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個暴脾氣小孩,請一定要教他好好生氣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暴脾氣的小孩,不是不懂事,而是不會表達自己的內心。孩子有脾氣,你的每一次溫柔以待,都是在引導他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人。
——薩姐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暴脾氣的孩子,其實是一群被誤解的孩子。
他們因為年齡小,認知能力、語言能力以及大腦負責情緒調節的部分發展還不成熟,缺乏處理問題的靈活性,容易表現出暴躁和不安。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壓抑憤怒不表達反而影響深遠。
作為父母,想必我們真正希望看到的,不是孩子從不胡鬧、發脾氣,而是可以“好好生氣”。
真正具有挑戰性的,也是如何與一個暴脾氣小孩相處。
有家長曾抱怨孩子脾氣大還死犟,哪裡不合他的心意了,他就開始哭鬧,急起來還會拳腳相加,有一次不高興,甚至拿起扔水杯砸人。
生活中,像這樣暴脾氣小孩,因為不懂得如何用合理的方式表達情緒、控制情緒而吃了不少虧。
一方面,他們無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另一方面頻繁地發脾氣,也使他們和爸爸媽媽的日常生活充滿困難和挑戰,親子之間出現隔閡。
福田健在《誰說我們不能生氣》中寫道:
生氣是一種極其正常的生活狀態。生氣的表達,目的是表達反對意見、改善心情,獲得積極的改變。只是,你需要一點技巧,來規避生氣帶來的惡劣影響。
這段話對於喜歡發脾氣的孩子來說同樣適用,比起不發脾氣,他們更需要學習“好好生氣”的技巧。
01
教會孩子好好生氣的第一步
允許孩子在情緒裡待一會兒
很多小孩,一鬧脾氣會被長輩嚴厲呵止,鮮少有大人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表示接納。
湖南有個小孩寫過這樣一首詩:
“我生氣了,大家都告訴我,好孩子不該這樣。”
孩子的憤怒,大人往往執著於制止。
其實,每個人都要有時間讓情緒平靜下來,孩子也一樣,需要有釋放情緒的時間,只有親身體會各種情緒,才能更深刻地認識情緒、學會調節情緒。
我們要允許孩子心情不好。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貝姬·肯尼迪在《看見孩子》也曾說:
“透過發脾氣的表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痛苦持續蓄積的孩子,其中有沮喪、失望、嫉妒、悲傷或憤怒。”
如果父母能夠敏銳地覺察到孩子的情緒並做出恰當的反應,比如接納、共情、寬慰,孩子慢慢地就能減少哭鬧。
相反,父母如果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不耐煩或者拒絕,反而讓孩子更加崩潰。
想讓孩子學會好好發脾氣,大人要先懂得接受孩子負面情緒存在,讓孩子明白:
“你有生氣、憤怒的權利,它不過是眾多情緒中的一種,爸爸媽媽不僅不會因此指責你,而且就在這兒陪伴你。”
你可以抱著孩子,拍拍他的背,讓他的情緒“飛”一會;你也可以坐在他旁邊,陪伴他,陪他默默地哭泣;對情緒激動的孩子,不妨抱著他到安靜的環境裡待一會兒……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能做的只有耐心一點,再耐心一點,對釋放情感的孩子多一分同情,將孩子的行為當成求助而不是對你的反抗。
在你的態度裡,孩子覺得自己被看到了,被理解了,才會平靜下來。
02
教會孩子好好生氣的第二步
說出孩子的需要,併為他們的情緒命名
《正面管教》中曾經提到過,大多的父母認為在生氣時就要解決問題,其實,這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
在生氣的時候,孩子接通的是“原始腦”,他們的選擇只有“戰”(爭奪權力)或者是“逃”(後撤,並且無法溝通)。
換句話說,孩子發脾氣時,不必驚慌著急,不要急著說道理,讓孩子冷靜下來,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
這個時間,我們先去回應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說出孩子未能說出口的需求,比如:
“你想今天在外面多玩一會”
“你想晚一點再上床睡覺”
“你希望這件事自己做決定”
當我們將孩子的需求複述出來,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也能幫助我們共情孩子。
緊接著,描述他的感受:
“爸爸不給你買玩具,你很生氣,很難過”
“我想你一定很懊惱”
“我很驚訝她竟然這麼做”
……
孩子的詞彙量可能不多,當我們使用大量的情感語言來回應他,不但有利於孩子平復心情,還能幫助孩子認識各種各樣的情緒。
孩子在獲得安慰的同時,也漸漸地學會了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就能夠減少壞脾氣發生的頻率,促進社交技能的發展。
03
教會孩子好好生氣的第三步
幫助孩子尋找發洩情緒的方式
每個人發脾氣的形式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拍桌砸碗、有的人謾罵不停、有的人陰陽怪氣,還有的人冷言冷語……
我們很容易產生敵意,呈現對抗狀態,說出傷人的話。
其實,這種表達情緒的方法,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只會激化矛盾,無法帶來相互體諒。
我們在教孩子好好生氣,實際上也是在教他們明白如何表達感受。
1. 區分情緒和行為
我們所說的“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指什麼都要接納,尤其是一些暴力的行為。
有的孩子發脾氣時,鬧出來的動靜很大,比如亂打、亂踢、亂抓,甚至滿屋子亂扔東西。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父母進行干預和制止,讓孩子知道:我們接受你所有的情緒,這並不代表接受你所有的行為。
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不搞破壞,這是我們發脾氣的底線。
你可以抱著孩子到安全的角落,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你可以哭,可以鬧,但是媽媽不允許你傷害自己,傷害身邊人。”
這個過程,不要說教,不要懲罰,你越鎮定,孩子越能感受到安全,越是能在狂怒中平息。
2. 平靜之後的覆盤
等一切都平靜下來後,我們還能與孩子一起回顧當時的情形,他們可能會受益匪淺。
比如當孩子從情緒旋渦中平靜下來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
“下次你如果覺得委屈了,你要告訴爸爸媽媽,不然媽媽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麼。”
想要什麼、想做什麼、為什麼一定要這個…….這些需求和感受如何表達,需要父母慢慢去教孩子。
如果孩子是因為你拒絕他的無理要求而發脾氣,這時候簡單向他解釋為什麼你要說“不”,並提出一些解決方案,比如為什麼不能做某件事,什麼時候才能做?
當父母不被孩子的哭鬧所影響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就能懂得行為邊界在哪裡,這也是規矩建立的過程。
3. 和孩子一起探索發洩情緒的方式
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平時可以教孩子用合理的方式發洩自己的情緒,儘量不要在“負面”情緒中待太久。
比如讓自己平靜下來的技巧:深呼吸可以有效調節我們的情緒,音樂和畫畫也能夠幫助我們放鬆。
想要發洩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教孩子幾個“妙招”:
捶打枕頭
讓孩子把生氣的事寫在紙上,然後撕掉
去一個空曠的地方大聲喊出自己的心聲
出門運動,跑一跑、跳一跳,揮灑汗水
……
健康的宣洩方式,會讓孩子今後更好地與情緒相處。
孩子的情緒管理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這個過程很漫長,從小做好孩子的情緒教育,孩子一生都會受益無窮。
-END-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錢志亮,北京師範大學名師。研究方向為兒童發展問題諮詢、特殊需要兒童教育。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標題,檢視近期課程安: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