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源 | 盧偉冰微博
作者 | 孫雅楠
編輯 | 蘇鵬
最先享受到小米SU7 Ultra產品紅利的富人是雷軍。
2月27日上午,受小米SU7 Ultra上市的積極預期影響,小米股價盤中一度漲超4%,市值逼近1.5萬億港元。刷新歷史記錄的同時也讓雷軍的財富水漲船高,成功超越農夫山泉創始人鍾睒睒,成為新首富。
小米股價在刷新歷史紀錄後又巨震8%,市值跌落到1.3萬億元,又被鍾睒睒反超。
“喜提1小時首富體驗卡”的雷軍,無疑為2月27日舉辦的小米新品釋出會增添了極具戲劇性的註腳。釋出會上,小米釋出了6款重磅新品,涵蓋手機、汽車、筆記本、耳機、智慧音箱和智慧家居,全面衝擊高階市場。
作為迄今為止最貴的單品,小米SU7 Ultra是最受關注的焦點,儘管SU 7 Ultra最終的官方指導價定格在52.99萬,比之前的預售價低了近30萬。
小米新品釋出會當日,無論是關注SU7 Ultra的潛在消費者,還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們,心情都彷彿坐上了過山車。這種冰火交織的波動背後,是投資者對SU7 Ultra能否塑造格局的集體審慎與狂熱。
不過對於整個小米集團而言,作為雷軍口中“首次衝擊豪車市場”的破局之作,定價52.99萬元的SU7 Ultra承載著小米從消費電子向高階製造業躍遷的野心。
這是SU 7 Ultra面世的第一年,卻已經是小米正式向高階化進軍的第五年。
SU 7 Ultra:
81.49萬到52.99萬背後的底層邏輯
去年10月29日,當新品釋出會上SU7 Ultra價格牌跳動出81.49萬元的數字時,儘管之前接受過雷軍“不會太便宜”的暗示,但釋出會現場仍是傳出一片低呼。
這不僅代表SU 7 Ultra可能在未來三年都是小米最貴的產品,也標誌著這家以“價效比”著稱的科技公司正式踏入“豪車”的戰場。
而在釋出會現場上,雷軍宣佈的SU7 Ultra的全新價格:52.99萬,這與初期的定價相差甚遠。再疊加雷軍釋出會上不斷送出的各種預定福利,“3月底前下單,所有選配全加完不到60萬。”
一時間,超出潛在消費者預期的SU7 Ultra,似乎成為最具價效比的產品。有網友後悔不已,“早知如此,應該儘快小定。”
行業慣性使然,一款車的官方指導價要低於預售價,但兩者的價格差距通常會控制在5萬元以內。而如今,從最初80萬的預售價,再到如今50萬的官方指導價,雷軍親手打破了汽車行業的潛規則。
前後價格落差將近30萬,這種先揚後抑的定價策略差極大調動了小定客戶的胃口。營銷一貫是雷軍的強項,而此番的定價風波,也凸顯出雷軍“攻心為上”的策略。
將使用者心理拆分,預售期間小米先在潛在客戶建立了一個80萬定價的心理錨點,而如今近30萬的價格差無疑讓小定使用者陡然感覺到“賺到便宜”。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3月31日24:00前下定的使用者,小米將送出價值高達九萬元的權益套餐,包括15件碳纖維部件、經典拉花免費送;碳纖維尾翼或車漆和內飾 免費二選一;5年基礎保養;Xiaomi HAD 終身免費使用權。這無疑進一步激發使用者的消費熱情,讓Ultra的市場熱度再度攀升。
此時的消費者的決策權更多受價格因素主導,30萬的價格差可以極大促進“小定轉大定”的轉化率,這是雷軍為了賣車打出一張至關重要的心理牌。資料顯示,小米SU7 Ultra上市10分鐘大定突破6900輛。
此外,也有不少網友看到最終定價後也不禁感慨,“看來雷軍是真的想賣車”。
對於小米SU7 Ultra預定的年銷量目標,雷軍的預期是1萬輛。不過在汽車行業裡,定價80萬的新能源跑車賽道,幾乎沒有產品能實現上述目標。保時捷Taycan在2021年共賣出4.1萬輛新車,且是全球範圍內。
而價格更高的仰望U9、昊鉑SSR的月銷量,也都在百位數徘徊。
畢竟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呈現金字塔形,更高價格帶對應著更稀少的目標人群。而如今雷軍一口氣將價格下探到50萬級別,這也可以輻射更多消費人群,增加“年銷1萬輛的成功率”。
當市場信心向好,制約SU7 Ultra銷量的勝負手似乎是關於產能的挑戰。
截至2025年1月,小米汽車累計未交付訂單已達15萬臺,即使工廠滿負荷運轉下月產量也僅2萬餘臺,而SU7 Ultra可能因碳纖維等複雜工藝導致產能進一步吃緊。按規劃來說,而還未竣工的小米二期工廠最快7月才能投產,不斷增加的訂單加上即將到來的YU 7,從商業層面來說,轉向打造小眾豪車可能也是對產能的妥協。
這或許也代表雷軍定下的1萬輛目標,可能就是SU7 Ultra的產能上限。
進軍“超高階”的結局尚未可知,不過小米至少完成了一次大膽的敘事重構:從“年輕人的第一輛車”到“定義新豪車”,儘管小米一路被調侃“營銷之王”,但當保時捷車主開始討論小米的圈速,這場認知戰的第一槍已然打響。
SU 7 Ultra作為此次釋出會的壓臺產品,並且是CEO雷軍唯一親自介紹的產品,可見小米對其的重視程度。
預售首日,雷軍的底氣似乎在10分鐘內3680臺的小訂量中得到驗證,但質疑聲同樣洶湧:即使SU 7在前,但一個手機廠商如何讓消費者為定價如此高昂的國產電動車買單?
“效能比肩保時捷、科技緊追特斯拉、豪華媲美BBA,重新定義豪車新標準”,這就是小米SU7 Ultra的目標,也是其高定價的底層邏輯。
“Ultra”,如果作為形容詞,意思是“極端的”;放在產品命名上,往往被理解為“頂配版”。
要看效能實力,最直觀的就是在賽道上的表現。諸多車企都是用賽道成績大秀肌肉,比如本田先參加F1再造家用車、蔚來先造超跑再做量產。
此次強調效能標籤的SU 7 Ultra也是如此,它不斷在賽車場上刷圈突破新高。在上海國際賽車場上,SU 7 Ultra以造出2分09秒944的圈速突破保時捷 Taycan Turbo GT 的成績,在分秒必爭的F1賽道上,把差距拉伸到1.336秒。
雷軍自豪的表示,即使只是SU 7 Ultra標配版,也仍然可以下賽道。
Ultra全系標配雙V8s+V6s三電機全輪驅動系統,V8電機最高轉速27200rpm,輸出功率可以達到1548馬力,0-100km/h加速用時1.98秒,高時速可以超過359km/h,再加入賽道級碳陶瓷剎車盤、Akebono前六後四活塞卡鉗、主動空氣動力學套件(含285kg下壓力尾翼),並且配備寧德時代麒麟Ⅱ高功率電池,都展現了小米堆砌效能的實力。
並且,Ultra的制動系統能夠實現連續10次制動不衰減,其散熱系統能在紐北賽道連續馳騁2圈後仍然不過熱。這是效能比肩保時捷的技術體現。
為了給使用者提供情緒價值,小米還在細節處彰顯“奢侈”,比如引發網友調侃“停在路邊會不會被摳走”的24K金碳纖維車標、1.7m²碳纖維車頂、5m²Alcantara內飾、專屬賽道刺繡座椅、21處碳纖維部件等配置,都在刻意強化“百萬級”的標籤。
每處設計都在宣告:小米要重新定義"豪華車"的度量衡——而雷軍也顯然有著宏達願景,他希望Ultra“出道即巔峰”。
一輛“賽道車”,卻配備了座椅按摩功能,提供3擋力度、6種按摩模式,並且前後排座椅採用石墨烯加熱,加熱更快、更均勻、更省電。
同時,小米SU7 Ultra的NVH全面升級,全車四門升級聲學夾層玻璃,中高頻區間噪音降低4dB,有效最佳化風噪。輪胎採用噪音消除系統,輪胎內側有一層吸音棉,有效降低胎噪。
小米SU7 Ultra還採用全新25揚聲器,揚聲器的硬體全面升級,音質更好。軟體調音採用全新自研音訊演算法,更好聽,還支援主動降噪功能。
不僅如此,這樣一輛強調超高效能的“頂配”,還特別針對新手提供了“誤踩油門不加速”的全新功能,進一步提升駕駛安全性。
針對女性使用者,Ultra也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它的化妝鏡有三擋亮度和三擋色溫調節。而新增的珍珠白配色,更是為了回饋女性車主對SU 7的支援而專門調製。
SU 7紮實的用料珠玉在前,Ulra的安全性同樣不遑多讓。小米SU7 Ultra主動安全進一步升級,新增“誤加速抑制輔助”功能。當車輛四周存在障礙物時,即便誤踩加速踏板,車輛也不會加速。而在新能源汽車最關鍵的電池安全上,小米選擇在電池底部採用防彈塗層,耐撕裂、耐刮擦、耐穿刺效能都要比傳統PVC塗層高10倍以上。
小米SU7也在科技上緊追特斯拉。小米SU7 Ultra出廠即搭載小米HAD端到端全場景智駕,據官方介紹這是“車位到車位智慧駕駛體驗”。
基於強大的生態能力,小米依託人、車、家全生態科技,小米澎湃智慧座艙為駕駛者提供智慧導航、娛樂、車輛控制等多功能一體化體驗。同時,Ultra全面接入小愛同學。
在硬體能力上,作為一家科技企業,小米加速推動智駕的發展,已於2025年2月26日開啟全量推送Xiaomi HAD。目前,小米智慧駕駛的總算力已經達到11.45EFLOPS,並且在一年的積累中得到1000萬Clips優質場景片段,不斷最佳化駕駛體驗。
當Ultra在紐博格林北環賽道疾馳而過,車尾揚起的不只是塵土沙石,更是一個品牌蓄力已久的破局決心。
在新能源車企競相降價爭奪市場的當下,小米汽車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向上生長之路。定價20萬的“年輕人的第一輛車”為小米開啟市場後,小米下一步直接跨50萬級別。
這暗藏著小米精心設計的戰略局:更高的產品單價可以帶來更高的營收和毛利率,同時還能借助價格在使用者心中悄然植入"高階"的種子。
這場向上突圍的戰役,在雷軍的規劃裡醞釀了不止五年。
2019年,小米將主打價效比的產品線紅米(Redmi)獨立出去,專注在中高階和新零售;
2020年,最高售價5999元、小米衝高第一款產品小米10推出;
2021年,雷軍宣佈要在產品品質和規格方面“向蘋果學習”;
2022年,“高階化”被正式定為小米集團的戰略目標;
2023年,年度演講上雷軍坦言“做高階化的這幾年是人生最痛苦的時刻”;
2024年,Q3業績會,小米副總裁盧偉冰稱讚SU 7的成功對提升小米品牌的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2025年,小米召開高階化戰略研討會,對過去5年的探索進行了總結覆盤,並對未來5年高階化的全新方向進行深入探討。
從紅米獨立運營切割價效比標籤,到中央空調對標大金的驚人之舉,再到今日盧偉冰發言“小米要超越蘋果生態”,小米集團始終在尋找突破品牌天花板的契機。
MIX系列手機在高階市場的試水,SU7 Ultra在汽車領域的發力,本質都是同一戰略路徑的延伸。
當人車家體系紮根使用者內心,當碳纖維空氣動力學套件劃破氣流,這些配置構築的不僅是產品護城河,更是品牌溢價的空間。
去年,高盛預測Ultra年銷量4000輛,同時預計,Ultra的銷售收入將佔據小米汽車板塊的5%左右。
雖然與雷軍目標的10000輛相差甚遠,但在國內最暢銷的跑車保時捷718,去年一共也只賣出4693輛。
在通州工廠生產線晝夜不停的運轉聲中,小米的轉型邏輯愈發清晰。
SU 7透過極致價效比快速佔領市場,而Ultra版則以“效能”標杆的姿態拉昇品牌勢能,這種"雙線作戰"的策略在手機業務中早已得到驗證。
當高淨值使用者選擇SU7 Ultra,他們購買的不僅是一輛電動車,更是對"高階小米"的價值認同。這種認同感如同漣漪,終將擴散至小米汽車線的YU 7,乃至智慧家居、消費電子等全生態鏈產品。
Ultra在市場和輿論場上的影響力提升了整個品牌的形象,為小米在其他產品線爭取更多溢價空間,這或許也是小米選擇將九種新品放於同一場釋出會的最終目的。
站在此刻回望,小米汽車的突圍恰似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微觀映象。這個曾經貼著"價效比"標籤的品牌,正用工程師文化淬鍊出的技術鋒芒,在高階市場劃開一道新的突破口。當SU7 Ultra的車燈照亮紐北賽道彎道,照亮的或許是一箇中國科技企業向上生長的全新可能。
親愛的讀者們,不設定星標,很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請星標“未來汽車Daily”,及時接收每篇推文,期待為您帶來更多更專業的行業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