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劉德科:風聲鶴唳的早春

點選上圖▲立即收聽
樓市的當務之急是尋找到一個戰略級的主攻方向,將脆弱的復甦態勢予以決定性的鞏固。”
 文 / 吳曉波 、劉德科(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2025年,上下全力拼內需,內需復甦看樓市。
現今關於樓市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樂觀派認為“已經強勢迴歸,樓市穩了”,觀望派認為“雖已觸底,卻將在低位長期徘徊”,悲觀派如高盛等,則預測“冰凍難解,復甦無望”,未來兩年房價還將下跌20%至25%。
我們的觀點是,經歷四個月的調整,樓市已經被移出ICU病房,但是要真正企穩,還需要尋找到一個主攻的方向,力出一孔,謀圖破局。而其關鍵的時間節點便在未來的三個月內。
二手房交易回到2019年水平
先來看過去一百多天的變化。當今樓市處在一個怎樣的早春:
2024年9月底的樓市新政,決策層決心不可謂不大,考量不可謂不完備,既有針對購房者的政策紅利——其中,把首付比例降到史無前例的15%,粗暴而直接,可謂神來之筆。又有以“白名單”機制為代表的、針對房企的紓困路徑,更有針對地方政府的10萬億化債計劃。
到現在,除了京滬深尚未完全取消限購以外,購房端的刺激手段幾乎已經是能出盡出。
我們一直以來有個觀點,即中國的樓市波動主要看核心都市,其中,北上廣深杭蓉是最重要的指標性城市。在過去的四個月裡,這六城的二手房交易持續放量,其中,上海月交易量達2.5萬套,北京達2萬套,深圳和杭州分別達1萬套,均觸及2019年的均值水平。在交易結構中,140平方米以上的改善性住宅和千萬級豪宅市場佔比大幅增加。
在供給端,“白名單”信貸規模已經超過5萬億,保交樓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2024年,中國的住宅新開工面積僅剩5.36億㎡,折算成人均面積約0.38㎡,是2019年的三分之一。這個資料甚至低於房地產已十分飽和的美國——2023年美國的人均住宅新開工面積依然還有0.65㎡。
這一動態消融的景象,似乎正在營造冰雪融化的可能性。但是,如果認真分析仍然會發現,市場的信心其實是十分脆弱的,2025年的這個早春,可謂是一個“風聲鶴唳的早春”。無論是已購房的、想要購房的,或不打算購房的,都對自己的決定缺乏判斷的依據。任何一個訊息或形勢波動,都可能帶來心理的震盪和市場的反覆。
因此,當務之急是尋找到一個戰略級的主攻方向,將脆弱的復甦態勢予以決定性的鞏固。
為什麼“收儲”計劃不可行
在中國,房地產從來不僅僅是一個住房問題,而是內需消費、實體產業、金融服務、社會就業以及政府財政收入的牛鼻子。因此,它的真正復甦,需要圍繞“資金—土地—產品—需求”這四個關鍵環節,形成一個各方多贏的政策安排和運作邏輯閉環。
目前,有兩個十萬億級別的重大政策選項擺在我們面前,一個是“收儲”計劃,一個是“城中村改造”計劃。
在去年中期,樓市最低迷危險的時候,黃奇帆等人提出過一個大膽的“收儲”建議,即中央政府推出10萬億規模的特別債券直接下場去庫存,政府購買之後租賃給老百姓做公租房,房企、銀行、債主們以及一些三角債務一次性出清。這個政策建議聽上去似乎能夠畢其功於一役,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存在三個盲點。

◎ 首先,需求與標的物存在錯配。房企手中真正適合用作保障房的樓盤非常少——受制於戶型面積、地段、房企健康度、土地屬性等諸多因素,收購商品房用作保障房的適配性極低,比相親還要難上N倍;用國資收購房企的存量土地,也受制於土地價格劇烈下滑、房企健康度、地方政府財政壓力等諸多因素,極難找到交易的平衡點。
◎ 其次,“收儲”的政策效率並不高。即便政府動用了十萬億級別的財力,投入了巨大精力,達成了預期的收購規模數量,它對於提振樓市的作用也很可能不如預期。因為收儲能啟用的,僅僅是“資金—土地產品需求”這四個環節中的“資金”與“土地”,收儲無法啟用需求,更無法創造需求。
◎ 其三,各級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既是頑症又是無奈的現實,“收儲”必將徹底重估土地價值,若沒有房產稅等配套政策的支援,單兵突進,或可能造成新的地方治理混亂。
力出一孔,主攻“城中村改造”
與黃氏收儲計劃相比,“城中村改造”既符合現今的政策方向,有較大的可操作性,同時更能帶動房地產的四個最關鍵環節:資金的有效投放、土地的順利出讓、產品的革新換代與需求的增量創造。
現在,包括北上廣在內的大多數核心城市都已推行“房票”制度,希望透過“房票”來促進樓市去庫存。但“房票”僅僅只是一個技術手段,它的效力取決於“城中村改造”的實施力度。
在過去這段時期,有關部門在政策層面上,對“城中村改造”已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安排。2024年10月,住建部宣佈將“透過貨幣化安置房方式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危舊房改造”。2024年11月,財政部將城中村改造專案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援範圍。
但是,迄今為止,這些政策更像是口號,缺乏落地執行的重視度。
“白名單”信貸規模增至4萬億與“新增貨幣化安置100萬套城中村改造”是住建部在同一天宣佈的,但是,後者不像“白名單”機制那樣,從中央部門到地方政府都設有工作專班。到2024年底,“白名單”信貸規模已超額完成目標增至5萬億,而關於“城中村改造”的資料披露,則被官方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如果我們回顧十年前——2015年的那次樓市復甦,便可以發現,當年最關鍵的政策便是棚戶區改造。在四年時間裡,央行透過PSL(抵押補充貸款)這一貨幣政策工具,投入3.65萬億資金,完成約3000萬套棚改房,直接拉動了30萬億的商品房銷售。
本輪的“城中村改造”,預計投入資金將達10萬億元,並在一些核心城市進行實施,只要能夠下定政策決心,新一輪的房地產週期便可能真正到來。如果把提振樓市看作是下圍棋,那麼,這就是棋筋所在,正所謂“棋筋佔得,滿盤皆活”。

樓市是必須打好的最重要的一張牌
在確定了主攻方向之後,另外一個迫切的政策配套是貨幣環境的改變。
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三年期定存利率約為1.9%,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4年CPI指數為0.2%,仍然存在近兩個百分點的正向剪刀差,所以,在近期啟動降息,是樓市企穩向好的另一個必需的政策安排。房價企穩不一定是因為貨幣放量,但貨幣放量一定是推動房價復甦最簡單有效的手段。
我們認為,如果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月裡,能夠在“城中村改造”和存款利率下調兩端同時下手,風聲鶴唳的早春或許能真正的春暖花開。
在2023年的5、6月間,我們曾撰文《只有救樓市才能救內需》《只有新中產才能救內需》,到今天,我們仍維持當時的觀點。而當初在文中提出的一些建議,大多已體現在現今的政策中。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可期,是經濟發展階段的合理性持續,也是產業和消費韌性的體現及保障。2025年,我們手中的牌並不多,樓市是其中必須打好的、最重要的一張。
本篇作者 吳曉波、劉德科|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