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當一個快樂的人?

作者 | 糖豆豆
來源 | 京師心理大學堂
ID | bnupsychology
快樂到底是什麼?
大夏天喝下冰鎮可樂的那一刻,彷彿靈魂得到了昇華;
踏上最後一磚臺階登頂泰山,滿足感充斥整個胸腔。
這些體驗光是想想就已經覺得很快樂了,但是,為什麼它們會讓我們感到快樂呢?
快樂擁有一個自由開關的水閥嗎?
為什麼在寫作業、趕ddl的時候我們不覺得快樂呢?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快樂的機制。
什麼是快樂?

首先,我們要知道快樂(Happiness)是什麼。


快樂體現在感官和心理兩方面,是積極情緒(Positive affect)的一種[1]。
愉悅的事情引起的心理癢癢的感覺、嘴角上揚的衝動和情不自禁的放聲大笑都是快樂的表現。
可以說,快樂和愉悅的事情密切聯絡。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快樂?
既然快樂和愉悅的事情有關,那麼什麼樣的事情是“愉悅”的呢?
有一種廣為流傳的“快樂理論”,將愉悅的事情分為了“內啡肽快樂”和“多巴胺快樂”兩種,與之對應的有內啡肽理論和多巴胺理論。
1.內啡肽快樂
內啡肽是一種天然的鎮痛劑,能產生跟嗎啡、鴉片同樣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
但它並不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毒品,而是人們體內產生的健康的化學物質[2]。
內啡肽理論認為內啡肽可以引起愉悅感、滿足感和成就感,這些感覺又進而可以降低消極情緒的程度。
因此,每天產生一定量的內啡肽,消極情緒就會離我們遠遠的[3]。
那麼怎麼樣產生更多內啡肽呢?答案是:運動。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慢跑過後,整個胸膛伴隨著激動的顫抖,大口呼吸暢快淋漓,由內自外迴盪著一種滿足感。
這就是內啡肽帶來的魅力。中高強度運動能帶來類似的體驗,促進內啡肽的分泌。
我們可以揮灑汗水,用運動量換來一天的神采奕奕。
2.多巴胺快樂
多巴胺理論說的是:愉悅的事情能夠引起多巴胺水平的升高。
大腦中多巴胺更像是一種獎勵訊號,就像幼兒園老師獎勵的“小紅花”一樣。
當我們吃一包樂事薯片,大腦收到訊號,“吃薯片讓人十分快樂”——
大腦就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作為“小紅花”,鼓勵繼續做“吃薯片”這件快樂的事情。
因此,吃了一片薯片,大腦鼓勵自己繼續吃,結果就根本停不下嘴了。
多巴胺其實是獎勵迴路中重要的一環,它並不直接給我們帶來快樂,但讓我們產生追求快樂的渴望[4]。
正是因為多巴胺的“小紅花”機制,有些人將“多巴胺快樂”歸類為“庸俗的快樂”。
“吃薯片-好吃-再吃一片-好吃-再吃一片-好吃-再吃一片…-欸怎麼吃完了?”
原本只想吃一片薯片,越吃越停不下來;
原本只想刷一個影片,越刷越停不下來……
這就是多巴胺機制存在的不利的一面
一旦在不健康行為的基礎上建立不健康的反饋迴路,有可能就會“根本停不下來”,淪陷在“庸俗的快樂”裡無法自拔。
但不必慌張,凡事都有兩面性,多巴胺機制也有十分積極的一面。
建立在健康行為上的反饋迴路能帶來“長久的快樂”。
例如,喜歡看書,從閱讀中找到樂趣,越來越喜歡看書,沉浸在看書中無法自拔……
在長期的閱讀中,大腦可以持續、穩定的分泌多巴胺,讓快樂長久的充盈在生活中。
因此,我們要利用好多巴胺理論的武器,做快樂的主人喔。
那麼,快樂能帶來什麼呢?
快樂的好處有哪些?
你知道嗎,快樂不僅僅是一時的開心,長期穩定的快樂還能對我們的身心造成深遠的影響。
1.快樂有利於生理健康。
人們常說“笑一笑,十年少”,其實,“笑一笑”還可以“十年多”。
調查顯示,懷有積極情緒的人比懷有消極情緒的人平均壽命更長。
同時,快樂有利於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快樂的人癌症、冠心動脈疾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病率比悲觀的、焦慮的人更低[5]。
2.快樂還有利於心理健康。
快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資源,使人相信結果會更好。
在面對壓力事件時,常處於積極情緒狀態的人更不易生病。
而對於病人,處於積極情緒的人更願意接受醫生的建議、配合治療並進行鍛鍊。
在重大手術後,醫護往往發現,快樂的患者總是比消極的患者康復的更快[6]。
快樂的人在晚年時能表現出更高的認知功能,他們的腦袋“老化”的更慢,患老年痴呆的機率更小[7]。
3.快樂的人表現出更加的親近社會。
這是因為快樂的情緒可以被視為一種友好、親近和合作的訊號。
經常體驗和善於表達快樂的人能更好的維持人際關係,更有可能做出互惠等親社會行為[8]。
所以快樂的人更可能廣交益友,成為妥妥的社交達人。

怎麼樣做一個快樂的人呢?

既然快樂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那麼怎麼樣才能做一個快樂的人呢?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以下幾種方式能夠有所幫助。
1.情緒調節
管理情緒。選擇合適的管理情緒的方式,我們往往有兩種管理情緒的方式:
分別是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達抑制(Supression)。
認知重評的意思是,在接受到負面、令人沮喪的訊息時,我們改變自己的關注點,
重新對這個訊息進行評價,或許會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老師在課上糾正了“我”回答的錯誤,讓“我”感到有些羞愧。
但換個方面想,老師耐心的糾正是為了“我”更好的發展,“我”也從此深刻記住了這個錯誤。
那麼,這算不算也是一種好事呢?
這件事情好像並沒有“我”想的那麼難受了。這就是認知重評帶來的魔力。
表達抑制則是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選擇性的忽視負性事件,這其實會佔用認知資源,並不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
過度地、習慣性的壓抑情緒容易導致抑鬱和焦慮症狀,產生情緒調節障礙[9]。
2.規律鍛鍊
正如內啡肽假說中提到的,運動可以促進內啡肽的分泌,內啡肽可以起到“鎮靜劑”的效果。
它可以降低焦慮感,讓人體會到安逸的、溫暖的、親密的、平靜的感覺。
長期、規律的鍛鍊可以讓我們減少負性情緒,心態更加積極向上,更容易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3.分享快樂
心理學家提出了一種積極情緒擴充套件-建構模型——
即一個人處在積極情緒下,會有更多的人際互動來維持積極情緒。
簡單來說,例如:小明考了100分,他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小夥伴們都分享了這個好訊息。
然後他收穫了滿滿的鼓勵和稱讚,這些正向的反饋反過來又提升了小明的快樂感。
因此,想讓快樂更加強烈和持久,不妨將快樂分享給身邊的好朋友,透過社會關係增強快樂吧[10]。
快樂的人更快樂
你知道嗎,快樂的人會更快樂。
研究者發現,當被問起過去生活幸福感的變化時,快樂的人通常會誇大幸福感的提高,日子每一天都在節節上升。
而不開心的人與之相反,誇大了幸福感的降低,日子每天都在步步下降。
然而實際上,日子並不是任何一種,而是起起伏伏的。
這個有趣的回憶結構卻告訴我們,快樂的人認為生活在一天天變好,因此更加樂觀,認為風險更加低,更加願意冒險[11]。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快樂是一種能力。
獲得這種能力需要我們找到自己的快樂源泉,需要我們瞭解如何維持快樂,需要我們避免令人沮喪的負面情緒。
相信看完本篇文章的你們,已經掌握了“快樂”的基本知識。
希望我們都能在生活中將理論踐行到實踐,找到快樂的“水閥”,一起做快樂的主導者。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1]任俊.(2006).積極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師範大學).
[2]孟嬌龍 & 姜雪峰.(2022).情緒化學. 化學教育(中英文)(12),1-10.
[3]陳作松,季瀏.(2003).身體鍛鍊對情緒調節的影響機制述評. 心理科學(04),740-737.
[4]張玉靜 & 崔麗霞.(2012).積極情緒的認知促進效應及其神經機制.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5),105-111.
[5]郭小豔 & 王振宏.(2007).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 心理科學進展(05),810-815.
[6]崔麗娟,張高產.(2005).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 心理科學(02),402-405.
[7]Halter Colt M,Moll Allison C.,Kero Katherine,Hanna Sophie,DiCerbo Loraine M.,Woodard John L…. & Kavcic Voyko.(2022).Positive Affect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Older African American Adults. Alzheimer's & Dementia.
[8]Sels Laura,Tran Anh,Greenaway Katharine H,Verhofstadt Lesley & Kalokerinos Elise K.(2021).The social functions of positive emotions.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doi:10.1016/J.COBEHA.2020.12.009.
[9]程利,袁加錦,何媛媛 & 李紅.(2009).情緒調節策略:認知重評優於表達抑制. 心理科學進展(04),730-735.
[10] 康丹,文敏 & 蔡術.(2023).4~6歲幼兒分享行為與情緒狀態的關係. 中國心理衛生雜誌(04),326-331.
[11] Prati Alberto & Senik Claudia.(2022).Feeling Good Is Feeling Better. Psychological science(11).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京師心理大學堂(ID:bnupsychology),作者:阿童木。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快樂是一種能力,維持長期的快樂可以擺脫自我內耗的影響。
但有時候我們深陷某種困境裡,難以察覺快樂,這時候可以透過諮詢師的引導幫助,來梳理自己。
如果你正在經歷一些情緒上的心靈困擾,推薦你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我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會同你梳理過去的經歷,傾聽接納你的情緒,引導你找到改變現狀的方向
點選這裡👉只需花1分鐘時間,幫你智慧匹配諮詢師,還可以新增諮詢顧問,為你人工推薦專屬的專業諮詢師
點選下方小程式
新增諮詢顧問進行預約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