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資料解讀鬱金泰教授:神經科醫生如何“做深做廣”

讓科研和SCI論文成為臨床工作的副產品。
按照年度規劃,從5-6月的主題是“頂咖的臨床科研選題”;即透過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找到某些領域的頂咖;並透過分析其選題和課題設計思路,找到其研究的策略規劃和成功密碼。
(點選👆,獲取更多"頂咖的臨床科研選題"思路)
在我們對2024年神經科學領域SCI期刊的分析中發現,注意到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Jintai Yu)教授團隊全年共發表41篇高水平研究論文覆蓋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腦結構與功能、炎症機制、基因組關聯分析等多個方向,顯示出其團隊在腦健康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方面的持續高產與國際影響力。這些成果廣泛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Human Behaviour、Alzheimer's & Dementia、Molecular Psychiatry等領域頂級期刊。
Dr. Jintai Yu)
鬱金泰團隊研究內容涵蓋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遺傳機制與生物標誌物識別多重可調節因素對腦健康的影響佇列研究與多組學整合分析腦脊液與血漿標誌物在痴呆預測中的應用炎症與腦結構之間的因果推斷研究,以及精神心理因素與神經系統疾病的交叉研究等多個核心方向。
進一步分析顯示,鬱金泰團隊透過整合大規模外顯子組測序、蛋白質組學、代謝組、腦影像與流行病學資料,深入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腦部疾病的發生機制及其可干預因素,推動了神經退行性疾病從基礎研究向精準診療轉化的程序。
(新發論文
總體來看,鬱教授團隊在2024年的系統性研究,不僅數量可觀、覆蓋面廣,更展現出從機制探索到公共健康干預的科研閉環能力,在全球神經科學研究版圖中持續釋放高質量學術影響力。
透過對鬱教授近5年發文情況進行大資料分析,看看我們還能從那學到什麼?
1)聚焦核心議題,形成長期積累
從整體研究方向來看,鬱教授發表的論文高度集中於痴呆(Dementia)相關研究,尤其聚焦於其發生發展的遺傳機制、早期預測標誌物及可干預因素。同時,他的研究還廣泛延伸至痴呆密切相關的抑鬱、焦慮、睡眠障礙、糖尿病、肝功能異常、腦卒中等共病狀態,以及APS(抗磷脂綜合徵)IBS(腸易激綜合徵)等系統性疾病,呈現出顯著的多系統交叉整合特徵
透過對代謝、免疫、神經、精神等維度的系統分析鬱教授團從大規模人群資料出發,深入探索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識別、風險預測與綜合防控策略,推動了神經科學向精準公共健康與多病共管模式的轉型發展。
研究切入點與視角集中,就更容易在這個領域持續深耕而成為專家
2)廣泛合作、交叉整合
除了個人的持續努力,我們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鬱教授擁有龐大而活躍的學術合作網路,與全國多個高水平研究機構和臨床團隊保持密切聯絡。
從圖譜中可以看出,他與來自復旦大學、華山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南方醫科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科研與醫療機構的研究者展開了廣泛合作。
這種跨機構、跨學科的合作模式不僅拓寬了研究視野,也為其在基金申請、專案落地以及前沿突破方面奠定了堅實基礎,是持續推動高質量科研產出的重要支撐力量。

3)穩定高產,兼顧深度與廣度

持續深耕終成大家,鬱教授近5年共發表了290篇SCI論文,其中多篇發表於神經科學與精神疾病領域的權威期刊,如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54篇)、Translational Psychiatry(20篇)、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17篇)、Alzheimer’s & Dementia(14篇)等。
此外,他還在多本高影響因子期刊上持續輸出高質量研究成果,包括Nature Human Behaviour(IF=21.4,8篇)、Nature Communications(IF=14.7,5篇)、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IF=14.9,4篇)、Trends in Genetics(IF=13.6,1篇)、Cell Death & Disease(IF=13.4,1篇)、Ageing Research Reviews(IF=12.5,8篇)以及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IF=10.8,3篇),充分展現出其在阿爾茨海默病、認知障礙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領域的深厚積累與全球影響力。
4)堅持臨床與機制並重,注重可轉化價值
在瀏覽鬱教授最近5年發表的高質量論文及進行關鍵詞大資料分析後,我們也發現了他撰寫論文的關鍵特徵
  • 聚焦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強調認知障礙的早期識別與風險評估,廣泛應用腦脊液和血液生物標誌物
  • 結合前瞻性佇列研究、孟德爾隨機化、基因組關聯分析等多種方法,體現出其研究在機制探索與臨床轉化之間的高度融合與系統性佈局
綜上所述,鬱教授不僅是“做得多”的科研工作者,更是“做得準、做得深、做得遠”的學術引領者。從他身上,我們學到的不只是科研方法,更是一種面向問題、跨界協同、長期主義的科研精神。
希望鬱教授的臨床科研對您亦有啟發。

備註:

A. 本報告為PubMed檢索平臺僅以檢索式報告的結果進行的視覺化報告。
B. 本推文很可能存在謬誤;也請各位同仁多多指正,以促進我們提供更高質量的推文。
C. 本文僅為學術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作者:Amber Wang,微訊號:Healsana;加好友請註明理由;助理:ChatGPT
美國Healsan Consulting(恆祥諮詢),專長於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及基於大資料的Hanson臨床科研支援主要為醫院科研處、生物製藥公司和醫生科學家提供資料分析和SCI報告,成為諸多機構的“臨床科研外掛”。
網址:https://healsan.com/
點選👆;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 支援基金申請和SCI論文發表,推動臨床科研的創新與發展。
基於Healsan™文獻計量大資料的系列推文,全年安排如下;目前是研究熱門靶點系列。

▲ 每年5-6月

▲ 每年7-8月

▲ 每年9-10月

▲ 每年11-12月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
▼ 臨床科研技巧及文獻更新

(點選👆圖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或點選“資源”,瀏覽本公眾號所有資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