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號強烈,樓市真是要變天了

作者:高牛探
來源:高牛探(ID:gaoniutan)
全文310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3年前,深圳某電商公司高管易鋒貸款800萬,拿下一套單價11萬/㎡的“網紅盤”。
每個月4萬塊月供像一座大山,可誰能想到,去年底被公司優化了,卡里的錢只夠頂半年。
今年春節後,他把房子掛了出去,中介建議放盤價8萬/㎡,比買入時虧了近30%。
易鋒心裡五味雜陳,感覺自己辛苦打拼積攢的財富,就像泡沫一樣,說沒就沒了!
易鋒的遭遇可不是個例。
2025年2月70城房價指數剛公佈,資料簡直觸目驚心。
二手房價格指數環比下跌的城市多達65個,佔比93%,而同比跌幅大多數超10%。
南昌、呼和浩特等城市,房價甚至跌回了2015年的水平。
曾經大家口中的“止跌回穩”,現在看來,更像是政策吹出的煙霧彈。
當房子比人還多的時候,降價已經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然的宿命。
1
貸款斷崖:居民用腳投票,拒絕當接盤俠

其實,70城二手房價指數只是個參考,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還有一個比這更重要的資料:

1-2月居民新增貸款數。
我們從昨天釋出的2025年1-2月居民新增貸款資料,能嗅到樓市的寒意。
新增貸款僅547億元,和2021年同期的14121億元相比,還不到其4%,創下近15年新低。
這組資料背後,藏著三個致命訊號,就像三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樓市更深層次的危機。
第一個訊號:信心崩塌。
現在的購房者,寧願把錢存進銀行,享受那點微薄的利息,也不願意揹負長達30年的房貸。
2024年居民存款增速高達12.3%,大家都選擇了“躺平”,不敢再輕易踏入樓市這個“戰場”。
曾經,房子被視為最靠譜的投資,大家砸鍋賣鐵也要買房,現在卻避之不及,這心態的轉變,可見樓市的信心已經碎成了渣。
第二個訊號:購買力枯竭。
城鎮失業率升到了5.4%,很多人收入不穩定,甚至丟了工作。
而家庭負債率卻突破62%,每個月的月供佔收入比超70%成了常態。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兜裡沒錢了,還欠著一屁股債,根本沒能力再去買房。
就好比一個人已經負債累累,每天為了還信用卡焦頭爛額,哪還有閒錢去買奢侈品呢?
樓市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已經成了遙不可及的“奢侈品”。
第三個訊號:預期反轉。
我們都知道,當前00後“租房結婚”比例突破40%,而90後購房意願較80後暴跌60%。
年輕一代的觀念發生了巨大轉變,他們不再把買房當作人生的必選項,更不願意被一套房子束縛住手腳。
在他們看來,租房也能生活得很自在,沒必要為了一套房子,把自己的青春和未來都搭進去。
更諷刺的是,開發商還在玩“降價促銷”的老把戲。
北京某樓盤打出“買一送一車位”,南寧某開發商提出“零元購房”。
可市場早已不是當年那個一吆喝就有人搶著買單的市場了,消費者們對這些套路已經免疫,根本不買賬。
這就好比狼來了的故事,喊得多了,就沒人信了。
開發商再怎麼折騰,也難以激起市場的水花。
2
樓市變天的底層邏輯
我們在之前文章《國家隊收房子,危險訊號出現》分析過,樓市已變天。
從底層邏輯來分析,出現四大絞殺局面。
第一,是人口斷崖:沒有接盤俠的樓市註定崩塌。
2024年,中國人口負增長139萬,已連續3年負數。
根據清華大學一個人口測試模型,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到2100年,人口可能銳減至3.2億。
90後比80後少3100萬,00後購房意願還不足父輩的一半。
人越來越少,房子卻越來越多,沒有人的城市,房子就只是一堆鋼筋水泥堆砌的墓碑,沒有任何價值。
就像一座空城,裡面的房子再多,也只是空蕩蕩的軀殼,沒有人住,沒有煙火氣,一文不值。
沒有了接盤俠,樓市的大廈註定會轟然崩塌。
第二,是庫存雪崩:待售面積的死亡倒計時。
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全國商品房庫存多得嚇人,這些新房次新房的庫存超8000萬套,足夠3億人居住。
在三四線城市,去化週期超10年。
想象一下,一個城市裡到處都是新建好的房子,亮燈率卻不足10%,晚上看起來黑燈瞎火,宛如鬼城。
我老家在中部某三線城市,春節返鄉時看到老家新區的景象,心裡涼了半截。
庫存就像一座大山,壓得樓市喘不過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大山隨時可能崩塌,把樓市掩埋。
第三,是債務雷暴:從房企到居民的連環爆雷。
我們知道,自2021年恒大暴雷後,整個行業風聲鶴唳。
一方面,房企美元債違約超600億美元,這意味著很多房企資金鍊斷裂,面臨破產危機。
另一方面,居民斷供法拍房激增300%,越來越多的人因為還不起房貸,房子被銀行收回拍賣。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演變成了社會問題。
南昌某業主,為了賣房,降價100萬拋售,結果還是資不抵債,最後全家只能搬進出租屋。
這種情況在各地不斷上演,從房企到居民,債務的雷一個接一個地爆,讓樓市陷入了深深的危機之中。
第四,是政策失靈:工具箱已見底。
為了救樓市,從2023年至今,政府出臺了超800項救市政策.
比如降首付、降利率、取消限售限價等,幾乎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可效果卻如泥牛入海,波瀾不驚。
江蘇某三線城市政府,斥資30億收儲,結果庫存僅降2%,財政卻瀕臨枯竭。
政策就像一個失靈的藥方,樓市這個病人吃了卻不見好轉。
從目前來看,政府的工具箱已經見底,卻還是無法阻擋樓市下滑的趨勢。
3
硬著陸已定:分化與崩塌並存
我們可以下個結論:
照這個趨勢下去,即便政府再降準降息、放鬆限購,也難以阻擋樓市分化的腳步。
一方面,在一線核心區,比如北京海淀、上海前灘,房價抗跌性相對較強,故而這裡成了避險資金最後的堡壘。
就像暴風雨中的燈塔,在一片混亂中依然堅挺。
因為這裡資源集中,教育、醫療、商業等配套完善,吸引著大量有實力的購房者,房子的價值依然穩固。
而另一方面,三四線城市,卻淪為“資產黑洞”。
比如河北某地級市,房價五年跌70%,一些小區二手房掛牌三年零成交。
這些城市缺乏產業支撐,人口不斷外流,房子供大於求,根本賣不出去,投入的資金就像掉進黑洞,有去無回。
我們很容易理解,尤其那些處在中間地帶的偽學區房、超高層、遠郊盤則加速貶值。
鄭州某50層住宅,因為維修基金耗盡,業主每月要多繳2000元“續命費”。
這些房子本身存在各種問題,隨著樓市下行,缺點被無限放大,價值也越來越低。
未來,樓市不會再有普漲的神話,只有“核心資產保值,邊緣資產歸零”的殘酷現實。
4
普通人自救:在廢墟中尋找生機
面對樓市的大變局,我們普通人該怎麼辦呢?
自然是不能坐以待斃,而要想辦法自救。
首先,降低負債,現金為王。
一方面,把家庭負債率儘量壓至30%以內,哪怕割肉也要降低負債。
另一方面,抓些現金在手裡,心裡才不慌,就像在黑暗中握著一把手電筒,能照亮前行的路。
其次,要有置換邏輯。
我們看到,敏銳的人,自2023年開始已在拋售三四線房產、高層老房子,這些都是未來貶值的重災區。
對於普通人,如果一定要買,哪怕選擇一線城市核心區60㎡老破小,也不要三四線城市140平米大房。
別看房子小又破,但是地段好啊,配套闡述啊,所以抗跌啊,保值能力強。
這就好比把手裡的“破銅爛鐵”換成了“真金白銀”。
再者,技能防身。
從今年春節DEEP SEEK橫空出世,我們就應該意識到,學習AI智慧的重要性,在未來,這些技能可比房產證更保值。
因為有了技能,就有了吃飯的傢伙,走到哪裡都不怕。
最後,拒絕幻想。
我們千萬再別被“改善型住房”、“政策底”這些話術忽悠了。
比如,一線城市800萬房產,月供3萬,你算下來會發現成本還是太高。
還不如租房,再定投科技股,說不定還能有不錯的收益。
總之,我們當前要認清現實,不要被不切實際的幻想矇蔽雙眼。
當最後一波中產在房貸斷供中窒息,
當最後一棟鬼城在黃昏中沉默,
當最後一本房產證鎖進銀行檔案櫃,
我們終將醒悟:
樓市從不救普通人,它只是時代更迭的絞肉機!
記住:
在歷史的車輪前,握不住核心籌碼的人,連當塵埃的資格都沒有!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