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如果父母能養成接納和共情孩子感受的習慣,他們其實就是在對孩子說:“你的本心是好的,你是可愛的,你是好孩子。”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在一段融洽的、健康的親子關係中,需要父母準確、及時地回應孩子,尤其是回應孩子的情緒,這種回應是維繫親子關係的重要基石,它離不開共情。
提起共情,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要換位思考、感同身受、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聽上去很簡單,但真正能夠做到這些並不容易。
當孩子情緒失控——
有時,我們手忙腳亂或是情緒跟著被點燃,共情瞬間被拋之腦後;
有時,我們跟著育兒書中介紹的共情方法,照著做但是並不奏效;
有時,我們不知道如何共情孩子,該怎麼做、該怎麼說,孩子才會真正地感受到大人的愛與包容,畢竟在過去,家長沒能從他們的長輩那裡觀察到這種方法的運用。
究竟如何做,我們才能更好地運用共情呢?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01
共情也稱作為同理心,按照百科的解釋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的能力。”
心理學大師亞瑟·喬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書中寫過:
為了理解他人及他人的世界,我們必須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透過共情帶來的以他人為中心的視角,我們的問題變得不再那麼難以解決,我們的世界也得以擴充套件,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放在育兒上,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情緒和狀態,並相應地做出回應。
在聊共情的具體技巧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沒有同理心的回應是什麼樣的。
“這就算累了?你知道我小時候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嗎?”
許多家長見不得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因為孩子的低落也會帶動大人的低落。
為了把這種感覺趕走,父母失去了同理心,看待問題的角度是成年人的、長輩的,孩子的煩惱也變成了微不足道的、可笑的或是無理取鬧的,由此產生的反應也就完全不同,變成高高在上的指點或不屑。
回應孩子時,父母的唯一目的就是讓孩子停止那些負面的情緒,變成否定、忽視或主觀臆斷地下結論。
孩子無法感受到被看見、被認同,在父母的態度中,他們感受到的是不耐煩和想馬上息事寧人的迫切。
於是,孩子發現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安慰和幫助,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越來越不願意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緒。
但是,運用在實踐中,會發現這句話並沒有那麼大的魔力,這是因為很多人在這句話後面會跟著一句“但是”“可是我覺得”然後開始輸出大道理。
這是我們在共情中很容易出現的問題——急於對事情下結論、做評判、講道理,在孩子看來,這都是冷冰冰的評判,似乎都在強調:
這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跟他們說道理,只是在這之前,我們先要處理情緒問題。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
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援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孩子只有待情緒穩定下來之後,才能冷靜下來去思考你想傳達的道理。
曾聽朋友說過這樣一件小事,有一天早晨,讀三年級的兒子悶悶不樂地對她說:“我不想上學。”
朋友聽完有一瞬間的慌張:“這孩子莫不是開始厭學了吧?”
“你不是一個人,你有這個想法是很正常的,其實媽媽也不想去上班。”
母子二人在晨間啟動了一場關於人為什麼要上學、上班的對話。
如果朋友當時很激動地說:“什麼?你想不想沒有用,你必須去!”
那麼,她和孩子可能無法展開有效的對話,她也無從得知孩子到底在焦慮些什麼。
孩子的情緒往往來得快,去得也快,當他們覺得自己的感受是正當的、合理的,他們的情緒會變得更加可控,行為也會改善。
共情的前提是承認孩子的感受是合理的,而不是急於否定,甚至可以支援孩子的情緒流露:
“你有這個感受是很合理的”
“遇到這種事,確實會覺得很難過”
“唉,確實太難了”
哪怕你並不認可孩子的想法和行為,你依然能夠透過這句話,將親子之間信任建立起來,同時會讓孩子更加積極地看待負面情緒。
在這個過程,孩子不會因為自己的情緒而感到羞恥,正如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貝姬·肯尼迪所說——
如果父母能養成接納和共情孩子感受的習慣,他們其實就是在對孩子說:“你的本心是好的,你是可愛的,你是好孩子。”
有這樣一則短片,短片中,狐狸落入陷阱中,它呼救道:
“有人嗎,我像是被卡住了,四周很黑,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和孩子共情其實也一樣,我們需要像大熊一樣,陪在他身邊,陪著他們坐在黑暗裡,瞭解他當下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同感受並幫他用言語表達出來。
告訴孩子,我懂你的情緒,讓他們感覺自己獲得了關注與支援:
這個過程,不但有利於孩子平復心情,還能讓親子之間產生聯結,親子之間緊密相連。
共情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它都不能直接解決問題本身,但是它卻能讓孩子的感受好一點,就像大人無數次被身邊的家人、朋友安慰過一樣,從中振作,去面對事情。
需要注意的是:共情不是套路,它建立在真誠之上,是發自內心的聯結。
以上提到的參考方法,也只能為大家提供共情的基本邏輯,具體的話術可以根據自身以及孩子的情況隨時調整。
談談自己經歷:“爸爸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經歷過……”
除了語言,還可以利用肢體語言,拉住孩子的手、輕輕地擁抱、安慰地拍肩等等,都能傳遞安慰……
方法很多,話術也可以學習,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同理心卻需要父母自身不斷地去學習和修煉。
正如亞瑟·喬拉米卡利曾說: 在表達共情時最重要的元素並不是我們說出來的言語,而是我們正在溝通的深層資訊。
你的語氣、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以及你是否在試圖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排斥它們……
如果你能經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少評判,少說教,孩子就容易信任父母。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引導孩子,培養他們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我們會發現,孩子並不是大人眼中那個不可理喻、想法奇怪的小人,他只是需要你的關心和幫助罷了。
有了這種念頭,管教也會多一點溫度,吸引孩子親近父母,而不是對父母失望。
感謝閱讀!記得文末點亮“在看”,您的鼓勵是我們更新的動力!
-END-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