孩子明亮的、美好的作品,那些積極的有能量的作品。葉先生一直堅信古詩詞中有感發生命的力量。
澎湃新聞:葉嘉瑩先生在你看來是怎樣一種存在?
李學軍:我覺得她是一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人的象徵,她一輩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做這個事情,她在大家的心目當中是一個燃燈者、一個發光體,用自己照亮了整個古詩詞和中國傳統文化。
相關推薦
![]() 葉嘉瑩 選編
“給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2015年
|
《給孩子的古詩詞》共收錄作品218首,不同風格的177首中國古代經典詩作、41首經典詞作,以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帶給孩子感動和召喚,提升孩子的心靈品質,培養他們成長為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給孩子一部好作品”,實現編者長久以來的夙願。
|
![]() 葉嘉瑩 編著
“給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2016年
|
|
![]() 行人文化 活字文化 編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年
|
《掬水月在手》以同名傳記電影大量採訪素材為基礎,將百萬字錄音稿系統整編,輔以百餘張高畫質劇照、手稿信札,補充了因影片時長所限無法展現的更多內容,立體展現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生命長河。
|
![]() 葉嘉瑩 著
“中華文化新讀”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年
|
小詞,本是宴樂助興之作,卻因士大夫在創作時無意或有意地帶入家國之思,使其精神內涵呈現豐富層次,形成幽微深曲的美感特質。從兩宋之蘇東坡、辛稼軒,至清之張惠言、陳曾壽,再到民國之呂碧城、沈祖棻,葉嘉瑩在本書中透過一首首經典詞作,將傳統讀書人於小詞中折射出的隱忍持守、家國抱負 盡數展現,極佳詮釋了“興於微言”的詞之特質,以及潛藏其中計程車人修養。
|
葉嘉瑩古詩詞吟誦課(音訊)

播放平臺:豆瓣時間、三聯“中讀”app
葉嘉瑩的詞學課堂(音訊)

播放平臺:豆瓣時間、三聯“中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