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車和手機,踏入不同河流。


文|徐蔡鈺
編輯|李勤
來源|36氪汽車(ID:EV36kr)
封面來源|企業官方
在創業反思中,雷軍曾深表遺憾的選擇是,當年三星手機敗走中國市場後,沒有堅決搶佔高階手機市場,而是紮根向下。這致使小米手機此後衝擊高階市場後,付出了成倍努力。
在造車創業中,雷軍不再猶豫,堅決奔向中高階市場。
2月27日晚,小米SU7 Ultra用52.99萬元的起售價,點燃了市場。
這是一款零百加速1.98秒,馬力高達1548匹的高效能電動轎跑。今年2月14日,小米SU7 Ultra量產版已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跑出了超越保時捷的圈速成績。
這款高階效能車,開售10分鐘大定突破6900輛,2小時便獲得了此前規劃的年度目標:1萬輛。小米正式踏入豪華車市場的角逐。
但少有人知道,小米早在2022年,也就是小米汽車成立第二年就規劃了SU7 Ultra車型,“尤其SU7釋出後,Ultra做了許多最佳化開發,就是為了立住高階效能車這塊招牌”。
也就是說,小米汽車從一開始就是選擇了與小米手機不同的戰略,衝向高階。小米首款轎跑汽車SU7顯然已經獲得了各種意義上成功,第一次造車,第一年賣車,且僅憑一款車型就做到了每月近4萬輛訂單。
而Ultra的趁勢而發,顯然會助力小米汽車乃至小米集團在高階化戰略上,再下一城。
雷軍知道,這場戰役,不容有失。他在此前給出小米SU7 Ultra預售價後,果斷將正式售價砍到了52.99萬元,這也馬上引爆了市場,2小時1萬個的訂單也由此而來。
造車的雷軍,在高階化之路上,正步步為營。


從SU7到SU7 Ultra,小米汽車邁向豪華
小米汽車是從起售價21.49萬元的小米SU7開始的。
2023年12月,小米SU7外觀首次亮相。媲美百萬豪車的設計,讓小米SU7迅速走紅,成為話題焦點。次年3月,小米SU7上市開售,2.78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績震驚四座。
雷軍反覆強調,小米SU7是一款從底層技術出發,用100億元的投入,認認真真造出來的車。
電驅是效能電車的心臟,小米自研了三代電機,以27000轉重新整理了汽車行業電機轉速的上限;製造方面,小米佈局了重達9100噸的大壓鑄系統,在效率與質量上都做到了突破。
小米SU7最終上市定價21.49萬元起,最高配為29.99萬元。雷軍曾反覆強調SU7的售價“有點貴”,但從最終定價與配置而言,雷軍拿出了一定的真誠。
這樣一款用心的產品,取得了超乎預料的成績。2024全年,小米SU7共交付13.5萬輛,而鎖單量來到了驚人的24.8萬輛。
SU7上市前,雷軍曾擔憂規劃的7.6萬產能帶來的巨大庫存壓力。但過去一年,小米經歷了至少兩次產能升級,產能利用率超過規劃80%,而這仍然不足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相反,小米現在面臨的主要壓力正是產能不足。
SU7的產品口碑與訂單數量已形成正迴圈,小米在汽車行業迅速建立了消費者信任。

如今釋出的SU7 Ultra,與SU7其實是同期規劃的車型,但小米的產品推出順序與其他車企有大不同。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車企的慣用路數便是用售價昂貴的豪華車抓住消費者眼球,再逐步推出更低價位的車型收穫銷量。
從Roadster到Model S/X,再到如今的銷量冠軍Model Y及Model 3的特斯拉是如此,從EP9到ES8,再到更低價位的蔚來也是如此。
在燃油車向新能源車過渡初期,行業尚未形成明確格局。用一款“耀眼”的豪車,形成聚焦效應,吸引消費者關注,這是新生品牌建立高階形象的最快速路徑。
但小米生在競爭最為激烈的年代,高階品牌席位搶奪激烈,甚至行業已進入末尾淘汰賽段。
小米作為造車新手,需要先建立廣泛的使用者口碑,擴大小米汽車的認知度,獲得繼續生存的銷量與利潤空間,才有機會,透過豪華車,來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首款車SU7雖然獲得了不錯的訂單,但其“全民化”背後,仍是“技術平權”帶來的價效比消費熱潮。消費者購買小米汽車,是想用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體驗。
於是小米SU7 Ultra適時推出了,這是讓小米告別“價效比”屬性,讓消費者意識到,小米遠不止可以做價效比產品的關鍵角色。
並且小米採用了最受廣大群眾關注和認可的方式:造高階效能車、挑戰全球知名賽道。雷軍帶著SU7 Ultra不斷刷圈。

最終,SU7 Ultra原型車在德國紐北賽道取得了6分46秒874的成績,成為賽道最速四門車;量產車在上海國際賽車場取得了2分9秒944的成績,超越了保時捷Taycan Trubo GT。
賽道圈速成績,證明了小米造車並不是簡單的馬力提升,而是整車綜合實力的投入。雷軍成功讓“技術實力”成為SU7 Ultra最大的豪華標籤。
52.99萬的起售價,小米這款高階效能車再次走紅。開售兩小時,訂單便突破了小米此前定下的年度計劃:1萬輛。
這款車的技術與調教,如27000轉的V8s電機,會逐步下放到更低價的車型。SU7 Ultra的推出,對SU7以及接下來將推出的YU7都會有正向影響。
而這一切,不僅是小米汽車的規劃,更是小米整個集團高階化戰略的需求。

高階化戰略,汽車和手機相輔相成
從1499元的小米手機,到52.99萬元的小米SU7 Ultra,小米集團的品牌歷程走過幾個關鍵階段。
最初十年,小米用“價效比”和“高效能”產品打開了手機市場,夯實了小米在廣泛消費群體中的位置。但後期,這樣的模式已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營收與利潤都會遇到瓶頸,小米不得不走向高階道路。
然而,高階手機市場格局也已基本固定,小米高階手機Ultra系列,雖然實現了一定的技術創新,獲得了使用者喜愛,但未能讓小米集團完全擺脫價效比的影子。
於是雷軍開始造車。並且汽車業務出生時,便已定好要走高階路。
有內部人士告訴36氪,小米汽車的主要產品,定位在20-50萬元之間,雷軍瞄準了BBA所在價位的豪華市場,這是一個銷量與利潤可以雙收的高階價位區間。
在手機業務,小米已然體會從價效比品牌到高階品牌的艱難,中國汽車產業目前也面臨著從平價走向高階的艱辛。
小米汽車必須從高階起步,而且是由技術創新支撐的高階,才能有效提升小米品牌的高階化形象。
透過SU7 Ultra,小米的高階化之路,可以說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52.99萬元的高階效能車,小米取得了兩小時大定破萬的成績。
但新豪華標籤的樹立不容易。
特斯拉高階電車品牌背後,除了Roadsrer的效能,還有行業領先的電控技術與製造水平。傳統燃油豪華品牌更是在長期擁有發動機變速箱的最新技術專利上建立。
在“動力平權”的新能源汽車上,追逐速度並不是最大挑戰。小米必須投入更多,來打造品牌技術壁壘。
但無論如何,小米高階化戰略已經走出堅實的一步。
今年2月4日,小米港股市值正式衝破萬億。而後,小米不斷重新整理股價紀錄,市值繼續增長至1.4萬億港元。
在小米SU7 Ultra釋出會的最後,雷軍播放的PPT上寫著:“過去的已經過去,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經開啟”。
這似乎也是雷軍內心,對於小米狀態的認知寫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