瘂弦談葉嘉瑩:她是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計程車”

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教育家、詩人葉嘉瑩,於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歲。
葉嘉瑩先生(1924-2024)
葉嘉瑩先生的一生,是矢志傳燈的一生。她晚年就古詩詞的教育和詩詞的吟誦推廣等做了很多工作,從精心編選《給孩子的古詩詞》,到為每首詩錄製講解和吟誦,再到親力親為傳播瀕臨消失的吟誦技藝,她希望能把古典詩詞這扇門開啟,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裡面來。
葉嘉瑩談編選詩詞選本《給孩子的古詩詞》 影片來源:《魯健訪談》 
電影《掬水月在手》講述了葉嘉瑩先生的詩詞人生。葉先生一生經歷歷史的動盪,卻始終抱持治學育人的初心。在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中,葉嘉瑩先生堪為承先啟後、貫通中西的擺渡者。
詩人瘂弦在電影《掬水月在手》中曾講到葉嘉瑩先生關於傳統詩詞曲方面的文章讓他們現代詩人和古典詩人“坐在一起吃粽子了”。瘂弦形容葉先生是“穿裙子計程車”,儒家對士的標準“‘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葉先生都做到了。今天,活字君與書友們分享同名圖書《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中,詩人瘂弦回憶與葉先生相識的往事。
穿裙子計程車
本文節選自《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
講者:瘂弦
詩人瘂弦1932-2024
我記得第一次見到她,是在臺灣的遠東電影院。那時候遠東電影院常常演外國電影,當時的外國電影會在好幾個電影院輪流演,從別家演完,再跑片到這裡,放映時間沒有那麼準確,所以大家都會早些來,等電影開場。我當時看到一位女士穿著旗袍站在那兒,意暖而神寒,怎麼這麼清新,太美了!現在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就一直那麼看著,我都覺得自己看得有點太多了,印象太深刻了。後來我到美國去做研究,偶然見到她,發現這正是我在電影院見到的那一位,才知道她是葉嘉瑩。
葉嘉瑩 1971年在英國牛津大學
我以前不認識葉嘉瑩,是因為她從來不參加任何文藝活動。不過,我們新詩界的人對她的美也有所耳聞。我太太上過葉先生的課,對她的美更是歌贊崇拜。我太太說這幾十年來就看到這麼一個美人,像古書上走下來的一樣。當時臺灣文藝青年中有三大美女之說,要我說,葉嘉瑩排第一,孫多慈第二,林文月第三。跟其他人比起來,嘉瑩先生是美而不自知的,所以越發散出一種隨和的光芒。我們也都不好意思講:“葉嘉瑩你都不知道嗎?你很美!”

葉先生在臺北敏隆講堂

乍一看,葉嘉瑩是研究傳統詩詞的,與我們寫新詩的好像沒什麼關係。不過,她給周夢蝶的《還魂草》寫過序,這也是她唯一一次給新詩集子寫序。周公一直很佩服葉先生,說葉先生的詩論好,也可以套在新詩人論新詩上面。周公本身古典文學底子就好,佛經也讀得認真。他的詩雖然受古典文學的影響很大,詩裡也出現了很多佛家的語彙,但他卻是一個新詩人,是生機勃勃地活在愛情裡邊的人,詩裡有不少女性詩化後的影子。葉先生自己回憶說是1965年,一個叫張健的學生跟她說周公要出詩集,想邀請葉先生寫序,葉先生就答應了。她自己在這篇序中說,她對周公“忠於藝術也忠於自己的一種詩境與人格,一直有著一份愛賞與尊重之意”,也希望這篇序“不失為新舊之間破除隔閡步入合作的一種開端和首試”。
過去在臺灣,新詩人和舊詩人不大來往。我們看艾略特、奧登,以前老先生寫的老派詩詞看不下去。這大概是因為五四運動時陳獨秀、胡適他們號召白話文,專門革舊詩的命,導致矯枉過正。我們都是跟著紀弦、覃子豪這些人的作品成長起來的,認為那是最新的東西,一定要追隨;把寫舊詩的人貶得很低。最有意思的是,到了端午節(臺灣規定的詩人節),兩派詩人是不在一起吃粽子的。大家對屈原的解釋定義不一樣,所以你吃你的粽子,我吃我的粽子;你紀念你的屈原,我紀念我的屈原。新詩人讀《離騷》,認為裡邊的“兮”是哈哈笑的意思,說這都是當年的白話文。老派學究當然不這麼認為。後來俞大綱先生就講,新詩舊詩是一回事,新舊詩人應該坐在一起吃粽子,不應該把屈原看成兩個屈原。任何革命都是矯枉過正。矯枉過正的年代早過去了,為什麼要結了仇一樣老死而不相往來?
但是,大家看到葉嘉瑩寫的關於傳統詩詞曲方面的文章,就覺得幫助很大。她雖然沒有解釋過新詩,只給周夢蝶寫過一個序言,與新詩人的來往也很少。可是你讀到她的東西,就會覺得新詩人不讀舊詩是不行的。想要新詩寫得好,對傳統詩也要非常熟悉。傳統詩中的很多句法在新詩中也會出現,像鄭愁予的“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多像傳統的小令啊!
葉嘉瑩
那個時候的《幼獅文藝》憑著兩個人受到歡迎,一個是俞大綱先生,一個就是葉嘉瑩。葉嘉瑩的理論,俞大綱的劇本(《王魁負桂英》就是在《幼獅文藝》連載)。俞老師是非常聰明通達的人,他講課的影響力也極大——林懷民的舞蹈,蔣勳的散文,楚戈的畫,還有吳美雲的《漢聲》雜誌,都是從他那裡獲得啟發的。那個時代真是群英滿座啊!
當時我編《幼獅文藝》稱得上全力以赴,就寫信約葉嘉瑩先生論傳統詩的文章。其中一篇《略談李義山的詩》,發在《幼獅文藝》第192期。那篇文章寫得極好。李義山是個有名的“麻煩人”,他的詩以晦澀難解著稱。葉嘉瑩先生說,瞭解一首詩有三個方式:
第一,透過詩人本身的生平來了解;
第二,透過詩人與朋友的書函往來、相互唱和來了解;
第三,對於前兩個材料都很少的時候,只能從作品本身來了解。
比如對於杜甫的詩,我們可以從他的生平來映照他詩中的家國之思,也可以根據他寫與李白之間的往來獲得蛛絲馬跡。可李商隱不同,他的詩就像謎語,誰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他的詩題對詩本身也沒有任何幫助,像《錦瑟》,這就是第一句詩開頭的兩個字。葉先生說,她讀李義山的詩,常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感覺,那種充滿了哀傷的字句,真的不曉得如何解釋。李商隱把他自己的不幸加以藝術化,進而獲得美感體驗。可以說,他享受那個不幸,把玩那個不幸,他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那個人。葉先生說,李商隱雖然是迷失的、病態的、殘缺的、悲哀的、痛苦的、絕望的,但他自有他的魅力。
她研究李義山下過很大的功夫。有時候我在想,她那麼喜歡研究李商隱,是不是跟她一生經歷的種種坎坷有關聯。苦難使她對於不幸的精神世界,能夠更多地去體察和了解。當年她的先生因莫須有的“思想問題”被關了起來,她一個人帶著那麼小的孩子,寄居在親戚的客廳裡打地鋪,不知受了多少委屈。後來她在治學上爆發出如此之大的能量,就好像哀兵必勝一樣,可以說是從苦難中獲得了力量,令人肅然起敬。
葉先生雖然看起來柔弱秀美,但她的性格特別強,我形容她是“穿裙子計程車”。以儒家的標準來說,士是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她都做到了。
她說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李義山,每一個人的李義山都不一樣。從李義山的喃喃自語裡,她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別樣的悽美。而李義山恰是寫新詩的朋友最崇拜的。當別人攻擊我們說:你們的新詩簡直看不懂!我們就說:李義山呢?你看得懂?我們就是李義山的復活,我們就是那批人,就是把自己的不幸用文字提煉並自我賞玩的那批人。所以,李義山迷歌式的表現方法,最使得新詩人心折。
就這樣,葉嘉瑩使得新詩人跟舊詩人開始在一個桌子上吃粽子了。如今臺灣新舊詩人能夠彼此往來,都是因為受了葉嘉瑩先生的影響,也是因為俞大綱先生的建議——“你多登一些葉嘉瑩的文章吧!慢慢寫新詩的詩人也會喜歡她的。”事實證明,果然如此!後來,我覺得光在《幼獅文藝》上開專欄刊登她的文章還不夠,我與梅新又辦了個雜誌叫《詩學》。《詩學》把關於新詩舊詩的討論和創作通通囊括其中了。可以說,葉嘉瑩先生對臺灣文壇的貢獻很大,我一個新詩詩人邀請她寫專欄她沒有拒絕,一些演講的邀約也不會拒絕。她一方面很勇健,面對苦難窮且益堅;另一方面她也很隨和,非常與人為善。如今,她選擇回到大陸,留在南開大學,對整個華人界瞭解傳統詩詞依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我想這就是她一直以來的心願吧,傳承文學之道。
相關推薦
以樂語教國子
葉嘉瑩古詩詞吟誦課(音訊)
吟誦聲中尋古意,詩歌魂裡探文心。年過九旬的古典詩詞薪火傳人葉嘉瑩先生為大家教授古典詩歌的吟誦,解析中國古典詩詞的文化脈絡。
播放平臺:豆瓣時間、三聯“中讀”app
興於微言
葉嘉瑩的詞學課堂(音訊)
小詞大雅,百年詞心解中華詞作。葉嘉瑩先生塵封多年的珍貴講稿,洞見小詞之中的隱忍持守、家國抱負。
播放平臺:豆瓣時間、三聯“中讀”app
葉嘉瑩 選編
“給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2015年
《給孩子的古詩詞》共收錄作品218首,不同風格的177首中國古代經典詩作、41首經典詞作,以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帶給孩子感動和召喚,提升孩子的心靈品質,培養他們成長為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給孩子一部好作品”,實現編者長久以來的夙願。
《給孩子的古詩詞》
葉嘉瑩 編著
“給孩子系列
活字文化 策劃
中信出版社
2016年
《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是“給孩子系列”第三部《給孩子的古詩詞》的進階版。書中根據詩詞內容精心選配52幅中國古典繪畫作品,並附有二維碼,掃描即可聆聽葉嘉瑩先生逐首吟誦及講解全書所有古詩詞。
《給孩子的古詩詞·講誦版》
葉嘉瑩 著
“中華文化新讀”叢書
活字文化 策劃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年版
小詞,本是宴樂助興之作,卻因士大夫在創作時無意或有意地帶入家國之思,使其精神內涵呈現豐富層次,形成幽微深曲的美感特質。從兩宋之蘇東坡、辛稼軒,至清之張惠言、陳曾壽,再到民國之呂碧城、沈祖棻,葉先生在本書中透過一首首經典詞作,將傳統讀書人於小詞中折射出的隱忍持守、家國抱負盡數展現,極佳詮釋了“興於微言”的詞之特質,以及潛藏其中計程車人修養。
《興於微言:小詞中計程車人修養》

行人文化 / 活字文化 編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10
《掬水月在手》以同名傳記電影大量採訪素材為基礎,將百萬字錄音稿系統整編,輔以百餘張高畫質劇照、手稿信札,補充了因影片時長所限無法展現的更多內容,立體展現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生命長河。
《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