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創者:高牛探 (每一篇都是深度精品)
2025年,中國站在命運的岔路口。
左手,搖搖欲墜的樓市,輝煌不再,正艱難維持平衡。
右手,自由落體出生率,人口數量的快速滑落令人揪心。
這二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共同指向一個關乎國家命運的終極命題:
到底是誰,才能撐起未來的國運?
1
人口寒冬:一場比樓市崩盤更可怕的危機
上個月,西南財經大學與清華大學聯合釋出的《中國2025-2100年人口預測與政策建議》。
按當前生育率趨勢發展,到2100年,中國人口將銳減至4.6億,僅比美國多4000萬。
倘若生育率進一步向韓國水平滑落,那時中國人口僅剩3.2億,全球排名也會退居第七。

更令人擔憂的是,老齡化率將在2086年飆升至42.4%。
這意味著每2.5箇中國人中,就有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那個場景:
大街上滿是步履蹣跚的老人,年輕人的身影寥寥無幾。
未來的年輕人,不僅要扛起經濟發展的重任,還得揹負“一人養四老”的沉重生存壓力。
樓市要是崩了,尚有政策兜底。可人口要是崩了,又有誰能托起一個國家的未來呢?
人口就像國家發展的基石,基石不穩,再宏偉的大廈也會搖搖欲墜。

2
樓市狂歡的黃昏:當韭菜不夠用時
過去二十年,房地產堪稱中國經濟的“永動機”。
地方財政靠賣地賺得盆滿缽滿,家庭財富靠買房實現快速增長,GDP的增速也離不開鋼筋水泥的支撐。
那時的房地產市場一片繁榮,房價一路高歌猛進,買房似乎成了穩賺不賠的買賣。
可到了2025年,樓市早已不是當年那個一路狂飆的“黃金賽道”。
根據清華大學這份研報,2025年後,中國人口將以年均850萬的速度淨減少,到2050年,累計減少人數超2.5億。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買房的“主力軍”,年輕一代,正在不斷減少。韭菜不夠用了,房地產市場的根基開始動搖。
三四線城市的“鬼城”現象,就是樓市危機的序曲。曾經規劃宏偉的新城,如今高樓林立卻鮮有人煙,夜晚漆黑一片,宛如一座空城。
比如,在北方某座資源型城市,前些年大力開發新城區,建起大量住宅。但隨著資源枯竭,人口外流,如今新城區的房子大量空置,很多小區入住率不足30%,夜晚燈光寥寥無幾。
而一線城市的學區房神話,也終將破滅。
沒有孩子,何來“學區”?那些曾經被家長們瘋搶的學區房,如今也開始有價無市。
就拿北京某知名學區房來說,前幾年房價一路高漲,每平米高達十幾萬元,可隨著人口的減少,學位不再緊張,很多家長不再像以前那樣,為了孩子能上名校而不惜花費重金購買學區房。
我們看到,當前為了挽救樓市,降首付、降利率、放開限購等,各種樓市刺激政策輪番上陣,就像一場眼花繚亂的魔術表演。
但可惜的是,這些政策的效果卻在不斷邊際遞減。
比如江蘇等地推出的“多子女家庭購房優惠”政策,暴露了背後的深層焦慮。
樓市需要孩子來續命,可孩子需要樓市讓利才願意出生,這簡直就是陷入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死迴圈。
以南京為例,當地推出多子女家庭購買首套房可享受額外公積金貸款額度的政策。
但很多年輕夫妻表示,即便有了這點公積金貸款額度的優惠,面對高昂的房價和養育孩子的成本,依然不敢輕易生育。
因為買了房,意味著未來幾十年都要揹負沉重的房貸,再加上孩子的教育、醫療等費用,經濟壓力實在太大。
而對於一些房地產開發商來說,雖然政策有所鬆動,但市場需求不足,房子依然不好賣。一些樓盤推出各種優惠活動,如打折、送車位等,但成交量依然不高。這
表明,單純的樓市刺激政策已經很難再激發市場的活力。
當房子比孩子多,鋼筋水泥堆不出一個民族的未來。
房地產市場的繁榮,終究離不開人口的支撐。
沒有了人口的增長,再漂亮的房子,也只是冰冷的建築。

3
生育戰爭:江蘇“15條新政”與國家的生死棋局
面對如此嚴峻的人口危機,地方政府已經紛紛打響了“生育保衛戰”,如江蘇剛出臺的15條新政,這幾點值得兄弟省市學習。
第一,發錢:女性失業期間生育可領3個月失業保險金,生育一孩企業社保補貼50%。
這一招,直接擊中了很多家庭的痛點。
生孩子,經濟壓力是最大問題。有位年輕媽媽小王,原本在一家公司上班,懷孕後為了安心養胎辭職了。按照江蘇的新政,她在失業期間生育,能領到3個月的失業保險金,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
而對於企業來說,生育一孩社保補貼50%,也減輕了企業的負擔,鼓勵企業更願意接納生育的員工。
第二,是減負:托育位超36萬個,每千名兒童配2.5張兒科床位。
孩子生下來了,誰來帶?孩子生病了,有沒有足夠的醫療資源?
江蘇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
托育位的增加,讓家長們不用擔心孩子沒人照顧;每千名兒童配2.5張兒科床位,也讓孩子在生病時能得到及時的治療。
第三,分房:多子女家庭優先保障公租房、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
住房問題是很多家庭考慮生育的重要因素。江蘇的這一政策,無疑給多子女家庭吃了一顆定心丸。
優先保障公租房,讓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家庭有了安穩的住所;提高公積金貸款額度,也減輕了購房的壓力。
然而,這些政策看似“真金白銀”,可對比人口報告的預警,仍是杯水車薪。
清華大學陳松蹊院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婚育是最大的消費與機會創造”。
新生兒從奶粉、教育到婚房,能拉動長達30年的消費鏈,其經濟價值遠超修路搭橋。
以奶粉市場為例,隨著新生兒數量的增加,奶粉的需求量也會大幅上升。
這不僅帶動了奶粉生產企業的發展,還促進了上下游產業的繁榮,如奶牛養殖、奶製品加工裝置製造等。
在教育方面,從幼兒園到大學,龐大的學生群體支撐著整個教育產業的發展,包括教師就業、教育培訓、教材出版等。
而到了孩子成年,婚房的需求又會刺激房地產市場以及相關的裝修、傢俱等行業。
與其砸錢救樓市,不如砸錢造人。
後者才是真正的“長期主義”。生育不僅僅是家庭的事,更是國家經濟發展和未來繁榮的關鍵。
4
國運豪賭:保孩子,就是保未來
其實,國家層面也早已有了定調。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完善生育支援政策”列入年度任務。各省市也緊隨其後,紛紛出臺各種生育鼓勵政策,政策力度參差不齊。
這場豪賭的核心邏輯到底是什麼呢?
答案是:人口是經濟的分母。
人口,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分母萎縮,GDP增速、消費市場、創新能力全成無源之水。
我們可以看日本,經歷了“失去的三十年”,少子化帶來的影響深遠,比債務危機更難以治癒。
勞動力短缺,消費市場低迷,經濟增長乏力,這就是少子化帶來的後果。
在日本,由於年輕人數量減少,很多企業面臨用工荒。一些工廠不得不提高工資待遇來吸引員工,但依然難以招到足夠的工人。
而消費市場也因為老年人消費能力相對較低,年輕人消費群體萎縮,導致市場活力不足。
很多商業街冷冷清清,一些傳統的零售企業紛紛倒閉。
在創新方面,由於缺乏足夠的年輕人才,企業的創新能力也受到制約,日本在一些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逐漸下降。

所以,我們中國絕不能重蹈日本的覆轍。
有人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經濟問題,而拖累經濟的最大問題是樓市,所以必須大力救樓市。
對不對呢?
短期來看,保樓市確實能穩定經濟,讓地方財政有收入,讓相關產業得以維持。因為房地產行業關聯著眾多上下游產業,保住樓市,這些產業也能跟著受益,從而穩定就業和經濟增長。
但從長期來看,這無異於飲鴆止渴。沒有了人口的支撐,樓市再繁榮也只是空中樓閣。
就像一些資源型城市,曾經依靠資源開發,經濟發展迅速,房地產市場也一片繁榮。
但隨著人口外流,樓市迅速崩潰,大量房屋閒置,城市經濟陷入困境。
如果只注重短期的樓市繁榮,而忽視人口問題,最終可能會面臨類似的困境。
而保生育,雖然見效慢,但卻是唯一能逆轉國運的籌碼,保住人口就是保住未來的經濟增長。
這次,高牛探大膽預言:
未來十年,中國將經歷一場史詩級的政策轉向,從“土地財政”到“人口財政”,從“房住不炒”到“孩住多生”。
這是時代的必然選擇,也是國家走向未來的希望。
5
終極拷問:我們還能做什麼?
有人說,生不生是個人自由選擇。嗯,你是對的。
但我們必須認清一個現實,我們的養老金、醫保,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外賣配送費,都與下一代的數量息息相關。
等我們老了,誰來照顧我們?誰來繳納社保維持醫保體系的運轉?這些都需要足夠數量的年輕人。
以養老金為例,目前我國的養老金制度是現收現付制,即由在職人員繳納的養老金來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
如果下一代人口減少,繳納養老金的人數也會相應減少,而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卻在增加,那麼養老金的缺口將會越來越大。
這就意味著,未來我們的養老金可能會面臨減少或者延遲發放的情況。
所以,這政策層面,社會急需一系列“核彈級”措施:
比如全面刺激生育、加大獎勵力度、將婚育年齡降至18歲、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全覆蓋……
這些措施雖然看似激進,但在當前嚴峻的人口形勢下,我覺得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加大生育獎勵力度,讓更多年輕夫婦沒有經濟的後顧之憂,就會大膽生二胎三胎;將婚育年齡降至18歲,符合年輕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也能適當提高生育率;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全覆蓋,能幫助更多有生育困難的家庭實現生育夢想。
總的來說,保孩子還是保樓市?
這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當最後一茬韭菜老去,當最後一座空城沉寂,我們再無資格談論“崛起”。
孩子,才是中國最硬的通貨。
在這場關乎國運的豪賭中,我們已沒有退路。
只有堅定地選擇保孩子,才能為國家未來贏得競爭生機。
強烈建議你“關注”作者,並設為“星標⭐”,不錯過樓市最重要資訊和觀點。
分享親友,感謝轉發
