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市值突破1萬億,造小米SU7成了雷軍最好的決策

僅次於特斯拉和豐田。

作者 | 周永亮


編輯 | 靖宇

2 月 6 日,小米集團的港股迎來了強勁上漲,股價突破到 40.55 港幣,漲幅為 2.27%,市值突破萬億港元大關,達到了 1.02 萬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
回顧 2024 年,小米集團的股價表現尤為亮眼,其漲幅高達 121%,遠超同期恒生科技指數的 18.7%。進入 2025 年,小米集團股價繼續上漲,增幅為 17.54%。
相比之下,其他科技巨頭的表現則較為溫和。2024 年,阿里巴巴上漲 11%、京東上漲 24%、騰訊上漲 44%、美團上漲 85%、網易上漲 1%,這些公司都未能達到小米的增長水平。
從 2018 年 7 月 9 日上市港股,到很快破發,市值始終徘徊在低谷;再到憑藉 SU 7 和小米汽車的成功,小米的「萬億市值」路走的並不平坦,而小米汽車,對於雷軍的意義,顯然非同尋常。
01
小米 SU7,平等撞飛所有對手
2024 年,小米迎來了厚積薄發的一年,尤其在汽車領域的佈局。小米 SU7 的推出,成為股價大幅上漲的重要驅動力
雷軍曾透露,小米 SU7 的市場反響遠超預期,成功程度是最初預想的 3 到 5 倍。這一齣乎意料的成功,促使小米汽車一次次調整年初設定的目標,逐步從 7 萬輛、10 萬輛、12 萬輛,最終突破至 13.5 萬輛的交付成績。
回顧小米在汽車領域的開局,可以說是在懷疑和質疑中起步的。作為 2021 年才宣佈進軍造車行業的企業,小米在新造車勢力中入局最晚,第一輛量產車小米 SU7,直到 2024 年 3 月才正式交付。
當時的局面對小米來說,壓力山大。
在手機領域,小米曾肩負起推動智慧手機普及的重任,時代也給予了它豐厚的回報。然而,到 2023 年底,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接近 40%。面對如此競爭激烈的市場,小米要做的,不是以低價推動普惠,而是要探索智慧汽車的邊界,將產品推向更高品質。這並不是小米特別擅長的節奏。
外界對小米造車的懷疑聲音,在長時間內始終未曾消退。2023 年 12 月 28 日,小米舉行了第一個汽車技術釋出會,初期的熱度非常高,但很快,質疑與批評聲接踵而至。有一句友商的話廣為流傳:「軍兒,收手吧,外面都是 XX。」
雷軍曾回憶道,在那段艱難的時刻,他讓市場部邀請了 20 多位媒體朋友,為小米汽車的未來出謀劃策。出乎意料的是,絕大多數人並不看好小米的造車之路。他們普遍認為:
每個月能賣出 3000 輛車,就已經是難得的成功了
在這種不被看好的氛圍中,小米汽車艱難前行。2024 年 3 月 28 日,小米 SU7 釋出會一結束,短短時間內大定量突破了 5 萬臺,首銷期中有 60% 的「天使單」,即消費者未曾試駕便直接下單。儘管這一火爆的訂單量令業界矚目,但外界對能否持續熱銷以及小米的交付能力,仍然存在疑問。

小米集團過去一年的股價表現 | 圖片來源:雪球

隨著交付期的開啟,小米股價也開始穩步上漲。
2024 年 4 月和 5 月的交付量分別為 7000 輛和 8600 輛,資本市場保持觀望態度。然而,從 6 月到 9 月,小米 SU7 的交付量連續保持在 1.3 萬輛以上,小米集團股價也突破 20 港元大關。從 10 月到 2025 年 1 月,小米連續四個月交付量超過 2 萬輛,股價更是節節攀升。
在 2024 年年底的跨年直播中,雷軍提出了第一個新年 flag:「2025 年將加速交付,交付目標為 30 萬輛。」
這一目標徹底激發了資本市場的熱情,小米市值也最終突破了 1 萬億港元大關

小米 SU7 Ultra 的價格高達 81 萬元,第一次敲開了超級電動轎跑市場的大門 | 圖片來源:小米

對於小米汽車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1 小米對造車這件事的複雜度,有足夠認知,投入也足夠大。據瞭解,小米在汽車研發上的投入超過了 130 億元,累計投入已接近 300 億元,這還不包括小米集團其他相關資源的投入。顯然,足夠的資金和對市場的深刻理解是小米能夠快速在汽車行業立足的基礎。
2 精準的市場定位。當時,SUV 市場的競爭已然非常激烈,小米想要在這個領域擊敗對手,難度可想而知。因此,小米巧妙地繞過了消費者偏愛的 SUV,轉而在相對「冷門」的轎車市場發力,成功塑造了品牌認知。這一策略類似於選擇了一個細分市場(即「利基市場」),並從 0 到 1 地進行拓展。儘管這種選擇在當時被認為是「小眾」,但實際上,小米抓住了市場中的潛在需求。
3 小米被認為是國內最會做營銷的車企。360 集團創始人周鴻禕在自己的 AI 課程中提到的,雷軍不僅在產品上精益求精,更在營銷策略上展現了大師級的智慧。他表示:
小米 SU7 的釋出,堪稱汽車行業的一堂免費的營銷課
周鴻禕認為,傳統車企的老闆雖然也有不少業內影響力,但他們普遍採用的是 ToB 的思維模式,即主要透過經銷商與使用者間接接觸。而雷軍則大膽採用了 ToC 的網際網路思維,直接與使用者打交道。這種方式在短影片時代尤其有效,使得小米能夠快速吸引消費者的注意並與其建立情感連線。
小米 SU7 的成功,可以視為小米模式和小米方法論的成功體現。早年間,雷軍就提出了「順勢而為」的商業理念,並總結出了「小米方法論」的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這個理念貫穿了小米的所有產品和戰略,從手機到智慧硬體,再到如今的汽車,都有著鮮明的印記。
02
下一個目標,Model Y
自上市以來,產能一直是制約小米汽車銷量的主要瓶頸。2024 年,小米汽車交付量超過 13.5 萬輛,但由於產能不足,小米 SU7 仍面臨大量未交付訂單。
根據第三方統計,截至 2024 年 12 月底,小米汽車累計收穫訂單已超過 26 萬份,其中已完成交付的訂單約為 13.5 萬份。這意味著,即便考慮到因超長交付時間而流失的部分使用者,小米汽車內部仍積壓著超過 10 萬份的訂單。
小米汽車的生產能力也在不斷提升。據瞭解,小米一期工廠的額定年產能為 15 萬輛,月產能為 1.25 萬輛。透過雙班生產和產線最佳化,小米成功將月產能提升至 2.4 萬輛,然而,仍未能完全滿足市場的強烈需求。因此,小米正在建設二期工廠,預計將在 6 月竣工,進一步應對需求增長。
然而,除了產能問題外,另一關鍵因素是小米汽車的第二款車型——小米 YU7。雷軍曾透露,小米的產品計劃中,小米 SU7 Ultra 將於 3 月上市,而小米 YU7 預計將在 6 月至 7 月間推出。作為小米未來的重要戰略車型,YU7 被寄予厚望,尤其是在與特斯拉 Model Y 的競爭中,備受矚目。
作為 20-30 萬元新能源市場的標杆車型,特斯拉 Model Y 吸引了大量競爭對手的「圍攻」。2024 年 9 月到 10 月之間,包括樂道、極氪、智界、智己、阿維塔、嵐圖在內的六家車企陸續釋出了新產品,這些車型幾乎都將 Model Y 作為競爭對標物件。這一現象被外界戲稱為「六大門派圍剿特斯拉 Model Y」。
儘管這些新興品牌的車型在訂單量和產品力上有所提升,但從實際銷量來看,它們仍未能真正挑戰 Model Y 在純電 SUV 領域的領導地位。

備受關注的小米 YU7,即將在 6 月份上市 | 圖片來源:小米

小米 YU7被認為是最有機會把特斯拉 Model Y 拉下神壇的玩家
畢竟,小米已經有過成功的經驗。2024 年 7 月,乘聯會資料顯示,小米 SU7 的單月交付量首次超過特斯拉 Model 3,成功成為 20 萬元以上純電轎車的銷售冠軍。同年 12 月,小米 SU7 繼續表現強勁,以 2.58 萬輛的銷量位居第五,而特斯拉 Model 3 則以 2.1 萬輛的銷量位居第六。
小米的造車之路,從初期的質疑到如今的成功,不僅展示了其在智慧硬體領域的優勢,還透過精準的市場定位和高效的營銷策略,成功打破了行業壁壘。隨著產能的逐步提升與新車型的陸續推出,小米正在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尤其是在與特斯拉 Model Y 的競爭中,YU7 的推出有望成為改變市場格局的重要一環。
2025 年汽車市場的競爭烈度,相比去年會再上一個臺階。而小米 YU7 的成績,會和小米 SU7 一樣,對小米集團的股價有著巨大影響。畢竟,你現在已經很難再把小米看成是一家單純的消費電子公司了。
*頭圖來源:雷軍微博
本文為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絡極客君微信 geekparkGO
直播預告
在 ChatGPT 誕生兩年後,DeepSeek App 上線僅 20 天,日活超 2000 萬,成為比 ChatGPT 增長還要迅猛的超級 APP 。
增長背後主要源自 DeepSeek 在 2025 年 1 月 20 日推出的、比肩 OpenAI o1 的推理模型—— DeepSeek-R1 ,一經發布,撼動全球,被譽為「國運級創新」「開源送給世界的禮物」等等。
推出半個月後,全球數家雲廠商和應用廠商紛紛接入。而:
  • DeepSeek-R1 後,AI 應用還能怎麼做?
  • 2025 年,能再期待一個 Killer app 嗎?
2 月 8 日(本週六)20:00 ,極客公園影片號直播間,極客公園創始人 & 總裁張鵬將對話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位創業者秘塔科技 CEO 閔可銳、崑崙萬維董事長兼 CEO 方漢、清華大學交叉資訊院助理教授吳翼,一起來聊聊 DeepSeek 爆了!然後呢?!

更多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