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顏值、有學問、又愛笑的華為女孩,在雲南建起了全球首個5G-A機場 2025-05-09 17:10 大魚機器人 帶著光和熱,在彩雲之南前行 文 | 姚雪芹 2018年9月,我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和對華為的好奇,畢業回國後直奔成都,正式成為華為5G網路規劃團隊的一員。 初來乍到,我面對的是“跨界”質疑。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的學業背景似乎與眼前的通訊世界格格不入。然而,正是在這看似不搭界的交匯點,我深刻體會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的真諦。華為這座沒有圍牆的大學,不僅是我職業生涯的起點,更是“宇宙能量吸收”爐:不到6年,我從一個對通訊行業僅有模糊印象的初學者,到勝任網路規劃、演算法SE(系統工程師)和平臺產品SE的崗位,每一站我都盡最大努力做得完美。 如今,我已經是研發轉一線的產品經理,也很幸運地得到了“卓越個人”的榮譽勳章。這一路,是華為這片包容而廣闊的天地給予了我無限的可能與舞臺,讓我可以將所學所悟轉化為前行的力量,也收穫了不一樣的職場體驗。 01 推開新世界的大門 我本科和碩士學的是軟體工程和AI,還記得導師曾對我說:“雪芹,你性格這麼好,又有親和力,做市場應該蠻好的!”但在當時的我看來,這是老師對我技術能力的一種質疑。“我得證明我自己!”帶著這份倔強和不服氣,我來華為做起研發工作。 最開始,我做的是網路效能分析的平臺開發和設計。入職還不到1個月,我就和師父出差去杭州,一起和SA(解決方案架構師)對需求。當時,幾乎每次開會都“劍拔弩張”,有一次我十分激動地吼出來:“要做有價值的需求,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嚇得現場的兩人半天都沒吱聲。這成了後面大家調侃我的故事,但時至今日我依然踐行著這份準則,我希望可以站在客戶視角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2022年年初,我在和同事聊天時,提出了一連串埋藏在我心底的疑問:“我自己做的產品,客戶用得好嗎?需求的設計,真的貼近客戶的要求嗎?一線人員是怎麼給客戶做產品介紹和推廣呢?” “出去看看不就得了!”在同事的介紹下,我這才得知研發有機會到一線,一個能解答我心中疑惑的大門似乎等待我去推開它。 但我感覺,自己伸出去的手彷彿停在了半空。儘管充滿期待,但面對離鄉背井和重啟生活的挑戰,我的內心充滿了掙扎與彷徨。那段時間,我恰逢看了李一諾的《力量從哪裡來:面對每一個不敢》,我沒想到這麼優秀的人也會害怕和膽怯,她超強的韌性和勇敢又發光的樣子照亮了我。我彷彿找到了答案,我決定推開這扇門,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 02 研轉一線,“話務員”攜熱愛不虛此行 2022年7月,我從預備隊出隊,懷揣著憧憬與忐忑踏上彩雲之南的旅途。 那時的我,雖然對行銷產品經理的工作非常沒底氣,但又憧憬著自己成為“都市麗人”的模樣。才到雲南代表處沒多久,我就被迅速捲入到工作的快節奏中,突然接手的核心網與部分無線業務讓我措手不及。面對眾多陌生的核心網網元,它們的用途和功能,對我而言如同天書一般。幸運的是,憑藉著過往擔任研發SE的積累,我勉強能搞清楚業務架構的邏輯,同時我積極向負責交付和網路設計的同事們請教,他們耐心的答疑解惑幫助我相對順利地完成了第一步的轉身。 但這似乎還太不夠,“沒有客戶關係的產品經理就不是好的專案掌舵手”,我漸漸體會了這句話的含義。最開始,我信心滿滿地提著合同去拜訪客戶,熱情地介紹我們的解決方案,但由於沒能理解好客戶的要求,也沒能深層次地去挖掘客戶需求背後的業務場景,溝通結果經常不盡如人意。有一次,客戶很嚴厲地對我說:“你別砸了華為的招牌”,我一度很沮喪,對自己產生了懷疑。 在導師和朋友的開導下,我再次燃起了信心。我開始惡補無線產品知識,瞭解合同相關的業務知識,在快速提升了個人專業能力的同時,我繼續打磨和客戶溝通的方式方法。我開始厚著臉皮、很真誠地請教客戶,在客戶的認真指導下,雙方磨合得越來越好,客戶也表達了對我的認可:“成長得很快啊,未來可期,看好你!”那種感動,宛如撥開雲霧見天日的喜悅,讓我始終難忘。 回想起這4個月的陣痛期,我難以忘記剛轉身的手足無措和被否定時的委屈,但我更忘不了和客戶的互動、做營銷宣講,一起幫客戶解決問題的那種自豪感。我的技能一項一項地被點亮,這種成就感真的很棒!從專案計劃、人員排程、到風險管控、結果達成以及覆盤,這些經歷也培養了我對業務的全域性觀,我很享受這種“掌舵感”。 如果問我轉身還有什麼新感悟,我發現一線的節奏非常快。在研發時,版本節奏都是有周期的,對設計、開發和測試有相對應的時間安排,但到代表處之後,我感覺我恍惚間成為了“話務員”。我一邊需要與客戶頻繁交流,一邊又要和後方快速互動,把資訊及時傳遞到後端。衝刺期間,我們常常會以半小時為單位來通報進展,因為產品經理在前端爭分奪秒能為代表處的經營帶來很大的影響。 隨著我逐漸適應了一線的節奏,我也開始思考如何承擔更重的擔子,如何更堅定、更快地成長為業務骨幹。 卓越個人頒獎合影-移動“鐵三角” 03 研轉一線,“話務員”攜熱愛不虛此行 2024年1月16日,昆明長水機場斜陽的餘輝閃爍,我出差結束趕回昆明。飛機落地還在滑行,我開啟手機,發現WeLink訊息彈個不停,除了工作,好幾條祝賀和恭喜的資訊。一時間,我一頭霧水,“爬樓”翻了半天才發現我獲得了“南區-卓越貢獻個人獎”。我輕聲“哦”了一聲,然後笑著淚眼朦朧,我確實沒想到自己可以得這個獎。 我的腦海中快速閃過2023年的點滴,那一年雖然有很多酸楚,但我透過螺螄灣無源MIMO專案創新解決方案與新商業模式的落地,為自己打出了品牌,透過新通話、5G toB等新業務的推進以及“滇峰萬兆”品牌釋出會等創新業務都幫客戶實現了商業成功。這也讓我明白,在每一份崗位上都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面向新興業務要有勇於探索的衝勁和韌性。每一份辛勤的付出、每一次挑戰自我的嘗試,都在無聲中累積著力量,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長與蛻變,也讓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與期待。 但我知道,不能沉溺在這份榮譽中,想要成為骨幹,要有團隊協作,要有經營思維,更要有大局觀,不辜負每一位客戶的信任。我時常問自己:除了基礎業務,我應該如何幫客戶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呢? 品牌營銷、創新和商業成功是助力客戶成功的關鍵要素。2023年下半年,5G-A發展勢頭迅猛,其中涉及的通感一體、PIOT(無源物聯3.0)、3CC(多載波聚合)等業務,更是客戶感興趣的話題。然而,技術成熟度參差不齊,面對新業務,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如何將新業務與客戶現有業務相結合,進而實現錦上添花? 經過分析,我們團隊迅速抓住5G-A與5G相比最突出的新場景:通感一體。為了最大限度發揮這一特性的優勢,我們和客戶到處尋找通感一體的應用業務場景,我們試過找園區做人車識別、去高黎貢山做誤闖識別、去找相關單位做無人機禁飛檢測、去做水上監測……我們和客戶一起反覆研究通感的原理,嘗試將其與華為的產品能力相結合。 其實剛開始,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任何可以借鑑的成功經驗,我們在摸索中嘗試將技術與業務場景相結合。我們都心想著:“先幹唄!幹著幹著應該就能成吧?只要大方向對,路怎麼曲折也能到達目地!”我和團隊、生態夥伴到雲南全省的12個地州拜訪客戶,並做了多輪新技術的宣講,透過展會和培訓,讓5G-A技術持續在客戶心中生根發芽。 在雲南保山的宣講中,我們迎來了一個契機。宣講後,客戶找到我們:“機場禁止無人機黑飛,通感一體應該能用得上吧?”在和客戶的進一步溝通後,我們瞭解到保山機場沒有場面雷達,機場跑道入侵防範主要依賴於人工巡查、影片監控以及雷達監測等傳統手段。判斷是否有無人機、人和車等機場跑道的異常侵入是機場飛行安全的首要任務,但現有的這些方法往往存在監控盲區、反應滯後以及裝置維護成本高等問題,機場運維人員經常為沒有技防手段主動探測而頭疼,機場方面則希望提升技防能力,進一步提升飛行安全。而通感一體技術具備全天候主動監控的能力,我們都堅信它在這個場景中應該能有一番作為。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客戶帶著我們一起研讀相關資料,分解出通感端到端解決方案的架構設計,我向公司的專家請教通感技術及其商業模式如何閉環,向研發同事請教演算法細節,磨著代表處的同事帶我去找網路客戶諮詢怎麼打通通感一體的組網方案。隨著專案推進,我和同事們深夜在野外調站,我們跟著研發同事一起看板子如何連線…… 當無人機在夜空中進行起飛試驗時,我心裡一直默唸著“順利出結果”!當看到平臺上顯示出通感基站監測到無人機的飛行軌跡完全正確時,整個團隊歡呼雀躍! 保山機場是“全球首個5G-A通感一體智慧機場”,這項創新實踐無疑為傳統機場跑道入侵防範領域帶來了顛覆性的技術革新,透過應用5G-A技術 “一網多能”的特性,我們成功實現了對機場範圍內無人機的即時感知與跟蹤,同時也能為旅客提供高速、穩定的網路連線,讓旅客能在機場內隨時能享受到流暢無阻的網路體驗。這些都為機場的智慧化運維、旅客體驗保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低空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等方面帶來的更多可能性,5G-A技術將成為推動這些領域與民航行業融合發展的關鍵力量,為民航行業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這個標杆專案的成功,離不開鼎力支援的客戶、研發同事,以及代表處售前和交付團隊中的每一位。我們也透過這個專案提升了團隊能力,鍛鍊了一批優秀的懂客戶、懂網路、懂產品、懂協議和懂解決方案的一線作戰將士。 團隊合照(左五為作者) 新業務帶給我新的視角轉換。我深刻地意識到,個人的作戰能力要轉換成團隊的強勁輸出,才能走得更遠。今年,我被任命為TL(團隊負責人),這是一個全新的身份,也是一個全新的起點。作為TL,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要牢記對業務、經營、管理的使命,也需要更有擔當。未來,我將繼續與團隊一起探索更多的應用場景和技術創新,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04 寫在最後 在擅長和熱愛的道路上,勇敢地往前走走,會走得很好。我的研發轉一線行銷之路,有笑聲,有淚水,也有苦中作樂。 小夥伴們都說,我像太陽花,笑容很燦爛,整個人很有能量,他們在我身邊感受到積極生活、工作的能量。但事實上,我也有很多壓抑爆發的時刻,需要及時排解。我喜歡擼鐵、打拳或打網球,它們能幫我分泌多巴胺,幫我排憂解難。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與自己和解,自洽不內耗,我時常會給自己來上哲學三問:“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我怎麼去?”答案很簡單:“努力去發現內心的光,並綻放自己的光。”我也希望,讀到這裡的你也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光和力量。 來源/《華為人》 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