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要想大腦健康可以這樣做


(加西網綜合)根據一項新的初步研究,增加體力活動水平可能有助於降低患焦慮、抑鬱和痴呆等神經精神疾病的風險。


研究表明,無論運動強度如何,對大腦的保護作用都十分顯著,凸顯了定期運動對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研究的主要作者、中國上海復旦大學華山醫院的研究員吳嘉義博士表示:“運動對大腦的保護作用不僅僅侷限於劇烈運動,輕度到中度的體力活動同樣有效。”他補充說,“從事日常活動,如散步甚至園藝,都對大腦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研究團隊透過分析超過73,000名平均年齡為56歲的成年人加速度計資料,將他們的體力活動量與神經精神疾病的發生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結果將在4月舉行的美國神經病學學會年會上進行詳細展示。儘管這項研究尚未在同行評審期刊中正式發表,但紐約市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大腦與身體研究中心主任斯科特·拉索博士對此表示高度肯定。

他指出,樣本量龐大、資料可靠以及大量支援運動改善大腦健康的研究成果,使得該研究結論值得信賴。

拉索博士還強調,增加體力活動和減少久坐時間對預防和治療痴呆症、抑鬱症等疾病具有積極作用。他說:“一些研究甚至表明,運動在對抗抑鬱症方面的效果可以與藥物相媲美。”

研究進一步探討了運動為何對大腦如此有益。


拉索博士提到,一些研究表明,抑鬱症可能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組由不同原因引發的亞型。比如,約25%至30%的重度抑鬱症患者可能屬於免疫代謝亞型,這一型別的抑鬱症與炎症和代謝功能障礙有關。運動可能有助於調節這些代謝功能並減少炎症,因此成為治療該亞型抑鬱症的有效方法。

這項研究的核心發現是,任何形式的體力活動都有助於保護大腦健康。吳嘉義博士強調“即使是低強度的活動,也能產生顯著的健康益處。”

與此同時,魯索博士建議,利用加速度計等裝置記錄並跟蹤日常活動量,能夠有效幫助人們增加體力活動並保持健康。

拉索博士指:“要真正實現健康目標,需要有意識地增加活動量,並藉助數字技術來幫助人們跟蹤和激勵自己。”例如,智慧裝置可以幫助個人設定運動目標,並即時跟蹤進度,從而提高健康管理的主動性。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再次證明了運動在預防和改善大腦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為我們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據,證明了規律的身體活動對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